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路上的人物故事

  故事通過對過去的事的記憶和講述,描述某個範圍社會的文化形態,也有說法認為,故事並不是一種文體,它是通過敘述的方式講一個帶有寓意的事件。以下的相關人物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二十多年前,我用自行車接回了自己的新娘。二弟騰出的半間老屋,成了我們臨時的新房。沒有前呼後擁的排場,沒有熱鬧非凡的婚慶場面,有的只是二弟借來的錄音機裡反覆播放的磁帶,至今依然很清晰記得其中的兩首老歌,一首是《三百六十五里路》,讓我們倍覺前面路的漫長和曲折;一首是《無言的結局》,讓我們更添了愛的悽婉和迷茫。妻淚眼看我,這就是我們想要的家嗎?我堅定地握了妻的手:有愛就有家,我定會讓你得到所有。

  短暫的婚期後,我和妻開啟了兩年多兩地分居的生活。那時我還在紗廠做技術員,和另外兩個單身漢共享著一間由倉庫改建的單身宿舍。他們見風塵僕僕的妻子每次來總要隨我回到二十里之外的老家去住,終究不是辦法,於是和隔壁的幾個單身漢商量,欣然擠到了一處,權且給我們騰出了這間廠區的倉庫,成了我和妻臨時的安身之所。

  在聚少離多的日子裡,妻子還是儘可能地為我們拼湊起家的樣子。她用自己積攢的錢,不僅買了鍋碗瓢盆,還買了一臺嶄新的錄音機和數盤磁帶,那是我們最值錢的家當。聽著舒緩的《小夜曲》,妻子終於可以枕著我的胳膊安心而眠。那時我痴痴地想,什麼時候能和妻子調到一塊,應是我人生最大的夙願和終極的目標。我們不需要多大的房子、不需要多奢華的生活,能平安地在一起,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我們有了女兒。在多方的努力下,我由企業調到了學校,終於陪在了妻子的身邊。雖然雙方單位都沒有房子,但我們還是在城鄉結合部租住了一間半民房,算作我們的新家。妻子很快就添置了一套傢俱,還咬牙買了一臺18英寸的彩電、一臺長城落地扇。終於可以安安穩穩過日子了,妻子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然而幸福感並沒有在我們的心頭停留多久,一個晴天霹靂擊碎了我和妻種種對美好未來的嚮往。女兒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危在旦夕的女兒又成了我們心中最大的痛。幾乎三天一小病、五天一大病的她,讓我和妻疲憊地往返於家和醫院之間,所有對家的努力都匯聚成一個目標,那就是拼命掙錢給女兒治病。為此,在課餘的時間,我奔走於周邊地區,不辭辛苦去推銷水泵的零部件。有時,還冒著被同事和學生認出的尷尬,在街頭臨時擺起賣衣服的地攤兒,吆喝著叫賣。

  為了省下房租,此後我們又屢屢搬家。我們在所謂的家裡,養起了雞和鴨。房前屋後還種了許多蔬菜,有豆角、南瓜、絲瓜,我還買了一個烤制蛋糕的電爐,一方面是為了給病中的女兒自制些可口的糕點,另外也附帶經營起做蛋糕的營生,好貼補家用。所有可能賺錢的門路我都想過了,為的就是從牙縫裡省下錢來,省下錢就等於省下了女兒的命。以至於後來引領女兒舊地重遊,說某處、某處、還有某處的某處,都曾是她小時候的家時,她瞪大著眼睛不相信地問,難道我們真的擁有過如此眾多的家嗎?

  1992年,在雙方老人竭力的勸說下,在政策的許可下,我們又有了兒子。單位領導考慮到我家的具體情況,於校園內特意分給我兩間平方,算是暫時結束了在外漂泊賃房的經歷。

  然而,女兒的病再也等不得了。我只好停薪辭了學校的工作,到千里之遙的北京,一邊打工,一邊尋求給女兒尋醫治病的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