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的歷史發展
導讀:現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於書中篇名和《漢書·藝文志》及本傳所載不盡相同,後人疑其不盡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後人輯錄董仲舒遺文而成書,書名為輯錄者所加,隋唐以後才有此書名出現。
春秋繁露的介紹
《春秋繁露》是由漢代哲學家董仲舒作的政治哲學著作。闡述了以陰陽、五行為骨架,以天人感應為核心的哲學-神學理論,宣揚“性三品”的人性論、“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的倫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統迴圈的歷史觀,為漢代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
春秋繁露,共分十七卷、八十二篇,其中"卷第十:第三十九篇、第四十篇,卷第十二:第五十四篇"等三篇闕漏,剩七十九篇。由漢代董仲舒所撰。
繁露代表聨貫現象。春秋為事情、命名等各樣的解說。《春秋繁露》大力宣揚“三綱五常”的封建道德觀。當中內容包括楚莊王、竹林、考功名、通國身、三代改制、官制象天、堯舜湯武、服制、王道通、天容、天辨在、陰陽位、郊祀等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易類六·附錄易緯·案語》稱《春秋繁露》是緯書:“蓋秦漢以來,去聖日遠,儒者推闡論說,各自成書,與經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書大傳》、董仲舒《春秋》陰陽,核其文體,即是緯書,特以顯有主名,不能託諸孔子。”
在西漢中期,戰亂頻仍的諸侯王國割據局面基本結束,生產得到恢復與發展,中央集權得到鞏固與加強,出現了經濟繁榮和政治大一統的局面。為適應統一的中央集權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學唯心哲學思想便應運而生。他的哲學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據《漢書·董仲舒傳》記載,董仲舒說《春秋》事得失,作《聞舉》、《玉杯》、《蕃露》等數十篇。《蕃露》是他講《春秋》諸篇中的一篇。“蕃”與“繁”古字相通。《史記》說“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種裝飾,綴玉而下垂。賈公彥在《周禮·春官大司樂》中作疏說:“前漢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繁:多;露:潤。為《春秋》作義,潤益處多”,認為《春秋繁露》是對《春秋》大義的引申和發揮。
現存《春秋繁露》有17卷,82篇。由於書中篇名和《漢書·藝文志》及本傳所載不盡相同,後人疑其不盡出自董仲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後人輯錄董仲舒遺文而成書,書名為輯錄者所加,隋唐以後才有此書名出現。
中國現存最早的《春秋繁露》版本,是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江右計臺刻本,現藏於北京圖書館。注本很多,最詳盡的是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其版本有《永樂大典》所載《宋本》,明代蘭雪堂活字本,清代盧文弨抱經堂校刊本。註釋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蘇輿的《春秋繁露義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