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亞里士多德的管理倫理思想

  論文摘要:亞里士多德的城邦管理思想中蘊涵著豐富的倫理思想。在中觀和巨集觀層面,其基本內涵主要包括人性假設前提上的“政治人”假設、整體主義的組織管理目標、德法兼備的管理方法等。亞里士多德的管理倫理思想,對構建內容更加豐富的現代管理倫理理論具有深刻的啟示性價值。
  論文關鍵詞:亞里士多德;城邦;管理倫理
  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古希臘後期,社會混亂無序,這種狀況催生了他試圖挽救時局的治世之道。這些治世之道:僅包含著富有真知灼見的管理思想,而且蘊涵著深厚的倫理精神,是管理與倫理的內在統一。本文試從理倫理的視角對亞里士多德的管理倫理思想的緣起;基本內涵及其理論特色進行初步探討,以期有益於現代管理倫理的建構。
  一、亞里士多德管理倫理思想的緣起
  詐為西方最有學識的思想家之一,亞里士多德被認為:巳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注重嚴謹實用,學術思想充分體現其治世之道。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希臘社會,政治鬥爭激烈,制度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人心渙散。這種社會背景,使亞里士多德將更多的目光投向政制建構和平息紛爭上,這是亞里士多德管理倫理思想的主要來源之一。中年的亞里士多德擔任希臘城邦宮廷的王子教師,為教育幼君,他曾改編荷馬史詩以總結歷史教訓。在給青年亞歷山大講述治國之道時,他廣泛蒐集希臘各城邦的政制和管理體制的資料,認真研究其得失,以期能找到維持公民的“優良生活”的政制。亞里士多德認為,由於政體是公民團體和個人生活的規範,所以判斷城邦公民的生活方式的善惡標準同樣適用於政體。亞里士多德針對當時希臘的混亂現狀,研究城邦內部的階級矛盾,尋找化解因貧富懸殊對社會秩序的破壞,試圖從體制上保障公民利益,保持政制的正義性,保持社會的健康活力。
  亞里士多德的管理倫理思想的另一個現實來源,是城邦國家之間特別是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城邦間長期爭鬥的殘酷現實,或者說,亞里士多德的管理倫理思想是對城邦國家之間特別是雅典和斯巴達兩大城邦間長期爭鬥的一種理論總結。亞里士多德指出,統一的共和政體沒有出現,這也與這“兩邦堅持自己的政體:一個往往指使它所領導的各邦組織平民政體,另一個則就勢力所及而樹立寡頭政體;兩邦只顧本邦的便利而忽視各個屬邦的利益”…有很大關係。亞里士多德通過對階級鬥爭和統治集團間爭鬥的分析,認為因對平等的不同理解而引起的戰爭,造成了生產力的破壞和社會秩序的崩潰,要儘可能在有條件的城邦實行超越平民政體和寡頭政體的共和政體,用各城邦內中產階級的力量制衡平民階級或寡頭貴族階級的貪慾,達到消弭戰亂、穩定社會秩序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