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學論文

  生物學科作為高中課程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生的知識構成方面佔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實現生物課堂教學的高效率淺議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首先是向課堂教學要效益。因為課堂作為教學的主陣地,它的有效性直接關係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可見尋求課堂教學效率,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鞏固、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會學”,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是我們教學活動中的根本目標。

  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屬於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對認知活動起著指導、調節和強化的作用,是學習過程順利而有效進行的心理條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使學生在觀察、思考生物現象、認識現象本質及人與自然相互關係的過程中感到興奮和激動,使之體會到學習生物知識的樂趣和成功的愉快。從而以興趣激發起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之情。

  1.1給每節課開好頭,激發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對每堂課的開場白應該認真仔細推敲,要使開場白起到激起學生興趣,從而為傳授新知識掃清心理障礙,就必須根據不同情況、不同的內容設計不同的導言。如對初一新生上第一堂課,可先來段精彩的開場白,講神祕的奇花異草,動物一些特殊行為及仿生學在軍事和民用的發展前景,其間穿插一些有些生物學家的趣聞秩事。這樣旁徵博引、深入淺出,使學生整個身心都融於生生不息、奧祕無窮的生物界之中,學生自然會對生物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1.2聯絡實際,激發興趣

  在教學中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結合起來,使理論再回到實踐,這樣不僅可培養學生各種思維能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細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時,聯絡農家的醃蘿蔔:為什麼新鮮蘿蔔條撒上鹽後會流出水來?一次施肥過多,植物為何會燒苗?又如:為何有的南瓜子房會發育良好,有的發育不好?做酸菜時為何要密封?種菜時為何施肥前一般要鬆土?農民在播種前一般都要取一些種子測種子發芽率,那麼農民可能進行測定種子發芽率的方法有哪些?為什麼要預先測定種子發芽率?當這些問題解答後,學生不但對課本知識理解得更深,而且對學習生物學產生強烈的興趣。

  1.3挖掘隱蔽的現象或事物。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對司空見慣的現象常常會熟視無睹,而揭示這些現象的本質,卻會引起人們的高度注意。在我們的生活習慣中,有很多是我們都習以為常的,認為是正確的常識,但從生物學上來揭示它的本質,卻出乎意料。如在《光合作用》一節時,提到:絕大部分人認為清晨的空氣是最清新的,所以選擇在清晨鍛鍊。這種觀點是正確的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最後得出結論:下午的空氣最好,最適合鍛鍊。這樣,學生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同時也會感到又學會了一種常識。

  2 精心設計課堂探究問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問題”是激發思維的火花,它促使人們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以“問題”的形式展現知識和能力的生物背景材料,並通過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應用和綜合,展現生物知識的發生過程,領悟科學觀念,體現學科的價值觀。教學過程是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持續不斷的活動。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合理設計問題是教學程序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能提高學生注意力,激發其學習熱情,啟發其想象與思維,提高教學效率。

  2.1自知有疑

  學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將它提出來,鼓勵他們大膽猜測和假設,然後通過資料的蒐集和實驗,把它們逐一解決。例如,在“植物葉子上氣孔大多分佈在下表皮”這一知識點的講述中,可以進行這樣的問題設計:讓學生通過對掛圖、顯微鏡的觀察,自己提出問題“在進化中葉子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這個問題教材中沒有現成的答案,要引發學生去獨立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對於學生的多種看法,適時加以引導,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尋求正確答案。

  2.2自覺無疑實則有疑

  對於那些司空見慣、學生自覺無疑實則有疑的地方,教師要通過演示或實驗設 “疑”,以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例如,在“探 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過程中,初中學生不會知道澱粉是在唾液澱粉酶的作用下,從口腔開始消化的,不會理解澱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學變化。教師要設計幾組對比實驗***①饅頭碎屑 唾液 攪拌;②饅頭碎屑 清水 攪拌;③ 饅頭碎屑 唾液***,通過引導學生實驗,觀察滴碘液後各組實驗的現象,由學生從實驗結果的差異中找到疑問,從而提出探究問題——“饅頭在口腔中發生了什麼變化?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

  3 加強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和思維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研究它的主要方法是科學實驗。通過驗證性實驗可以鞏固課堂知識,通過探索性實驗可以使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加強實驗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敏銳、細緻

  的觀察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精心設計生物實驗,在實驗目的、操作程式、實驗現象、結果分析等環節上多下功夫,設定懸念,讓學生在“觀察—驚歎—疑問”中獲得體驗,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

  3.1加強演示實驗

  例如,講光合作用的產物有氧氣時,演示的是金魚藻的放氧實驗。當學生看到成串的氣泡從葉片表面冒出時,興奮得不得了,當收集在試管中的氣體使餘燼木條復燃時,這些接觸實驗甚少的初一學生中有的竟吃驚的“啊”了出來。又如,講血液凝固的原因時,補充了下列實驗:用粗糙的木條不斷攪動剛剛從動物體內流出的新鮮血液,木條就會纏上許多絲狀物,其上粘有一些紅色物質,是紅細胞。洗去紅細胞,絲狀物呈現白色,這就是纖維蛋白,餘下的血液不再凝固。學生感到很新奇,紛紛發問:“這是怎麼回事?”順理成章地講述血液凝固的原因,並就此講清血漿和血清的區別。特別要說明血漿中有的是纖維蛋白原,它是一種小分子蛋白質,在血小板釋放的某種物質的作用下,才轉化為纖維蛋白。

  做上述實驗的同時,讓一部分新鮮血液凝固,將凝固的血塊切開,讓學生觀察切面和外表面的紅色有何不同,啟發他們思考原因,他們說,類似的問題以前想都不曾想過,現在會想了,覺得很有意思,對於血紅蛋白的特性今後再也不會忘記,判斷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標準也不會搞糊塗了。

  3.2邊講課邊實驗,儘量做到先做實驗後得結論。

  例如,講骨的成分時,每個學生取兩條魚肋骨,分別放在火上燒和放進稀鹽酸中浸泡。實驗過程中利用學生初一時學過的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知識,引導他們觀察骨的變化,啟發他們自己總結骨的成分及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特性。並且實驗前後分別稱重,計算出無機物和有機物的比例,進而讓學生分析骨的成分與比例和骨特性的關係,歸納出骨的特性。學生的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交替,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不會感到疲勞。

  4 注重教學資訊的反饋

  以學生為主體,並不意味著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是辯證統一的關係,教師的主導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越鞏固。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資訊的獲得、反饋和調節上。教學過程是一個結構複雜、影響因素眾多且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系統。在課堂上應不斷地從學生學習中取得反饋資訊,瞭解教學情況,並相應調節教學的內容、難易、進度、方向,使學生忙而有序、忙有所獲。成功的反饋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強有力手段,它能夠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樂趣,激起追求更大成功的慾望與信心。成功反饋一方面要及時,另一方面要採用鼓勵性評價,擴大反饋範圍和內容。在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發現學生思維的閃光點,並及時給予鼓勵,這種做法能夠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創新潛能得到激發。當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應及時給以提示、點撥;當學生對某一個問題爭論不休時,應及時引導或轉移學生討論的主題。

  5 加強學法指導

  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學習方法不夠科學、有效。因此生物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學法指導就是要求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會學知識,具有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學習方法的指導應注重生物學科的特點,這是學法指導的核心。也就是說,學法指導應著重指導學生學會理解生物知識,學會解決生物問題,學會交流,學會闡述自己對生物現象的認識與理解。教師應通過觀察調查、歸納總結學生學習生物知識中存在的問題,如學習懶散,不肯動腦;不會聽課,事倍功半;死記硬背,機械模仿等等,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學習方法,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教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會學生學習”,“一個優等教師教學生自己去發現真理”等都說明學法指導的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以學法定教法,使教法符合學生學習的特點,適應學生的學習要求,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學習的觀念。學生只有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會觀察、會思考、會自學、會應用,才能學會學習。

  課堂教學是一個龐大而又複雜的動態系統,教學效果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影響、制約,但只要堅持新課改的精神,落實好新課標,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目標,重視學生興趣、能力和思想觀、價值觀的培養,就可以促使他們自覺地進行學習,就能為學生的未來發展提供強大的推動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