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核舟記》是魏學洢所寫的說明文言文。表現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讚美和對民間藝術的讚揚。反映了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偉大成就。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大家閱讀。

  核舟記原文欣賞: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箬篷 一作:篛篷***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中。佛印絕類彌勒,袒胸露乳,矯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臥右膝,詘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臥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核舟記原文翻譯:

  明朝***有一個***有特殊技藝***技藝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遠。***他***能用直徑一寸的木頭,雕刻出宮殿、器具、人物,還有飛鳥、走獸、樹木、石頭,沒有一件不是根據木頭原來的樣子模擬那些東西的形狀,各有各的神情姿態。***他***曾經送給我一個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蘇軾乘船遊赤壁***的情形***。

  船頭到船尾大約長八分多一點,大約有兩個黃米粒那麼高。中間高起而開敞的部分是船艙,用箬竹葉做的船篷覆蓋著它。旁邊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開啟窗戶來看,雕刻著花紋的欄杆左右相對。關上窗戶,就看到一副對聯,右邊刻著“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左邊刻著“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八個字,用石青塗在字的凹處。

  船頭坐著三個人,中間戴著高高的帽子,鬍鬚濃密的人是蘇東坡***蘇軾***,佛印***蘇軾的好友***位於右邊,魯直***黃庭堅***位於左邊。蘇東坡、黃魯直共同看著一幅書畫長卷。蘇東坡右手拿著卷的右端,左手輕按在魯直的背上。魯直左手拿著卷的左端,右手指著手卷,好像在說些什麼。蘇東坡露出右腳,魯直露出左腳,***身子都***略微側斜,他們互相靠近的兩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邊的衣褶裡***意思是說,從衣褶上可以看出相併的兩膝的輪廓***佛印極像佛教的彌勒菩薩,袒著胸脯,露出乳頭,抬頭仰望,神情和蘇東坡、魯直不相類似。佛印臥倒右膝,彎曲著右臂支撐在船上,豎著他的左膝,左臂上掛著一串念珠,靠在左膝上——念珠簡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數出來。

  船尾橫放著一支船槳。船槳的左右兩邊各有一名撐船的人。位於右邊的撐船者梳著椎形髮髻,仰著臉,左手倚著一根橫木上,右手扳著右腳趾頭,好像在大聲呼喊的樣子。在左邊的人右手拿著一把蒲葵扇,左手輕按著火爐,爐上有一把水壺,那個人的眼光正視著***茶爐***,神色平靜,好像在聽茶水聲音似的。

  船的背面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啟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遠甫刻”,筆畫像蚊子的腳一樣細小,清清楚楚,它的顏色是黑的。還刻著一枚篆書圖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字的顏色是紅的。

  總計一條船,刻了五個人,八扇窗戶;箬竹葉做的船篷、船槳、爐子、茶壺、手卷、念珠各一件;對聯、題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計三十四個。可是計算它的長度,還***竟然,尚且***不滿一寸。原來是挑選長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嘻,技藝也真靈巧奇妙啊!

  核舟記原文賞析: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刻而成舟,生動的表現了歷史上一個著名的文學故事。舟上五人,鬚眉比見,其他如箬篷、窗、楫、壺、爐等,無不應有盡有;還有三十四個字,勾畫了了,真可謂巧奪天工。本文就是對這件藝術品的文字說明。閱讀時,要善於運用想象力再造出這件藝術品的形象,並仔細品味雕刻家的藝術構思。

  本文所寫的這件雕刻品,原材料是一個“長不盈寸”的桃核,卻生動地再現了宋代文壇上的一個著名掌故——“大蘇泛赤壁”。它構思精巧,形象逼真,顯示了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本文作者經過細緻的觀察,準確地把握了這件雕刻品的各個細節,然後按一定的空間順序描寫了船的4個部分,分別為,船艙。船頭,船尾和船背。 本文題目末字“記”,係指文體而言。“記”這種體裁出現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記人和事,可以記山川名勝,可以記器物建築,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而兼有議論、抒情成分。本文原作在介紹完核舟之後,還有一段議論***見“有關資料”***,課文刪去它的絕大部分,只保留了最後一句,也是全文中心,即“嘻,技亦靈怪矣哉”。因此,現在看來,它跟我們常見的說明文可算是很相似了。

  文章採用“總—分—總”的結構模式。

  開頭是總說:介紹王叔遠在雕刻技術上的卓越成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說明所用的原材料體積很小,而表現的範圍極廣,可見他有多方面的成就;“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說明他構思精巧之後,接著就指出雕刻品“核舟”的主題:“大蘇泛赤壁”。這就明顯地表示了本文的意圖,即以具體作品來證明作者對王叔遠技藝的評價是合乎實際的。

  中間是分說:詳細介紹“核舟”的結構、舟上的人物和題名。可分兩層。

  全文寫了作者對核舟的喜愛,表達了作者對藝術家王叔遠技藝高超的讚歎以及對中國古代民間藝術的讚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