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先進事蹟報材料

  作為科技單位工作者,要提高集團產業科技含量,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範文,歡迎閱讀!

  篇一

  xx年畢業於安徽師範大學物理系電子技術專業,擁有物理教育和應用物理的專業知識特長為我從事青少年科技輔導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知識、能力基礎,但在科技輔導工作實踐中深深認識到自己的動手能力不足,1995-1996年我毅然停薪留職應聘到浙江001電子集團技術研究所,從事電子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技術革新工作。兩年的產品研發工作培養了我較為敏銳的科技創新意識和較為成熟的創新專案市場價值觀。

  1997年回到學校教育工作崗位後,不畏農村中學裝置、器材條件差、交通不便、資訊閉塞等不利因素,結合物理教學,採用“瓶瓶罐罐皆器材,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方式,努力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2001年在小路口中學任教,輔導學生xx的《潛水泵無水斷電自鎖裝置》作品參加安徽省第一屆青少年發明創新大賽。大賽中我悉心指導學生克服心理障礙,大膽展現,主動交流,一路高歌,進入20強、10強,最後殺入總決賽。在總決賽中以總分第一的成績一舉奪得青年組一等獎。***該次大賽只設兩個一等獎,青年組、少兒組各一個,總分不分組***,作品的創新性、實用性及選手的現場表現贏得了專家評委和觀眾的一致好評。***決賽實況在安徽電視臺的金點子欄目現場錄製並播出***本人同時被評為安徽省首屆青少年發明創新大賽優秀輔導員。

  2002年輔導學生參加“海爾杯”全國少年兒童創新大賽,歷經兩個多月的“海選”,獲“海爾”科技希望獎***三等獎***並獲獎金1000元。***央視一臺報道本次大賽參賽作品八萬餘件,三等獎共200人***

  2003—2008年本人先後數次被評為祁門縣優秀科技輔導員。

  2008年本人調到祁門二中任教,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積極開展科技創新教育,組織學生參加科技創新活動並取得了少許成績:

  2008年在校領導的大力支援下,投入3000多元資金,由我牽頭建立了學校首個科技活動室,開展科技創新教育實踐活動,並探索、總結有效的方式、方法。經過兩年的努力,我校的科技創新教育活動得以常態化、規範化開展,我校的科技創新教育日漸成為學校的特色教育之一。

  2010年帶隊參加黃山市第一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本人所輔導的四個學生作品均獲獎。xx的作品《太陽能防雨淋自動晾衣架》、xx的作品《水塔抽水自控裝置》獲一等獎;xx的作品《方便、實用的改進型教學圓規》、xx的作品《多功能水平儀》獲二等獎。

  2011年帶隊參加黃山市第二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本人所輔導的學生作品中,xx同學的作品《無能耗過載自動報警插座》、xxx同學的作品《簡易鐳射水平儀》獲一等獎xx同學的作品《碰不倒的吸盤式茶杯》、x同學的作品《音樂報警節能冰箱》、xx同學的作品《磁吸式電學教具》,xx同學的作品《方便實用的鞋套式垃圾袋》獲三等獎。

  2011年輔導學生參加安徽省第2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太陽能防雨淋自動晾衣架》獲三等獎。

  2012年輔導學生參加安徽省第27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作品《簡易鐳射水平儀》獲三等獎。

  2011年12月,我參加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輔導員培訓》,通過培訓本人的科技輔導水平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

  2012年我被評為黃山市優秀科技輔導員。……

  10來年的科技輔導工作中,取得的一點點成績已然過去,上級部門和領導給予的肯定和榮譽卻太多太多,細細想來,心有不安,唯有“邁步從頭越”,不斷努力、進取,讓自己的科技輔導工作更上一個新臺階。

  篇二

  姬慶軍,2003年任魯橋鎮科協辦公室主任。兩年來,該同志通過政策推動、利益驅動、示範帶動等措施,全鎮的科技人才引進與培訓工作開展得紮實有效。2003、2004年,全鎮共引進有關人才56人,組織科技培訓15期、83個班,參訓人數近萬人。人才的引進與科技培訓成果顯著:全鎮形成1.8萬畝烏鱧養殖基地,3000畝湖蟹養殖基地,1000畝泥鰍養殖基地,6000畝蘆筍種植基地,3500畝杞柳種植基地,50畝番鴨育種基地,100畝雙孢菇種植基地。1998年,被省科協命名為“省科普示範基地”。

  科普示範基地建設是科普工作由虛向實轉化的重要載體。為此,姬慶軍同志把科普示範基地建設作為推動全鎮科技工作全面推廣的基石。

  首先,審時度勢把握市場走向,強化政策引導。該同志每年兩次組織力量進村入戶調研分析,面向市場,提出對策。2003年年底,通過考察,引進了雙孢菇等食用菌種植,採取反租倒包的方式,租賃100畝土地包費租給群眾發展雙孢菇種植。鎮農技站、農經站、水利站等部門的同志在姬慶軍同志的帶領下發展雙孢菇種植。目前,全鎮共發展大棚86個。2003年年初,在漁業養殖效益走低的形勢下,姬慶軍同志協調人員與韓國客商合資,引進優質泥鰍,投資1200萬元,建起了佔地600畝的泥鰍養殖場。

  其次,多層次建立技術服務體系,強化科技引導。一是建立科技示範與周圍農戶結對子,進行傳、幫、帶,有效地調動了農戶學用科技的積極性;二是成立技術顧問組。姬慶軍聘請山農大動科院的教授、江蘇雙孢菇種植大戶、縣農業局的技術人員組成技術顧問組,以專家為依託,在產前、產中、產後開展服務,所以在品種引進、技術培訓及試驗示範專案等方面都能得到較好的落實。今年以來,共舉辦各類技術培訓六次,受訓人員1600餘人。

  第三是引進人才,多渠道提供農產品銷售服務,強化市場引導。兩年來,姬慶軍同志通過各種形式引進人才56人,不斷充實到科技示範基地中,成為了基地的科技骨幹。同時,組織成立了烏鱧養殖協會、蘆筍種植協會和漁業總支麻鴨養殖協會,不定期地向全鎮農戶釋出產品資訊,供農民作市場決策參考。在產品銷售方面,協同縣有關部門與農戶簽訂供銷合同,確保農戶利益不受損失。

  魯橋鎮科技工作的有序開展,對於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帶動農村科普工作向縱深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這都是姬慶軍同志的努力工作的結果

  篇三

  **同志1983年從南京建工學院畢業分配到江蘇邗建集團***前身為江蘇省邗江縣建築安裝工程公司***,他二十五年如一日,為建築業科技進步和集團經濟發展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熱血。尤其是他擔任集團公司總經理以來,在集團科技工作上敢於創新,敢於實踐,敢於打破傳統的觀念和理念,從產業發展到企業管理都發生了一系列變革。集團經濟年增幅在25%左右,連

  續多年被評為省建築業科技進步先進單位、質量管理先進單位,先後躋身江蘇省建築業綜合實力20強、全國民營企業500強、省文明單位標兵、省建築業最佳企業之列。他本人也被評為全國優秀施工企業家、省市建築業優秀企業經理、揚州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揚州市首屆當代儒商、中華百佳儒商稱號。他的先進事蹟主要有:

  一是在產業發展上加大科技含量。提高集團產業科技含量,創造更高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加速傳統建築業向現代建築業的轉變,提升集團整體競爭優勢和執行質態,近年來集團先後拓展了鋼結構、新型建材、太陽能節能產品、環保、園林、綠化等相關專業,在全市同行業企業中率先打通了建築業產業鏈。多元經濟規模佔集團經濟總量的40%以上。

  二是紮實推進集團科技工作全面進步。加快建立集團科技進步激勵機制,制定出臺了“質量、安全與科技”三項基金管理制度,推進質量、環境和職業健康三大貫標體系合併管理,促進規範化管理。提高技術創新能力。結合企業管理實際,先後主持了建設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統”、“動態成本控制系統”等八項軟體管理系統的開發應用,取得了七項國家軟體著作權專利。近年來揚大教學樓和深圳百仕達工程獲得國優工程獎,36項工程獲得省優“揚子杯”工程獎。

  三是堅持科技為經濟服務,促進成果轉化。全面推行集團辦公自動化與網路化管理。以集團科協為載體,積極開展qc攻關活動。每年召開一次qc成果釋出會,對重點專案、典型工程加大指導力度,開展科技攻關,加快新技術應用步伐。泰州梅蘭芳劇院等一批工程獲得省新技術應用示範工程稱號。集團清水混凝土施工工法通過了省級工法鑑定,並在潤揚森林公園、市體育公園等一批重點工程中廣泛應用,取得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建設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統”三年已在集團幾十個、總造價近10億元的工程專案中使用,降低工程成本5000多萬元。

  近年來由**同志率領完成的“建設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統獲得第十屆全國建設企業管理現代現成果二等獎、XX-XX年度江蘇省“廠會協作”優秀專案一等獎、揚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和江蘇邗江區科技進步二等獎;“文件管理”系統獲十七屆***XX***全國建築管理現代化優秀成果二等獎;《資訊管理系統在工程專案成本控制中的開發與應用》、《建設工程資料及綜合文件管理系統的開發與應用》、《建設工程材料成本控制系統的開發與應用》等論文分別獲得國家、省部級論文獎。

  2011年9月,江蘇省科協授予**同志"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