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辛的泰山情懷閱讀答案

  作為繪畫系出身的美學大師,楊辛的泰山情懷是從何而來的?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楊辛的泰山情懷》閱讀材料

  作為繪畫系出身的教授,楊辛沒有料到自己會與泰山結下不解之緣。1979年,當時他在濟南參加美學研討會,會後與友人同遊泰山。從書中的泰山到真實的泰山,這讓他興奮不已。泰山的奇山雲海、古鬆怪石、深溪瀑流,還有摩崖石刻,極大地震撼了他。從此,他每年都要登臨泰山兩到三次,而且每次都力爭徒步。

  80年代中期,泰山申報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請北大幫助考察論證其科學、美學與歷史價值,楊辛參與了這一工作。這次,他踏遍泰山群峰,博覽泰山古今,進一步深入到泰山的歷史文化,深深為之折服。回去後,他負責撰寫了《申報書》中的泰山的美學價值部分。

  他的研究,注重事實材料與文獻資料的蒐集,還親自訪問了很多泰山人,包括挑山工,從他們那裡獲得最直接、最樸素,但也最能體現泰山精神的資料。“欲得泰山神,當識泰山人”,泰山人的堅初、樸實、勤勞和智慧,挑山工把最美好的青春歲月獻給泰山的事蹟,常常讓楊辛感動得掉淚,讓他陷入思索。正是這種真實的體驗和思索,使他寫出了嚴謹優美的《泰山的美學考察》。

  在這部專著中,楊辛對泰山美學的構成和特徵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在此基礎上高度讚揚了泰山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價值。他認為歷史上對泰山的審美經歷了“自然崇拜”、“比德”和“暢神”三個階段,體現了實踐中人與自然關係的變化以及人與人關係的變化,表明美育代替宗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最終的暢神階段,審美達到了不粘不滯的自由境界,人們優遊于山水松石之間,在自然中陶然忘機。

  每次登臨泰山,楊辛都要揮毫賦詩,以言心志。至今他已創作了泰山詩稿三十餘首,其中最令人稱賞的是那首《泰山頌》。創作《泰山頌》時,他先後13次來到泰山,親身感受到泰山的雄渾、壯麗,因而意興飛揚,成就了這首氣象巨集偉的詩篇。“高而可攀,雄而可親;松石為骨,清泉為心;呼吸宇宙,吐納風雲;海天之懷,華夏之魂”,既有感性形象,也有哲學深度。如今,《泰山頌》已刻石於泰山,成為泰山一景。

  楊辛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他的書法得益於泰山的精神與靈氣,既講究形式的美,又注重意蘊關,自然天成,韻同萬物。他把自己的書房取名為“師岱堂”,還以《師岱堂集墨》的名字出版了書法集。除了做詩、書法,他還愛好繪畫、建築、戲劇、藝術品收藏等,這讓他保持了敏銳的藝術感覺,讓他所從事的美學研究具有溫潤可感的特點。

  泰山帶給楊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雄奇壯麗的自然之美和巨集大厚重的歷史人文氣息,使他感悟美與哲理,思考民族精神,總結出關於美的系統理論;同時,他沒有把自己的學術侷限於書齋,而是用以指導生活,以美導善,以關引真,創造了別樣的生命境界,使之2003年非典期間,他從電視上看到白衣戰士奮戰在非典一線,非常感動,為此專門創作了17幅國畫。一天凌晨4時,他忽然想到, “病室中白衣天使的微笑,是人間之最美,它帶給患者生命的信念和力量”,立刻起身創作了《微笑》,為抗擊非典的英雄們留下了真善美的寫照。

  晚年的楊辛精力旺盛,始終保持愉悅的心境。有一次,77歲高齡的他去日本講學,整個講演過程持續近三個小時,中間沒有看一眼講稿,沒有休息一次。近年來,楊辛正陸續將多年創作、收藏的精美藝術品捐獻給北大圖書館。他說: “作為教師,我不是關的佔有者,而是美的傳播者。”

  楊辛的書房掛有一幅字“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一個“妙”字形象地概括了泰山所給予楊辛的力量與熱情,所帶給他的美好生命感覺。

  ***摘編自袁晶晶、平明《楊辛:美學大師的泰山情懷》等***

  相關連結

  ①楊辛,1922年5月出生於四川巴縣,12歲父母離世。做過學徒、賣過報紙,後就學於北平藝專西畫系,師從徐悲鴻等。1956年,楊辛到北大任教,此後一直從事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期間被打成“黑幫”,幹過鍋爐工、管工、木工等。***百度百科***

  ②我晚年開始與泰山、書法、荷花、藝術品收藏等結緣,開啟了新的求“美”之路。對於泰山和荷花,起先都是從民族文化角度開展學術研究,最後逐漸進入了審美領域。

  ***黃德生、李芳芳《美伴人生一路行——楊辛訪談》***

  《楊辛的泰山情懷》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楊辛利用參加美學研討會的機會,與友人同遊泰山,這次實地接觸使楊辛為之震撼,決心晚年獻身於泰山的美學研究。

  B.“欲得泰山神,當識泰山人”,從對泰山人事蹟的感動,到對泰山人精神的思索,楊辛的泰山美學研究體現了泰山之美的精髓。

  C.楊辛創作《泰山頌》詩稿是靈感閃現,偶然得之,卻能在感性形象中蘊含哲學深度,代表了他泰山詩的成就,為人稱賞。

  D.楊辛書房掛有一幅字“夕陽無限好,妙在近黃昏”,他將李商隱詩中的“只是”改為“妙在”,反映了泰山對他晚年心態的影響。

  E.作為美學教授,楊辛不僅感受到泰山山水的壯麗,而且傾注大量精力研究泰山歷史人文和美學價值,泰山情懷融入了他的生命。

  ***2***文中說“泰山對楊辛的影響是多方面的”,請結合材料,概括泰山財楊辛有哪些方面的影響。***6分***

  ***3***楊辛為什麼能在許多領域取得成就?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楊辛認為學術不能侷限於書齋,學術要指導生活。他是如何做的?你是否認同他的觀點?請結合材料說明理由。***8分***

  《楊辛的泰山情懷》閱讀答案

  ***1***E B***選E項3分,選B項2分,選D項1分,選AC項不得分***

  ***2***①內心情感方面,使他為泰山之美與歷史文化所震撼和折服。②美學研究方面,泰山的美學價值考察是他最重要的成果。③文藝創作方面,使他獲得重要的靈感啟迪和題材來源。④現實生活方面,使他晚年的生活豐富多彩。

  ***每點2分。答出其中的3點即給滿分。意思對即可。***

  ***3***①注重蒐集各種材料,獲得真實體驗。如他研究泰山美學時,多次登臨泰山,訪問泰山人。②長於思索和思辨,能對所掌握的材料進行系統整理和分析,如他的《泰山美學考察》就以嚴謹著稱。③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培養了他敏銳的藝術感覺,使他能“外師造化,中得心源’’。④樂觀自信,儘管一生經歷坎坷,卻始終沒有放棄對美的追求。

  ***每點2分。答出其中的3點即給滿分。意思對即可。***

  ***4***第一問:①發現、感受和傳播生活中的真善美。②努力讓自己做一個真善美的人,創造美的藝術,追求無私的境界。

  第二問:

  觀點一:認同。①學術走出書齋,能給生活以精神力量的支撐和正確方向的指引。②學術走出書齋,使學術境界與人生境界相統一,生命世界才完整而非分裂。

  觀點二:不認同。①學術有其自身的規律和法則,學術走出書齋,學術會變得瑣碎而膚淺。②學術走出書齋,學術有可能失去獨立品格,陷入實用主義的泥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