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的人間情懷閱讀答案

  學者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也應保持一種人間情懷。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學者的人間情懷》閱讀材料

  中國傳統士大夫追求內聖外王,做官是正途。只有做官,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才可能實現,故讀書人很少滿足於單純的“清議”。民國以來,一方面是仕途不大順利***科舉制度已被廢除***,一方面是西方政治思想的輸入,不少讀書人不再以做官為唯一出路,而是發展其文化批判性格***近乎“清議”***。當官的固然看不起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也看不起當官的,起碼錶面上形成了兩種讀書人間的對峙。清流們將政治視為骯髒的勾當,將學者文人的從政稱為“墮落”,其結果只能人為地擴大政治權威與知識集團的距離。我主張有能力有興趣的讀書人不妨從政,只是不該頂著“管理教授”或“管理研究員”的頭銜,那顯得對“政治”缺乏誠意和自信。讀書人從政,切忌“猶抱琵琶半遮面”,那樣必然一事無成。

  相對來說,知識者比較容易認同或欣賞學者***述學***和輿論家***文化批判***的角色。但這兩者也自有其困境。本世紀初到抗戰以前,好多知識分子自辦報刊書局,形成了一種制約政府影響決策的輿論力量。從事這一活動的知識者,主要起文化批判和思想啟蒙的作用,如梁啟超、章太炎、陳獨秀、胡適、魯迅等;還有辦《京報》的邵飄萍、辦商務印書館的張元濟、力主教育救國的陶行知等,也屬這一行列。這些“輿論家”***借用胡適的概念***,可能並非專門學者,也不從事直接的政治運作,而是以民間的文化人身份對社會發言,形成一種獨立的力量。

  其實,從政或議政的知識者的命運,並非我關注的重心;我常想的是,選擇“述學”的知識者,如何既保持其人間情懷,又發揮其專業特長。我的想法說來很簡單,首先是為學術而學術,其次是保持人間情懷——前者是學者風範,後者是學人***從事學術研究的公民***本色。兩者並行不悖,又不能互相混淆。這裡有幾個假設:一、在實際生活中,有可能做到學術歸學術,政治歸政治;二、作為學者,可以關心也可以不關心政治;三、學者之關心政治,主要體現一種人間情懷而不是社會責任。相對來說,自然科學家和意識形態色彩不太明顯的學科的專家,比較容易做到這一點,比如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和語言學家喬姆斯基都是既述學又議政,兩者各自獨立互不相擾。可人文學者和社會科學家就比較難以做到這一點。

  政治家要求學術為政治服務,這可以理解;有趣的是,中國學者也對“脫離政治”的學術不大熱心,即便從事也都頗有負罪感。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提倡“為學術而學術”的“學者的人格”,可任公先生首先自己就做不到這一點。在政治與學術之間徘徊,並非只是受制於啟蒙與救亡的衝突,更深深根植於中國學術傳統。作為學者,其著述倘若無關世用,連自己都於心不安。東林黨人的“國事家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是傳統士大夫的精神寫照,難怪其對無關興亡的純粹知識普遍不感興趣。在已經充分專業化的西方社會,知識分子追求學術的文化批判功能;而在中國,肯定專業化趨勢,嚴格區分政治與學術,才有可能擺脫“借學術談政治”的困境。

  當然,我個人更傾向於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我不談學者的“社會責任”或“政治意識”,而是“人間情懷”,基於如下考慮:首先,作為專門學者,對現實政治鬥爭採取關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態度。並非過分愛惜自己的羽毛,而是承認政治運作的複雜性。讀書人倘若過高估計自己在政治生活中的位置,除非不問政,否則開口即露導師心態。那很容易流於為抗議而抗議,或者語不驚人死不休。其次,萬一我議政,那也只不過是保持古代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會交給的“責任”。也許我沒有獨立的見解,為了這“責任”我得編出一套自己也不大相信的政治綱領;也許我不想介入某一政治活動,為了這“責任”我不能坐視不管……如此冠冕堂皇的“社會責任”,實在誤人誤己。再次,“明星學者”的專業特長在政治活動中往往毫無用處——這是兩種不同的遊戲,沒必要硬給自己戴高帽。因此,讀書人應學會在社會生活中作為普通人憑良知和道德“表態”,而不過分追求“發言”的姿態和效果。若如是,則幸甚。

  ***1991年4月中旬***初刊《讀書》1993年5期******

  《學者的人間情懷》閱讀題目

  小題1:下列說法中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5分***

  A.民國以來,讀書人不再以做官為唯一出路,主要是為了發展其文化批判性格。

  B.五四時期,魯迅、胡適等知識者以民間的文化人身份對社會發言,起到了文化批判和思想啟蒙的作用。

  C.語言學家喬姆斯基既能保持其人間情懷,又能發揮其專業特長。

  D.梁啟超提出了“為學術而學術”,可是他自己也做不到這一點,主要原因還是受當時的社會環境的制約。

  E. 西方知識分子追求學術的文化批判功能,原因是西方社會的充分專業化。

  小題2:根據文意,下列行為沒有體現學者的人間情懷的一項是*** ******3分***

  A.《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於禮義。”

  B.司馬光編纂《資治通鑑》,宋神宗認為該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

  C.出於對道德淪喪、教化不行的社會文化現象的不滿,朱熹認為必須行其“政教”,於是寫成《四書章句集註》一書。

  D.閻若璩二十歲讀《尚書》,發現古文尚書有可疑之處,遂窮三十餘年的研究考證,寫成《尚書古文疏證》八卷。

  小題3:從全文看,作者對“讀書人從政”的態度是什麼?***4分***

  小題4:本文題目是“學者的人間情懷”,請通讀全文,概括“人間情懷”的含意***4分***

  《學者的人間情懷》閱讀答案

  小題1:AD

  小題2:D

  小題3:***1***有能力有興趣的讀書人不妨從政。讀書人從政不要遮遮掩掩,不要有太多的虛頭銜。***2***更傾向於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保持一種人間情懷。***每點2分,滿分4分***

  小題4:***1***對現實政治鬥爭採取關注而非直接介入的態度。***2***萬一議政,那也只不過是保持古代讀書人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需要,而不是社會交給的“責任”。***每點2分,滿分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