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學研究

  在散文的研究過程中,取得哪些重要成果了呢?下面是小編網路整理的的文章以供大家學習。

  :

  一、現代散文研究成果

  長期以來,影響中學現代散文教學最主要的理論觀點是“形散而神不散”。這一觀點的提出者肖雲儒近期發表文章《“形散而神不散”的當初、當年和現在》,指出“二十來年的散文創作,隨時代生活的變遷,隨著一代一代作者觀念的變化,早已遠遠超出了‘形散而神不散'那個時代的話語場和欣賞場”,認為“隨著時代的變化,應對散文之‘神'作更寬泛的解釋***如意蘊、情緒、甚至一種心理場***”,而不僅僅是主題和中心思想。對於這個觀點的爭論與現代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和教學流程的設計都密切相關,它提醒我們思考,在現代散文的話語方式和寫作手法都越來越豐富的今天,現代散文的教學是否還能夠沿著“概括內容——提煉主題——分析手法”的路徑行進?

  劉錫慶教授曾撰寫《當代散文創作發展的幾個問題》一文,從大和小、外和內、實和虛、文和野、熱和冷等十個字、五對關係總括了當代散文創作發展所面臨的一些深層次問題。指出散文在表現人、人性的深度上,大體有五個層面,即“實生活”層面,“情感”層面,“性靈”層面,“心靈”層面,“生命體驗”層面。從這五個層面來看,我們教學中對解讀散文的角度是否過於單一?能否從這樣五個角度去解讀散文,設計我們的教學活動?

  著名的散文研究理論研究者陳劍暉提出要將“詩性”作為散文理論建構的核心詞,他認為散文的“詩性”是“建立在人的個體存在、人的生命本真和豐饒的內心世界,是建立在事務的本原之上的詩性”“是散文最具心靈性的表達和情緒起伏的內在旋律,是人對社會生活,對大自然的總體性感受”“是流蕩於萬事萬物和人的心靈深處的一種純真的美質”。在這一論述的基礎上,他推演出精神詩性、生命向度、人格智慧和文化本體性等層面來具體闡釋“詩性”內涵。進而,他進一步指出“散文是極自由極瀟灑的文體,它的規矩就是沒有規矩,它的形式就是沒有形式。所以作為一個散文研究者,他要做的事就是以純正的精神去接近散文的精神,以自由的心態去感受散文的自由,以熾熱的心去擁抱散文的心。”陳建暉的觀點提醒我們,在散文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散文的詩性非常重要,散文的教學應該是揮灑詩性的教學,過於理性的概括、分析、闡釋恐怕並不合適。如何在教學中引領學生感受更為重要,而並非僅僅知道。

  與其他文體的理論研究來說,散文研究相對薄弱,上述研究成果未必能代表散文研究的最新成果,但與教學的關係最為密切。這些研究成果啟發我們反思現代散文的教學內容該如何選擇,如何根據文體特點確定教學流程和教學方法?下面,我將用課例分析的方式跟大家交流一下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二、現代散文教學內容的選擇

  一般來說,選擇教學內容要考慮到課文特點和學生需求。不同教材版本中選入的現代散文篇目不同,根據選文的特點其學習方式可以分為三種:文字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基於這三種學習方式,我們還要考慮學生的實際需求。學生閱讀現代散文主要存在三類問題,一是閱讀目的不明確,沒有根據文體特點確定閱讀目標的能力;二是閱讀意識不到位,文字細讀的能力不強,該讀到的地方沒有讀到,該讀出來的東西沒有讀出來;三是生活體驗的積累不豐厚,無法感受到文章的妙處。

  高中散文閱讀推薦:

  杏花春雨江南,駿馬秋風塞北。大自然那神奇秀麗的景色,那份恬淡、自由、寧靜,無不吸引著我。

  大自然,是古代文人心靈的寄所,他們嚮往自然,他們是大自然的冥思者,他們讓我明白如何對待生活。對自然的追求,有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更有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而古來聖賢皆寂寞,內心的無可奈何,無不流露於筆尖,因此他們追求自然,嚮往自然,訪遍綠水青山,且歌且行,用自己的經歷作為載體,寫出了豪邁不羈的詩篇。面對泰山的“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杜甫發出了“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志豪言;面對飄飄落紅,即將遠離帝京,內心的孤寂再次湧上心頭,但詩人是不甘沉淪的,龔自珍仍心繫百姓國家,於是發出了“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誠摯心言;面對明月,舉杯起舞,無法與親人團聚的孤寂縈繞在心頭,蘇軾為我們留下了“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博大情懷。他們對自然的追求與讚美,讓我明白“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進而激發了我對生活的激情與進取心,讓我心憂天下,面對困難,讓我乘風破浪,迎難而上。

  大自然,是鄉村景色的標緻。嫋嫋煙雲,夕陽暮色,火紅的晚霞,一切都令人那麼溫暖馨然。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殊不知,鄉村的明月也別有一番趣味。池塘上三兩隻蜻蜓點水,七八片荷葉相連,月光將一切照的通明;澄澈的月光一瀉千里,池塘中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而大自然的使者,則是那一代代淳樸好客的鄉村人,他們時時牽動著我的思緒,希望像南宋的陸游一樣去綠樹環合的農村做一次客。“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為客人傾其所有,使詩人感到無比的溫馨感動;“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更表現了詩人對農村自然淳樸生活的嚮往。我向往自然,嚮往鄉村,追求心靈的慰藉。

  一縷花香夢,清淡淡的,引我步入大自然。在這裡,我忘掉了一切,沖刷掉了一切,心靈的黑暗,城市的喧囂……我向往自然,鍾情於它難喻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