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作文人物素材

  作文教學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要點和難點,而寫作素材的累積是寫好作文的條件和根基。高中作文有哪些人物素材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郭川

  【郭川失聯】

  10月26日,美國海岸警衛隊向新華社記者發來訊息稱,搜救人員已確認失聯中國職業帆船選手郭川不在其所駕駛的“中國·青島”號三體帆船上,海岸警衛隊已於 26 日夜暫停對郭川的積極搜尋。現年 51 歲的郭川於當地時間10月18日從美國舊金山起航,挑戰單人不間斷跨太平洋航行世界紀錄的旅程,該旅程的目的地為上海。郭川希望以 20 天甚至更短的時間,打破之前由義大利瑪莎拉蒂號船隊保持的舊金山到上海 21 天的世界紀錄。

  【郭川壯舉】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帆船運動員,2012年11月18日,郭川曾開啟“單人不間斷帆船環球航行”之旅,駕駛“青島號”無動力帆船,從青島出發,經太平洋、合恩角、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歷經137天、超過 21600 海里的艱苦航行,於2013年4月5日返回青島,創造了國際帆聯認可的單人不間斷環球航行世界紀錄。喜歡航海探險的郭川,又經過兩年多的籌備與努力,在國際標準時間2015年9月15日16時48分24秒,率領 5 名國際船員駕駛“中國·青島”號衝過了在白令海峽設定的終點線,創造了人類歷史上駕駛無動力帆船,在不間斷、無補給的情況下完成北冰洋東北航線的世界航海紀錄。

  【郭川簡介】

  郭川1965年1月出生在山東青島,高考時,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後,又進入北京大學光華學院學習。30 歲時,郭川是航天部下屬公司長城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公司的副總裁。是享有副局級待遇的金領一族。

  郭川喜歡從事很多戶外的活動,會滑翔傘、滑翔機、潛水、跳傘、滑雪等刺激運動。這一次,他要放下手中的“金飯碗”,去實現一個航海夢。單人不間斷帆船環球航行,是一項世界紀錄的挑戰,也正因為航程艱苦卓絕,世界上還沒有人敢嘗試過。若能成功,他不僅是中國航海、也將是世界航海史上的英雄。

  妻子肖莉也來為丈夫送行。對於丈夫的選擇,肖莉非常理解,在她看來,郭川從最早萌生單人環球航海的念頭,到現在的挑戰之旅,就像爬山一樣平常。她知道,丈夫此行將充滿艱險。在這不間斷的航程中,郭川將會遇到海洋漩渦、水下暗礁、巨型冰山等各種險情。

  郭川白髮蒼蒼的老母親也站在人群中,看到兒子遠去的背影,淚落如雨。

  “青島號”船體狹小,長度只有 12 米,郭川的飲食起居被限定在 4 平方米的船艙內。郭川在海上只能靠脫水壓縮食品充飢,為了 137 天的航程,郭川準備了 150 袋真空脫水食品。他每天吃冷凍脫水食品,吃飯時,把食物澆上熱水,泡一泡,就可食用。郭川還攜帶了少量罐頭、香腸、鹹菜之類的食品,還帶了幾瓶酒,留著在船上自己過元旦、春節、元宵節和過生日時喝。

  只有一個人,一條船,與一望無際的大海為伴,出發剛幾天,郭川就開始出現彷徨、疲憊、緊張、想放棄的反應。郭川曾患過嚴重幽閉恐懼症,心理幾乎徹底崩潰,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極度痛苦,不過後來挺了過來。那次經歷對他這次獨自航行幫助巨大。

  【對應高考話題】

  現實與夢想;堅持;生命的意義;真正的英雄;

  【語文匠的感慨】

  語文匠不禁感嘆,生命還可以這樣度過,拋開了為房子、車子和票子的奔忙勞碌,只為了心中的理想。在我們國人中,最該弘揚的就是郭川式的理想主義精神和英雄主義精神!

  在帆船這種西方專案上創造世界紀錄,國人本該興奮,然而更多人是不理解,說這麼冒險是為什麼呢?其實根本就不用問為什麼。

  登山家說,因為山在那兒。

  郭川說,因為海在那兒。

  :特蕾莎修女

  特蕾莎修女——塵世間仁慈的天使

  特蕾莎修女以博愛的精神,默默地關注著貧窮的人,使他們感受到尊重、關懷和愛。特蕾莎修女,沒有高深的哲理,只用誠懇、服務而有行動的愛,來醫治人類最嚴重的病源:自私、貪婪、享受、冷漠、殘暴、剝削等惡行;也為通往社會正義和世界和平,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她不曾像摩西那樣叫紅海分開,兩邊立起如壘,讓以色列人從乾地上走過去。

  她不曾用食物餵飽五千人,叫許多人跟在她後頭擁護她。

  她不曾搞過叫天地變色的社會革命,她不是個翻天覆地的偉人。她所做的,是每一個有手有腳的平凡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照顧垂死的病人,為他們洗腳、抹身,當他們被不幸的命運踐踏如泥的時候,還給他們一個人的尊嚴,如此而已。

  她就是特蕾莎修女,她的一生都在追尋著這樣一個真理:我們都不是最偉大的人,但我們可以用偉大的愛來做生活中每一件最平凡的事。

  特蕾莎修女一生的使命既簡單又直接,就是服侍窮人中的窮人。她認為人最大的貧窮不是物質上的缺乏,乃是不被需要與沒有人愛。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感覺自己沒有人要,是人類所經驗到最糟糕的一種疾病。”因為別的病有藥可醫,惟獨“不被需要”,除了一雙願意服侍的手與一顆充滿愛的心腸外,再沒有一帖藥可醫治。

  特蕾莎的一生,都在帶領仁愛修女會一起服侍世人。她並沒有達官顯要在背後作為支援,修女會也沒有獲得社會名流的積極贊助,她只是單純地依靠她那份幾乎是無限的、但卻是堅韌的愛。

  在特蕾莎修女樸素的裝束下,隱藏著一個高貴的靈魂。她確實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特殊的人物,也是最令人景仰的女性中的一個。她靠著無限的愛去服務窮人中的窮人,以她的一生,實際彰顯偉大的愛。

  她的事業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尊重人的個性、尊重人的天賦價值。那些最孤獨的人、處境最悲慘的人,得到了她真誠的關懷和照料。這種情操發自她對人的尊重,完全沒有居高施捨的姿態……她個人成功地彌合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鴻溝,她以尊重人類尊嚴的觀念在兩者之間建設了一座橋樑。

  ——諾貝爾和平獎授獎公報

  她是一位永生的偉大的聖人!

  ——伊斯蘭教長 布哈里

  特蕾莎修女是代表和平、代表犧牲、代表歡樂的象徵。

  ——菲律賓紅衣主教 梅辛

  特蕾莎修女於1910年出生在塞爾維亞,本名阿格尼絲。她的家庭很富有,家中連特蕾莎共有三個孩子。她小小年紀就開始思索人生,12歲時感悟到自己的天職是幫助窮人,這決定了她被稱為“活聖人”的一生。17歲時,她決定到愛爾蘭的勞萊德修女院學習。1928年,她來到印度大吉嶺工作,擔任當地學校的老師,教授地理及歷史。大吉嶺位於喜馬拉雅山與加爾各答的山腳下。1937年,特蕾莎完成了修會的訓練,正式宣誓成為修女,並被指派到隸屬加爾各答的聖瑪麗亞女校中擔任校長。該校是個貴族學校,學生皆來自孟加拉的上流階層。

  然而,特蕾莎並不想讓自己停留在聖瑪麗亞女中。當地的士紳把孩子送入這個學校,期望在學校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然而,在加爾各答聖瑪麗亞女校的牆外卻佈滿了髒亂、汙穢的貧民窟。特蕾莎看見這貧民窟與貴族學校的對比,她心中深受責備。她知道,貧民窟才是她要去的地方。她要進入最窮苦、最低賤的人群當中。

  特蕾莎修女在修道院十年了,她知道修道院的生活既舒適又穩定。特蕾莎承認,離開修道院走入貧民窟是一個艱難的抉擇。因為對她而言,脫離修道院的痛苦與煎熬,更勝過她當年離開家人與朋友,進入修道院的決定。

  特蕾莎要離開修道院時,修會的上司曾與她約談並試圖勸阻。其實,特蕾莎清楚知道,一旦脫去修會的修女袍,她就失去了修會的支援,也沒有什麼人來幫助她,但她依然堅持出走這個決定。最後,修會終於點頭同意。

  離開修會後,特蕾莎進入最破爛的貧民窟,在那裡用幾盧比租下一間房子,接待貧民窟裡飢寒交迫的孩童。為了他們,她自己親身到街上乞討食物並送藥,幫助他們清洗身體。在這個屋裡,沒有桌子、椅子,也沒有黑板。她以地板為黑板,教孩子們一些孟加拉字母。

  這時她完全依賴心中的感動而工作,只要她覺得哪裡有最大的需要,她就到那裡去幫助人。有一次,她看見街上躺著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她焦急地四處求告,敲遍醫院、診所的大門,竟無一人理會。最後好不容易求到一點藥品,回來時卻發現那人已死去了。

  另有一回她遇見一個人身上都是膿包、傷口,膿包上竟是蠕動的蛆和蝨子。她沉痛地感嘆:“狗與貓都過得比這人更好,人為何如此卑賤地走向死亡呢?”之後,她到警察局請求他們撥一處地方,使她可以接待那些無家可歸者,能夠幫他們清洗身體、洗淨流膿的傷口再加以包紮,好讓孤苦無依者有個安靜面對死亡之所。她覺得這麼做,至少能使他們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也可以感受到被需要、被愛與被照顧。就這樣,特蕾莎創辦了死者之家——Nirmalahriday,意思是純潔的心之地。她借用加爾各答一家香火鼎盛的廟旁招待香客的一間禪房,開始來收容垂死的遊民。秉持同樣信念,特蕾莎又創辦了棄嬰之家,專門收容被丟棄在路上、警察局門口、垃圾桶裡和兒童之家門口的嬰孩。有一日在傾盆大雨中,在及膝的水裡,一個貧窮的婦人手上抱著高燒不退的孩子。因為她付不出房租,屋主拆毀了屋頂,婦人、孩子無助地立在雨中,無處避雨。特蕾莎傷痛地說:“想想看,只是因為繳不出8盧比的房租,一個孩子竟要死在大雨之中。”

  :餘秋雨

  【媒體評語】

  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首部散文集《文化苦旅》依仗著作者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豐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藝術表現力所寫下的這些文章,不但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內涵,而且也為當代散文領域提供了嶄新的範例。***騰訊娛樂評***

  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從收受深圳豪華別墅事件、“首富”

  事件、青歌賽是非、“故居門”、“大師”事件、“含淚”事件、“私通”事件到“捐款門”,餘秋雨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焦點,一直處於輿論的漩渦。***新華網評***

  餘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中,始終貫徹著一個鮮明的主題: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一個民族的歷史,是這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是這個民族的民族特性中正面因素和負面因素糾結而成的“沉澱物”。***人民網評***

  【素材】

  靜坐寒窗苦守,動輒行者無疆。他是長江邊的艄公,溯流而上行一段苦旅;他上高山下的愚叟,舞起雙臂剷除文化的劣根;他是高明的外科醫生,剜除傳統中的千年病灶。九萬六千平方公里,滿滿的是他探求文化根源的腳印。遊歷歐洲十國,不變的是他永無止境的文化反思。千萬裡溯源之路,十餘載文化苦旅。秦漢烽煙、魏晉霜雪,在他的筆下再生;唐詩平仄,宋詞韻律,在他的手裡跳動。

  靜看歷史千層浪,最是智慧餘秋雨。

  “不臨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他一直在行走,走遍中國,又走向海外。為深刻理解中華文化,他追根溯源;為全面剖析傳統思想,他遊歷世界。他結束了中華文化盲目自信的歷史,他為國人打開了真正的開放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