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做人的勵志故事

  人生在世,做人最重要,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供大家參閱!

   :說話要注意把握“火候”

  《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中記述: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收兵於斜谷界口扎駐,曹操屯兵日久,欲要進兵,又被馬超拒守;欲要收兵,又恐被蜀兵恥笑,心中正猶豫不決。剛好這時廚師送進雞湯,操見碗中有雞肋,因而有感於懷。正沉吟間,夏侯悼入帳,稟請夜間口令。操隨口說:“雞肋!雞肋!”傳令眾官,都稱“雞肋”。

  行軍主簿楊修,見傳“雞肋”二字,便教隨行軍士,各收拾行裝,準備歸程。有人報知,夏侯悼大驚,遂請楊修至帳中問道:“請問為什麼收拾行裝?”

  楊修回答說:“以今夜號令,便知魏王不日將退兵歸也:雞肋者,食之無肉,棄之可惜。今進不能勝,退恐人笑,在此無益,不如早歸,來日魏王必班師矣,故先收拾行裝,免得臨行慌亂。”

  夏侯悼感慨地說:“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裝。於是寨中諸將,無不準備歸計。

  當夜曹操心煩,不能穩睡,遂手提鋼斧,繞寨私行。只見夏侯悼寨內軍士,俱各準備行裝。操大驚,急回帳召悼問其故。

  回說:“主簿楊德祖先知大王欲歸之意。”

  操喚楊修問之,修以雞肋之意對。

  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亂我軍心!”喝刀斧手推出斬之,將首級號令於轅門外。

  楊修被殺,一方面是因為楊修“恃才放曠”屢屢冒犯曹操之忌,有賣弄手段和奴高壓主之嫌。另一方面也是正當曹操進退無計,有氣無處放的時候,楊修出風頭耍小聰明,這不是往槍口上碰嗎?因此,說話時要一定要看“火候”,這裡所說的火候是指時機,是指雙方在能談得開、說得攏的時候,也就是對方願意接受的時候。

  一個人在車禍喪子的悲痛中還沒解脫出來的時候,你卻上門託他給你的兒子保媒說媳婦,這還能不碰壁嗎。說話一定要看“火候”。

   :謹防禍從口出

  在我國曆史上,結局最出人意料的就是東晉武帝司馬曜了。一個皇帝只是因為酒後的一句戲言竟然被愛妃的婢女活活悶死。

  公元396年的一天,司馬曜跟平日一樣,與自己最為寵愛的妃子張貴人飲酒取樂。他狂飲不止,並硬要張貴人再陪他對飲。張貴人已經酒足,難以再飲,極力辭謝。

  司馬曜面露慍色,開玩笑地說:“你今天如敢違抗君命,拒不陪飲,我可要定你的罪!”

  張貴人一時火起,恃寵起身頂撞說:“妾偏偏不飲,看陛下定我什麼罪!”

  司馬曜醉眼朦朧,起身冷笑一聲說:“用不著你嘴硬。你已經年近三十,應該廢黜了。我有的是年輕貌美的佳人,難道少了你一人就不成?”說到這裡,又大口嘔吐,噴得張貴人滿頭滿身都是。

  當晚,張貴人思來想去,一直想著司馬曜的這句話。她想到:司馬曜的前兩個寵妃都因失寵而被打入冷宮,自己失寵是不是也要在冷宮裡渡過餘生?她越想越感到害怕,越想越心不甘。不知從哪裡來的膽量和決心,張貴人讓侍女拿來一條厚厚的被子,將司馬曜緊緊地蒙在了下面。幾個侍女重重地壓在上面,任憑司馬曜拼命掙扎也無濟於事,就這樣,司馬曜竟被活活憋死了。

  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個口不擇言的人,往往會引來災禍。對此,古人早就有過先見之明,對後人也是一再警示。

   :從對方的內部下手

  劉邦自即帝位後,用計謀誅殺了功臣韓信、英布、彭越、陳豨等異姓王,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為王。在臨危時還召集列侯群臣於病榻前宣誓:“此後非姓劉的不得封王,非有功不得封侯,如違此約,天下共擊之。”

  可是等到劉邦駕崩,大權落到了皇后呂雉手中。呂后一旦大權在握,就想殺盡劉邦的舊臣以及各劉姓王,變劉家天下為呂家天下。於是,諸王逐漸被她殺害,未遭毒手的也都被削了兵權。

  齊王劉章眼見各兄弟被姓呂的迫害到這般地步,禁不住在院子裡仰面大哭起來。忽然背後有人說:“大王!有什麼事值得這般悲傷?”

  劉章回頭一看,原來是田子春,便對他說:“為什麼不傷心?我雖封王,卻一點權力也沒有。原先父王給我的二十萬兵,又被呂后追回去了。”

  田子春馬上表示,自己有辦法去長安把兵權討回來,並向劉章要了一筆活動費和黑白兩匹良馬。田子春還帶了七歲大的兒子奉郎一齊上路,在長安的旅店住下。他打聽到呂后最信任的心腹是張石慶,便決定在他身上打主意。

  田子春知道張石慶每天上朝必經過這家旅店門前,便故意把白馬拴在店門口。張石慶見到後,對這匹良馬讚不絕口。第二天早晨,田子春又將黑馬拴出來,張石慶又看見了,更加欣羨不已。經過打聽知道是個賣馬的住客。

  田子春又在暗裡跟蹤,見衙門前有所大宅,門上寫著:“此房出租。”並瞭解到這個大宅是張石慶的,便靈機一動,計上心來上,上前問門公:“這房子要多少錢出租?”

  那門公向他看一眼,反問道:“這是張大人的房子,不是什麼人都能租的。你是什麼人?”

  “我是街上那個賣馬的,你回報張大人就知道了。”

  果然,很快田子春就被喚進去。張石慶首先就問:“你那兩匹馬賣不賣,要多少錢?”

  田子春恭敬地說:“我那兩匹馬是一對良駒,特地從齊魯一帶販來的,大人喜歡的話,哪敢說賣,送給大人便是了。反正我賣馬的目的,不外想賣點錢去求點事情做,光耀一下門楣罷了!”

  張石慶聽說後,對他非常有好感,就問:“你貴姓!”

  “敝姓田。”

  “那更好,恰好和敝眷同姓。既然你要做官,就索性做我的小舅子吧,好不好?”

  田子春巴不得這樣,馬上拱手拜見姐夫,再叫兒子過來叩見姑丈姑母。然後,便搬入衙門居住,儼然成了一家人。

  田子春是個善於逢迎的人,每天和張石慶高談闊論,很得“姐夫”歡喜。一天閒談間,張石慶談起呂后的事,田子春乘機說:“如果姐夫能向太后奏請封呂氏三人為王的話,她一定很喜歡,很可能將來升姐夫做上大夫呢!”

  第二天入朝,張石慶奏請封三呂為王。太后果然大喜,除分別封呂起、呂祿、呂平為王外,又封張石慶為丞相,賞帛金三萬。

  張石慶喜不自勝地回來,告訴了田子春。田子春馬上假裝非常後悔,說:“我真該死,不應酒後胡言,如此一來,壞了太后的大事。您想,劉氏還有三個王在外,自然不喜歡啦,萬一起疑心,造起反來,事情不是糟了嗎?”

  張石慶本來就是一個沒有主意的人,聽他這麼一說,也非常著急,連忙問:“那怎麼好呢?”

  “現在只有想辦法也給姓劉的一點好處,緩解一下。”接著,田子春說出了辦法。

  當晚,張石慶人宮見太后,奏說:“外間已傳開了,說關外三王劉章、劉號、劉長,知道封三呂為王,心中不服,想造反了。”

  太后問:“有什麼方法可以制止他們呢?”

  “可不可以這樣?”張石慶說,“將三王中的有官者賜賞,無官者付給兵權,他們有了甜頭就不會造反了!”

  太后認為非常有道理,立即叫陳平入宮,商議這件事。表面上對呂后非常忠心而實際上一直在盤算著如何剷除呂氏的陳平,心想這一定是齊魯那邊有人打進來替劉章取兵權了,心裡非常高興。當太后問他,劉氏三王中誰無兵權時,陳平答:“只有山東劉章久在賦閒,既無職位又無兵權。”

  “好,叫劉章入朝。”太后當即派使者到齊魯,告訴劉章。劉章大喜,即刻起程上長安。太后便把兵印讓張石慶轉交劉章,給了他二十萬軍馬。

  第二天一早,劉章往兵部交割兵馬,率領二十萬大軍駐紮郊外。田子春看到大事已成,天未亮就和兒子奉郎騎了帶來的兩匹黑白馬,藉口去打獵,帶領五十個隨從趕到劉章營中,隨後拔寨起程回山東去了。

  沒過多久,劉章憑藉著這二十萬兵馬在齊魯造反,消滅了呂氏。

  堡壘是最容易從內部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