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櫝還珠的歷史典故介紹

  買櫝還珠原意是買來裝珍珠的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買者取捨不當,次要的東西比主要的還要好。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個楚國人,他有一顆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這顆珍珠賣出去。為了賣個好價錢,他便動腦筋要將珍珠好好包裝一下,他覺得有了高貴的包裝,那麼珍珠的“身份”就自然會高起來。

  這個楚國人找來名貴的木蘭,又請來手藝高超的匠人,為珍珠做了一個盒子***即櫝***,用桂椒香料把盒子薰得香氣撲鼻。然後,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細刻了許多好看的花紋,還鑲上漂亮的金屬花邊,看上去,閃閃發亮,實在是一件精緻美觀的工藝品。這樣,楚人將珍珠小心翼翼地放進盒子裡,拿到市場上去賣。

  到市場上不久,很多人都圍上來欣賞楚人的盒子。一個鄭國人將盒子拿在手裡看了半天,愛不釋手,終於出高價將楚人的盒子買了下來。鄭人交過錢後,便拿著盒子往回走。可是沒走幾步他又回來了。楚人以為鄭人後悔了要退貨,沒等楚人想完,鄭人已走到楚人跟前。只見鄭人將開啟的盒子裡的珍珠取出來交給楚人說:“先生,您將一顆珍珠忘放在盒子裡了,我特意回來還珠子的。”於是鄭人將珍珠交給了楚人,然後低著頭一邊欣賞著木盒子,一邊往回走去。

  楚人拿著被退回的珍珠,十分尷尬地站在那裡。他原本以為別人會欣賞他的珍珠,可是沒想到精美的外包裝超過了包裝盒內的價值,以致於“喧賓奪主”,令楚人哭笑不得。

  鄭人只重外表而不顧實質,使他做出了捨本求末的不當取捨;而楚人的“過分包裝”也有些可笑。

  買櫝還珠的歷史典故啟示與鑑賞

  一、1、人的眼睛只盯著那隻精美的盒子,結果卻丟掉了真正有價值的珍珠。可見,做什麼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則就會象這位"買櫝還珠"的鄭人那樣做出捨本逐末、取捨不當的傻事來.

  2、商人過份注重外表,使裝飾外表的價值高於珠子的價值。可以用來形容一些廠商為了獲得利益,過份裝飾外表,使得外表的價值高於商品的價值,從而使商品的價格提高了許多。

  3、現代還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資本取得了更少的回報,賣櫝的人用一個"櫝"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淺,取捨不當的人。

  5、美麗是可以營造的,但真正的美麗卻不應有絲毫的人工雕琢,它應是真實的沃土中盛開的鮮花!!如果一個事物真正美麗,那麼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幫助來襯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質才是最重要的。

  二、成語"買櫝還珠"辯偽

  近讀《韓非子》,有個意外的發現。典出《韓非子》的成語"買櫝還珠",竟然是對《韓非子》的誤解。這條成語完全不能成立。

  幾乎所有的辭書,都收錄"買櫝還珠",釋義也大體相同。《辭源》釋為"去取不當";《辭海》釋為"捨本逐末,取捨失當"等等。且以商務印書館《漢語詞典》的釋文為例:

  《韓非子》記載:有個楚國人把珍珠裝在木匣子裡,到鄭國去賣。有個鄭國人認為匣子漂亮,就買下木匣子,把珍珠還了賣主。比喻取捨不當,抓了次要的,丟了主要的。

  "買櫝還珠",真的是捨本逐末、取捨不當嗎?《韓非子》的原意是如此嗎?為了避免斷章取義,且把《韓非子》上有關的全文引出來。

  楚王謂田鳩曰:"墨子者,顯學也,其身體則可,其言多不辯,何也?"

  曰:"昔秦佰嫁女於晉公子,為其飾裝,從文衣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此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忘其用,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佰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看,這位楚國的珠商,花了那麼多的資金和精力去美化珠盒,以至鄭國的顧客把漂亮的盒子買走了,而沒有買走他所要推銷的珍珠。《韓非子》批評這位楚人"可謂善賣櫝也,未可謂善賣珠也",而完全沒有指責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楚人鬻珠的批評,變成了對鄭人買櫝還珠的批評。這不是顛倒了《韓非子》的原意嗎?

  再看《韓非子》用這個故事***以及秦佰嫁女的故事***諷喻的是什麼。原書批評的是學者們以浮誇的辯辭淹沒經世致用的理論,完全沒有指責讀者***聽眾***欣賞其詞章的文采,而現行成語及其釋義,卻把原書對學者以文害用的批評,變成了批評受眾的取捨不當,顯然也完全違背了原著的旨意。

  《韓非子》已經給了這個寓言一個準確名稱:"楚人鬻珠"。後來人們把它改為"買櫝還珠",真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個寓言的情節、主旨跟著也都變味了。

  可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無論其命名,本來意義,還是引申意義,都是對《韓非子》的錯誤解讀。

  那麼,《韓非子》的立論是否完全有理呢?雖然這位楚國商人的做法不妥,但是鄭國顧客"買櫝還珠"不也是取捨不當,捨本逐末嗎?

  不,這位鄭國顧客僅僅看中了美麗的匣子,因而買櫝還珠,正是取捨有當,精明得很。如果把自己不喜歡,或不需要,或不能識別,而且很昂貴的珍珠一併買了下來,那才真是取捨失當。因此,《韓非子》沒有指責鄭人的買櫝還珠,是符合常理的。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要求人們一定要買下昂貴的珍珠,才是錯誤的"導購"。

  有一本辭書的編者下意識地感到成語"買櫝還珠"的這種毛病,於是添加了這樣一個情節:鄭人"按照這盒珍珠的定價如數付了款,卻把珍珠取了出來還給了商人"***見遼寧出版社《成語典故》***,這樣當然也就合乎常理,能夠自圓其說,這條成語似乎可以成立了。但這個關鍵的情節--按珍珠的定價付了款--卻完全不是《韓非子》的原意。經過這一改,這個寓言就變成了一個奸商欺詐顧客的故事,與所諷喻的事理已經風馬牛不相及了。所以,這部辭書所做的這種與原著完全不符的附會,正好露出了成語"買櫝還珠"的致命破綻。

  總之,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與典不符,於理不通,理應廢棄。典出《韓非子》的這個成語應是"楚人鬻珠",或"楚珠鬻鄭",或"秦女楚珠"。釋為以文害用,文浮於理,末勝其本等等。

  南朝的劉勰正確理解和利用了《韓非子》上的這個寓言。他說:"昔秦女嫁晉,從文衣之媵,晉人貴媵而***;楚珠鬻鄭,為薰桂之櫝,鄭人買櫝還珠。若文浮於理,末勝其本,則覆在於茲矣。"***《文心雕龍·議對》***這裡用"秦女嫁晉"和"楚珠鬻鄭"諷喻"文浮於理,末勝其本",與典相符,於理相合,很是貼切。

  也許有人認為,現行成語"買櫝還珠"及其釋義多年沿用至今,已是約定俗成了,不改也罷。這個理由即使能夠成立,也不能像現行辭書這樣,把成語"買櫝還珠"直接強加給《韓非子》;而應當如實地說明這個成語的來源、演變、蛻化的過程,才不致以訛傳訛,貽笑大方。

 

 看了的人還看了:

1.關於買櫝還珠的成語典故

2.捨本逐末的歷史典故

3.關於價值連城的典故

4.作文常用典故

5.毛遂自薦的故事

6.捨本逐末的造句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