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反思
反思指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那麼關於低年級的數學教學反思怎麼寫呢?下面小編整理了關於範文,供你參考。
篇一
當我拿到數學課本時,最初給我的印象是:它就象是一本卡通故事書,每一課學習內容、每一道練習題都可以用一個小故事來把它表達出來,並把知識融入到學生的生活當中,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相連。 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初步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生活,用數學的方法去解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還有學生獨立性、互動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培養,怎樣才能使學生願意學並學好數學呢?
1、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願望。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大部分都受到學前教育,所以說,他們對數學並不是一無所知,但對於學習數學的興趣卻是不盡相同的。因此,在上第一節數學課《生活中的數》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他們新的學習環境--教室,讓他們尋找教室中的數,又領學生到校園進行參觀,尋找校園中的數,然後告訴學生:“這就是數學,其實數學就在我們身邊,使學生對數學逐漸產生了親切感。
2、有意識創設活躍的學習氛圍和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怎樣才能讓孩子在玩中獲得知識呢?我針對每課不同的學習內容,編排設計了很多不同的遊戲、故事。。。。。。如:在上“認識物體和圖形”一課時,我讓孩子帶來了 許多物體和圖形,先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介紹自己帶來的物品, 後放到一起數一數,看看每種物體、圖形各有幾個。這樣不僅使學生認識了數,還為以後的分類課打好了基礎,更培養了孩子的合作學習習慣。再如:上《小貓釣魚》一課時,先讓學生觀察貓家四兄弟的不同神態,再讓學生戴上小貓的頭飾,進行模擬表演,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自編、自演故事,真正使學生在“玩”中獲得了知識。
3、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觀察、思考、解決問題.大家都知道本冊數學教材的練習題中,有很多題的答案都不是唯一的。這就需要我們抓住時機,鼓勵學生多動腦筋,勤思考。剛開始,當我問道:“誰還有不同的方法?”時,很多學生的表情都很茫然,這時,只要有學生能通過思考來回答問題,不管他答對與否,我都給與相應的鼓勵,表揚他是個愛動腦筋的孩子。我印象最深的是講《跳繩》這一課時,大多數學生都列算式為:2+6 ***2個搖繩的,6個跳繩的***,這時,有個小女孩卻膽怯怯的舉起了小手,她列的算式是:4+4 我故作驚訝地問:“你為什麼要列成4+4呢?”她說:“有4個小男孩,4個小女孩,共有8個小朋友在玩跳繩。”我當時特別高興,就藉機說:“你真是個愛動腦筋的好孩子,棒極了!”並獎給她一個“智慧果”。然後,我對其他孩子說:“其實通過這幅圖還能列出很多不同的算式,誰還能做一個愛動腦筋的孩子?”經過這一啟發,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最後一直深挖到根據衣服、襪子的不同顏色來列算式,甚至更有的學生列出了連加算式。從這以後,在每每拿出一道題,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去尋找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可見,只要我們能適時抓住機會,並加以正確引導,相信孩子們是有潛能可挖的。
4、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許多孩子在入學以前就會做100以內的加減法,但是如果把它們拿到具體的生活實際中來就不是那麼盡如人意了。所以,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孩子的生活實踐能力也是至關重要的。如:上完《分類》課以後,佈置學生到書店、超市等地方進行調查,看看它們是按什麼規律把物品進行歸類的,之後又讓學生帶來了各種不同的東西,叫學生扮演“中。商場小經理”把各種物品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歸類。這樣,使學生在實踐中得到了鍛鍊,把數學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
篇二
小學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教學反思
《1―5的認識及書寫》教學反思
剛入學的孩子需要有趣味性的學習方式。讓一年級的孩子投入到數學活動中的關鍵是調動他們的興趣,創造一個學生樂於參與的活動情境。我組織孩子們先觀察教學情境圖再動手操作擺一擺。讓孩子說一說書上的那副圖裡有幾隻小鹿、幾隻小象、幾隻小鳥、幾個小朋友等,再讓孩子在自己的桌子上動手擺擺學具。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都得到需要的數學知識。在寫數這個環節,我對每一個孩子的書寫進行把關,親自指導書寫,以致於有的教學內容沒有完成,我是這樣想的:孩子們正在低年級起步階段,書寫習慣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孩子們在一開始能夠養成一個良好的書寫習慣對於一生都是受益的。
《比大小》教學反思
看似簡單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反思如下:1、學生語言表述不清楚,不流暢;這節課我主要訓練學生會說誰和誰比,誰大於誰,誰小於誰,學生表述比較費力,在後面的教學中必須加強訓練;2、易混知識沒有按重點作為區分。認識並區分大於、小於號是本節課的一個教學難點。我卻簡單地認為孩子們在幼兒園已經認識並掌握了,所以在教學中沒有讓孩子們說一說怎樣記住這兩個符號。在練習時,有好多孩子都混淆了,由於知識掌握不紮實,到了最後,練習也沒有按時處理完,結果導致學生雖然認識了兩個符號,但僅僅也就是知道了它們的樣子,至於它們到底什麼時候用才是正確的,學生無法感知。應該在認識了兩個符號之後就進行區分,讓孩子們觀察倆個符號的異同,說一說記憶方法,以便學生更好的掌握符號的應用。
《幾和第幾》教學反思
“認識幾和第幾”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這對於一年級孩子來說,這個知識點孩子很容易混淆。為了突破這個難點,我在實際教學中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手頭又缺乏這幅教學情境圖,因此我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小猴子和小兔子聚餐的教學情境。當我將小猴子、小兔子、桃子和蘿蔔的圖片凌亂的貼在黑板上時,孩子們立刻瞪大眼睛,露出好奇的神情,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在一開始就被調動起來。
2、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中,讓學生能輕鬆地解決隱藏在主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在動態的參與中學會“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
3、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數學課堂更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在本節課中我設計了一些有層次、針對性強的問題,讓學生在觀察、思考、比較的過程中自然地訓練了思維,並掌握所學知識。如觀察黑板上排列好的幾隻小兔和小猴,設計了一連串的問題:①一共有幾隻小動物?②排在左邊第2的是誰?③排在右邊第2個的又是誰?④為什麼同樣是排在第2,小動物卻不一樣呢?⑤左數4個動物都有哪些?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後有著密切聯絡的,學生在不斷的辨析比較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能力。
《5以內的加法》教學反思
今天數學課的教學內容是《5以內的加法》,因為兒子今年也上一年級所以知道孩子們在大班基本上都會計算5以內的加法。考慮到孩子們在將來還要學習應用題理解加法的意義非常重要,我把重點放在初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上面。在新課開始的時候,教師在黑板上貼上了三個蘋果,讓孩子們說說圖意,這裡就是要讓孩子產生2個和1個蘋果,合起來是3個蘋果的概念。讓孩子對“合起來”要有一個比較深刻的認識,但是這裡我的時間用的較少,對於“合起來”這個概念的建立很快的帶過去,使孩子理解得不是很深刻。對於2+1的計算,可以是由圖上數出,也可以想2和1合成3,在這裡我問孩子3+2是怎樣算的,孩子們的回答五花八門,都不是我想要的結果,我又追問了幾次,孩子其實心裡可能就是在想分與合計算的,但是他們回答不上來,這裡我就不應該再多次追問,直接可以和孩子指出我們在計算加法的時候就可以用分與合的方法,而且我們計算加法的主要方法也是這個,雖然後來我也給孩子指出了可以這樣算,但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過於拖沓和累贅,顯得教學的環節不是很緊湊。
在做練習時我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就是對於做一做的地2題放手讓孩子們獨立完成,結果有部分孩子沒有理解題意,做錯了,還有的孩子因為課本使用書夾,將書頁中間部分隱藏了起來,看到的鴨梨的數量有誤導致做錯。由此我認識到低年級培養孩子的審題、書寫、思考等能力必須從一點一滴做起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放手不管。
篇三
第四單元教學反思
《認識立體圖形》教學反思
一年級學生剛從幼兒園的小朋友升為一年級的小學生,根據他們的年齡特徵,他們採用的思維方式是形象思維為主。怎樣讓孩子認識生活中的立體圖形,並以實物體中抽象出簡單的立體圖形呢?課前一段時間裡,我作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平日裡注意收集好生活中的物品以備教具使用,如長方體的牙膏盒、藥品盒等,正方體的餅乾盒、魔方等,圓柱體的茶盒、茶杯等,球體有乒乓球、皮球等,並在卡片上畫出數學模型圖,如長方體、圓柱、球的線描立體結構圖弄。同時在課前讓學生按要求收集好相關生活物品以作學具。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同時,體會知識間的聯絡與區別。學生學習興趣非常濃厚,在數學活動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分析比較概括的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認識平面圖形》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知識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講是一堂比較抽象的課,他們還不能深刻理解各種圖形的特徵。為了讓孩子們掌握好本節課的知識,我從網上下載了一個較為生動有趣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讓他們深刻感受到平面圖形是由立體圖形的表面抽象出來的,讓他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許多知識都與我們數學是息息相關的,培養他們多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
本節課設計較為嚴密,能抓住重點,難點,學生易錯的知識點來著重講解,能根據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讓學生感悟平面圖形特點,培養學習興趣,發展空間觀念。但是有些地方仍然做得不太好,讓學生把畫好的平面圖形貼到黑板上,出發點是好的,但在板書設計上不大好,應該先幫學生分好類,老師先在黑板上貼好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然後一組一組輪流上去貼,但是我卻交代不清,而且高估了學生的能力,沒有深入去理解一年級的學生。本堂課能強調平面圖形是由立體圖形得來的,強調學生在回答問題是一定要強調面,例如:黑板的面是長方形。學生在回答問題是有一個錯誤就是喜歡把圓說成圓形,最主要的原因是受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種說法的影響。
《分類》教學反思
通過課前對孩子們的瞭解,我發現由於幼兒園的學習和平常生活經驗的積累,學生已有一定的分類能力。有學生能明確地知道樹葉既可以按顏色分,還可以按形狀分。想想做做第5題,有點孩子說按戴帽子和不戴帽子分,有的孩子說按穿衣服的顏色分,有的說按頭髮的顏色分,有點說按男生女生分,還有的說按有沒有拿滑板分,學生的思維很活躍。
但這節課中通過學生的練習反饋,也讓我看到了一些問題,如:
1、學生容易出現漏分和重複分的現象。
2、個別學生分類標準不固定,同一題一會按顏色分,一分按形狀分。
3、學生說分類標準時,能感知標準,但不能用語言表達標準。 針對問題,我思考如下對策:
1、教會學生每次按一類逐個去找,只記一個目標。
2、提醒學生按顏色不同分,就不要去看形狀,講清怎麼固定分類標準。
3、加強說的訓練,同桌互說,力求每個孩子都能完成說標準的過程。
《認識鐘錶》教學反思
儘管教學物件是上學才幾個月的一年級學生,但上課前絕不是一張白紙。由於生活經驗的積累,他們已經具備了相當的鐘表及時間的感性認識。據課前調整得知,大部分學生能夠大概說出什麼時刻幹什麼,正確認識整時。如果我們教學仍按部就班,按鐘錶的作用→認識鐘面→認識整時、半時→合理安排時間這樣的教學程式進行。無疑時間對學生的漠視,必將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本課教學只有緊密結合生活,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自主歸納總結知識,才能將學生的知識轉化教育資源。
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努力做到從教材和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充分聯絡學生生活實際,並依此調整教學,從而做到教師的教服務於學生的學。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通過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物材料和廣闊的探究空間,放手讓學生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引導學生觀察,通過說鐘面這個環節,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交流討論,解決第一個知識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在合作中分享著互助與競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實際教學中看出,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學習方式,學生在彼此的交流中,相互啟發,相互補充,相互學習,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