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村社財務管理

近年來,不少地區村社財務管理不善、問題較多,已成為廣大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個熱點問題,既損害政府形象,又影響幹群關係乃至農村穩定。

當前群眾反映的主要問題:一是管理制度執行不力。有的村社根本就未建立與財務相關的管理制度;有的民主理財和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有的雖有制度,但執行不力,制度形同虛設。二是監督糾正乏力。不少鄉鎮缺乏專門監督機構對村社財務進行監督檢查;有的鄉鎮雖有監督機構,但卻未認真履行職能,更缺乏保證工作正常執行的相關制度,甚至對有的村社五六年未進行過審計檢查。三是收支專案混亂。有的收支專案不按規定設定,或隨意設項攤派集資,有的專案應收卻未收足,有的專案又出現重複收費。四是會計帳目混亂。多數村社沒有成型的帳簿,記帳方式五花八門,有的半年甚至隔年做帳,極為混亂;有的單據無經手人、證明人、審批人,或以白條入帳;有的記帳單據散失,無據可查。五是財務人員素質低。絕大部份村社財會人員,未受過專業知識培訓,不懂財務管理的基本知識;有的村社無專人管理財務,村支書當家管錢管帳,既是財務審批人,又是會計、出納,一人獨攬,一個口袋裝票子,一個口袋裝條子。

如何解決好目前村社財務管理存在的熱點問題?
我區平昌縣採取建立村級財經組和鄉鎮財經辦的管理體制,是一個對症下藥的好辦法。貴刊第2期作了概略報道。現將他們的具體作法,再作進一步論述。

一、建立新的管理機制一是工作機制。

鄉鎮財經辦按“五統一”、“四不變”的原則執行。五統一,即:統一辦公,統一排程使用人員,統一收取解繳稅費,統一規劃組織培植財源,統一按性質及用途使用資金。四不變,即:機構不變,職責不變,資金性質及用途不變,供給關係不變。鄉鎮財經辦在鄉鎮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工作,業務受上級主管部門指導。村財經組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領導下工作,業務受鄉鎮財經辦指導。在帳務體系設定上,鄉鎮財經辦共設定總預算會計帳、稅費徵解會計帳、單位預算會計帳和集體經濟會計帳,並在同一銀行***信用社***開設存款帳戶。村級財經組按代收稅費與本級收支分別設帳的原則,設稅費徵解會計帳,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帳,“兩工”***義務工、積累工***使用帳。

二是崗位設定。

鄉鎮財經辦設定11個崗位,主任1人,由鄉鎮長兼任,副主任2人,分別由鄉鎮財政所長、農經站長兼任,設總預算會計、徵解會計、單位預算會計、集體經濟會計、統計員、總出納員各1人,稅收徵管員兩人。除稅收徵管員由上級地稅部門確定外,其餘崗位人選,均由鄉鎮黨委、政府徵求上級財政、農業主管部門的意見後確定,並根據財經辦副主任德才素質和業務水平,確定其第一副主任,主持財經辦日常工作。財經辦的總預算會計、徵解會計、單位預算會計,由財政人員擔任,集體經濟會計、統計員、總出納員,由農經人員擔任。鄉鎮財經辦人員編制除主任外,一律按鄉鎮總人口確定,1.5萬人以下的鄉鎮8人,1.5萬人至2萬人的鄉鎮9人,2萬人以上的鄉鎮10人,其人員編制少於崗位設定的,實行兼職。鄉鎮財政所、農經站人員,按照“定崗定責、公平競爭”的原則擇優上崗,其餘富餘人員,一律按有關規定合理分流。村財經組設組長1人,由村主任兼任,會計、統計及稅收代徵員1人,由村文書兼任,出納員1人,由其他村幹部兼任。村財經審查監督組設組長1人,由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各農業社社長和村民代表為成員,其村民代表不得少於成員總數的三分之一。村財經組和村財經審查監督組成員,由村黨支部報鄉鎮黨委、政府審批確認。村財經組成員一律兼職兼薪;村財經審查監督組成員,原則上不實行兼職兼薪,以利監督管理,但對其中的村民代表實行誤工定額補助辦法,列入村級財務預算支出。
三是監督機制。

鄉鎮財經辦帳務,除接受各自主管部門內審外,還必須接受審計、統計部門的監督。村財經組,除接受鄉鎮財經辦的審查監督外,還要接受村財經審查監督組的監督,並定期向群眾公佈帳務,接受群眾監督。同時,還相應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以規範和協調財經辦和村財經組工作。特別是村級財經組建立後,村級財權有所擴大,為防止貪汙、挪用國家、集體資金,相應建立了票據管理、稅費解繳、村社幹部財產抵押上崗制度,切實規範工作程式和工作行為。
四是激勵機制。

以前村級只有事權,沒有財權。財務管理改革後,統一了事權和財權,調動了村幹部的積極性。對村幹部實行基礎、職務、績效結構工資制,其績效工資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同時實行兼職兼薪,多勞多得,以激發村幹部的工作熱情。對村幹部還實行離職保障制度,任期滿三年的,可享受離職保障金,以解除村幹部後顧之憂。
調整鄉村利益格局要充分發揮鄉鎮和村級兩個積極性,必須重點把握兩點:***1***有利於鄉鎮財政增收。鄉鎮財經辦統一收取稅費後,分別按資金性質入庫,統一排程資金,以杜絕稅費漏徵。***2***村上應得的利益必須歸村,使其得到實惠。一是村上的集體經濟收入,不允許鄉鎮平調或提成;二是當年新增生豬屠宰稅和農業特產稅,按70%返還給村;三是按比例計付稅收代徵手續費。農業稅按0.5%,農業特產稅、工商稅和其他稅收按1.5%計付;四是按比例提取代收鄉鎮統籌等手續費。鄉鎮統籌按3%提取,“兩金”按1.5%提取,代收款、以資代勞款按6%提取;除此之外的其它手續費,均由鄉鎮財經辦按照體制要求,統一提取撥付,村級一律不得自行提取。
提高了幹部素質

要鞏固村級財務改革成果,認真執行改革後的村級財經管理制度,使之健康運轉,關鍵在於提高基層幹部素質。一是認真實行鄉鎮及村級幹部推選制,這是建立鄉鎮、村級財經制度的重要前提。要配好鄉鎮財經辦、村級財經組和財經審查監督組的班子,必須按德才兼備的原則,搞好鄉鎮長和村幹部的推選,把思想政治好、業務能力強、作風正派、群眾真正信任的同志,選撥到鄉鎮長和村幹部崗位上來,以確保農村財經工作的順利開展。有了健全較好的領導班子,才能徹底理清村與鄉鎮之間、村與社之間、村與農戶之間的經濟關係,摸清鄉鎮財政所、農經站和村委會的債權債務。至於村級財務改革前的債權債務,應明確責任,由財政所、農經站和村社,各自逐步消化,涉及經濟問題的幹部,必須按有關法規進行處理。二是搞好業務培訓。由縣委組織部牽頭,以縣財政局、地稅局、農業局為主,首先對建立村級財經工作組成員進行系統培訓,然後分兩批對鄉鎮財經辦和村財經組成員、村財經組會計***文書***進行業務培訓。今後對村財經組會計,還將進一步組織業務培訓,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並按
《會計法》和《四川省會計管理條例》的規定,納入財政部門統一管理。

初見成效

建立村級財經組,實行村級財務預決算制度,是農村財經管理體制的一項重大改革。它對擴大農村基層民主,轉變鄉鎮工作方式,調動村級組織和村社幹部積極性,落實“村務公開,民主監督”,改善黨群關係,以及促進農村經濟發展,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到1998年11月底,該縣60個鄉鎮財經辦,448個村財經組和村財經審查監督組,已相繼全部建立,並正式執行。從目前情況看,工作開展和機制執行較為順利,並初見成效。
***一***理順了財務關係,增強了財務透明度。

一是清理債權債務及其它財務關係。全縣共清出往來款項1.8億元,並具體制定了清結規劃。二是建立了兩套較為科學合理的帳務體系,明確劃分上交鄉鎮資金和村級的應得利益,相應制定了農戶稅費結算三聯單***徵收聯、記帳聯、農戶對帳聯***,及時進行稅費結算。三是收支業務,堅持“一個口子進,一個漏斗出,一支筆審批”,出納與會計分設,錢帳分管,農民負擔核算分開,村級財務公開,從而改變了以往“一人當家”的包包帳,頗受農民歡迎。
***二***方便了群眾,減輕了農民負擔。

農戶可以隨時到財經組辦理結算業務,既不耽誤農時,又不會出錯亂,群眾深感方便。村上有了一定的財力,可以抵禦農村小範圍的自然災害,也可以幫助特困戶、受災戶安排生活,發展生產。駟馬鎮龍臺村對5戶特困戶的農業稅全減,並用村級資金戶平購買200斤碳氨發展生產。該縣有30個村拿出73萬元資金,興辦竹木器及農副產品加工等村辦企業,以增加村級收入,逐步消化村社歷史債務,減輕農民負擔。

***三***防止了稅費流失,增加了財政收入。

村社幹部對稅源增減變化情況心中有數,一有稅源即可隨時徵收。特別是對全家外出務工,土地轉移承包,由誰承擔稅費,何時回家,都能掌握情況,隨到隨收。對走鄉串戶搞個體經營的商販,切實加強了納稅監督,堵住了稅費流失。通過上述措施,防止了稅收流失,相應增加了財政收入,該縣元山、蘭草兩區去年稅費任務完成較好,居全縣一、二位,並清回曆年尾欠達470餘萬元,其中收回全家外出務工農戶歷年欠稅欠費12萬元。
***四***調動了村社幹部當家理財的積極性。
過去村社幹部工資由鄉鎮發給,對生產發展如何,收入完成多少,都無直接利害關係,致使村上無財力,實為一個空架子。建立村級財經組後,村級有了一定的財力,對村社幹部的工資,採取績效工資制,按照兼職兼新的原則,由村財務支付,每月少則100元,多的300元,比原鄉鎮發給的標準工資大大提高。同時,建立了離職保障金,解除了村幹部的後顧之憂。這樣,村社幹部如果不抓生產發展,必然影響經濟指標的完成,使工資待遇得不到保障。因此,該縣的村社幹部,都積極狠抓農業生產,努力開闢財源,為財政增稅,農民增收。既體現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又適應了大力發展農村經濟的客觀形勢。
***五***有利於完成稅費任務。

建立村級財經組後,徵管人員相對增加,徵管力度隨之加強,改按季度徵收為常年徵收,克服了財政所、農經站坐點扣收,面對千家萬戶核對帳務,催收尾欠,而出現人力不足和進度緩慢的弊端。
該縣張公鄉泥池村1998年稅費任務24.8萬元,歷年尾欠8萬元,至當年11月底,不僅提前完成全年任務,而且收回尾欠3.2萬元。同時,該村還用自有財力新建了300平方米的財經組辦公室。

***六***有利於樹立政府形象,密切幹群關係。

近年來,農村稅費尾欠愈來愈大,導致部份鄉鎮某些必要支出不能保證,甚至舉債度日,步履維艱。村級財務改革之前,為了完成任務,保障支出,只能由政府組織力量,集中抓回收工作,難免不出現一些強迫命令列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形象。建立村財經組後,由於村社幹部接觸群眾近,掌握情況準,由他們負責徵收稅費,可因人而異,見逢插針,改突擊徵收為常年徵收,不僅使農戶自覺交納各種稅費,而且化解了許多矛盾。這就改變了以往坐點扣收和強迫硬逼行為,使鄉鎮幹部從“催種催收”中解脫出來,專心致志地抓環境建設,培植收入大戶,狠抓科技和流通,真正實現了工作重點轉移。
***七***有利於加強監管,培植重點財源。

鄉鎮財經辦的工作重點,從過去一味抓收入轉到抓財務監管和重點財源建設上來,著力對村級財經組進行業務指導和財務監管,清理整頓重點村和重點單位財務,積極組織資金供應,大抓專案發展。
該縣青鳳鄉財經辦用2萬元購買3畝水面堰塘養魚,投入5萬元辦起了養雞場,並與外地廠家合作建立了薯類粉絲加工廠,預計1999年可創稅利3萬餘元。

***八***有利於精簡機構,加強基層建設。

鄉鎮財政所、農經站、地稅所,實行三塊牌子,一套人馬,合署辦公,精簡了機構和人員,形成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的用人機制。
該縣駟馬鎮財政所、農經站原有15人,現在精簡為7人。該縣全部財政、地稅、農經人員共840人,如今減為520餘人,既節省了人力開支,又提高了工作效率。對村幹部實行公開推選,兼職兼薪,政務公開,財務公開,有利於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真正實現了村民當家作主、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