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人買履的歷史典故
鄭人買履 ,是先秦時代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 》。它既是一個成語,也是一個典故,但它更是一則寓言,主要說的是鄭國的人因過於相信“尺度”,造成買不到鞋子的故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歡迎大家閱讀。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釋義】履:鞋子。鄭國人買鞋子只相信自己測量的尺寸,而不自己試穿大小。諷刺不懂變通、不尊重客觀條件的人。
鄭人買履【歷史典故】
古時候,鄭國有一個人想買一雙鞋子,他先在家裡量好了自己腳的尺寸,用一根繩子記錄下來,他隨手將繩子放在座位上,就出門了。
他來到集市上賣鞋的店鋪裡,左挑右選,終於看好了一雙鞋,正準備買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量尺寸的繩子放在家裡忘帶了,就說忘了帶尺寸,要回家拿來尺寸再買,說完就走了。
他匆匆忙忙地趕回家,拿了放在座位上的繩子後,又匆匆忙忙地趕回集市。來回花了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等他返回集市的時候,太陽都要下山了,大多數店鋪已經關門了。他來到賣鞋子的店鋪前,看到已經關門了,再看看自己腳上鞋子的大洞,十分沮喪。
旁人問他:“你給自己買鞋,為什麼不直接試試大小,非要按量好的尺寸買鞋呢?”他說:“我寧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適,腳卻不一定準確。”
鄭人買履【成長心語】
《易經》中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要有一定的靈活性,突破定式思維,才能讓一切變得更容易、簡單。無論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困難,還是提升自我,善於用變通的思維和方法是有助於一個人取得成功的。變通決定出路,學會變通,就能在種種困境、麻煩面前遊刃有餘。不變通,就無法創造更高的價值;不變通,就只能守在原地,永遠無法突破。從那個已經約定俗成的“框架”中跳出來,別讓那個已經量好的“尺碼”,成為前進路上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