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原文翻譯及賞析

  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察今》呂不韋記述的一則寓言,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

  刻舟求劍原文欣賞: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刻舟求劍原文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裡。他急忙在船邊上用劍在掉下劍的地方做了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後停了下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裡尋找劍。 船已經航行了,但是劍沒有行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註釋

  涉:過,渡。

  者:……的人,定語後置的標誌。

  其:他的,代詞。

  自:從。

  墜:落。

  於: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詞,這,這個,這兒,這樣。

  吾:我的。

  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所從墜:從劍落下的地方。墜:落下

  其:他,代詞。

  求:找,尋找。

  之:劍,代詞。

  矣:了。

  而:然而,錶轉折。

  若:像。

  此:這樣。

  不亦惑乎:不是很糊塗嗎?惑,愚蠢,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止:停止,指船停了下來。

  刻舟求劍原文賞析: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