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梗塞吃什麼藥

  得了最好?治療效果最好?腦梗塞各階段用藥大不同,不同階段有不同的治療方法。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腦梗塞的時候吃什麼藥,供大家參考。

  治療腦梗塞中藥按功效的分類:

  第一類活血化瘀治療:是臨床應用廣泛的中醫療法,活血化瘀法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它具有抗動脈硬化形成,血栓形成的作用,能夠增加腦血流量,有利於梗塞病灶周圍血腫水腫的吸收,改善臨床症狀。不適用於急性期治療,以治本為主。

  第二類芳香開竅治療:以開通見長,能夠疏通經絡、理氣活血,臨床治療缺血性腦中風導致的頭痛,肢體疼痛效果明顯。芳香開竅中藥能透過血腦屏障直達病灶,起效迅速,療效確切。

  第三類活血化瘀、芳香開竅雙重治療:該治療方法被公認是有效率最高的中醫臨床治療方法,應用此法的中成藥物能夠對缺血性腦中風總體病因血液病變及血管病變同時起效,利用方中動物類、植物類和香類藥上百種有效成份的配伍及協同作用,達到增效減毒、抗耐藥性等多靶點治療效果。

  腦梗塞的臨床表現

  1.主要臨床症狀

  腦梗死的臨床症狀複雜,它與腦損害的部位、腦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嚴重程度、發病前有無其他疾病以及有無合併其他重要臟器疾病等有關,輕者可以完全沒有症狀,即無症狀性腦梗死;也可以表現為反覆發作的肢體癱瘓或眩暈,即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重者不僅可以有肢體癱瘓,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變影響大腦皮質,在腦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現為癲癇發作,以病後1天內發生率最高,而以癲癇為首發的腦血管病則少見。常見的症狀有:

  ***1***主觀症狀 頭痛、頭昏、頭暈、眩暈、噁心、嘔吐、運動性和***或***感覺性失語甚至昏迷。

  ***2***腦神經症狀 雙眼向病灶側凝視、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如飲水嗆咳和吞嚥困難。

  ***3***軀體症狀 肢體偏癱或輕度偏癱、偏身感覺減退、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大小便失禁等。

  2.腦梗死部位臨床分類

  ***1***腔隙性梗死 腦梗死的梗死麵積小於1.5毫米,表現為:亞急性起病、頭昏、頭暈、步態不穩、肢體無力,少數有飲水嗆咳,吞嚥困難;也可有偏癱、偏身感覺減退,部分患者沒有定位體徵。

  ***2***中等面積梗死 以基底核區側腦室體旁丘腦、雙側額葉、顳葉區發病多見。表現為:突發性頭痛、眩暈、頻繁噁心、嘔吐、神志清醒,偏身癱瘓或偏身感覺障礙、偏盲、中樞性面癱及舌癱、假性延髓性麻痺、失語等。

  ***3***大面積梗死 患者起病急驟,表現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癱、偏身感覺減退甚至四肢癱、腦疝、昏迷等。

  腦梗塞的檢查

  1.CT檢查

  腦CT檢查顯示腦梗死病灶的大小和部位準確率66.5%~89.2%,顯示初期腦出血的準確率100%。因此,早期CT檢查有助於鑑別診斷,可排除腦出血。當腦梗死發病在24小時內,或梗塞灶小於8毫米,或病變在腦幹和小腦處,腦CT檢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確診斷。必要時應在短期內複查,以免延誤治療。

  CT顯示梗死灶為低密度,可以明確病變的部位、形狀及大小,較大的梗死灶可使腦室受壓,變形及中線結構移位,但腦梗死起病4~6小時內,只有部分病例可見邊界不清的稍低密度灶,而大部分的病例在24小時後才能顯示邊界較清的低密度灶,且小於5mm的梗死灶。後顱凹梗死不易為CT顯現,皮質表面的梗死也常常不被CT察覺。增強掃描能夠提高病變的檢出率和定性診斷率。出血性梗死CT表現為大片低密度區內有不規則斑片狀高密度區,與腦血腫的不同點為低密度區較寬廣及出血灶呈散在小片狀。

  2.MRI檢查

  MRI對腦梗死的檢出極為敏感,對腦部缺血性損害的檢出優於CT,能夠檢出較早期的腦缺血性損害,可在缺血1小時內見到。起病6小時後大梗死幾乎都能被MRI顯示,表現為T1加權低訊號,T2加權高訊號。

  3.常規檢查

  血、尿、大便常規及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血糖、血脂、心電圖等作為常規檢查,有條件者可進行動態血壓監測。胸片應作為常規以排除癌栓,是否發生吸入性肺炎的診斷依據。

  4.特殊檢查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頸動脈彩色B超、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DSA***、頸動脈造影,可明確有無顱內外動脈狹窄或閉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