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農村信用社進入自我發展的階段,但至今沒有形成有效的經營管理機制,特別是財務管理處於混亂的狀態,面對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信用社有什麼對策來應對?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

  1.財務管理權力嚴重分散,責、權、利不統一。信用社沒有獨立的財產和主體資格,開展重大財務活動必須由上級授權。財務工作者權力和責任的不對稱,產生了貸款“非農化”傾向和“尋租”行為,信用社資金配置缺乏效率,不良資產迅速上升,理財難度增加,財務管理職能無法得到體現,財務管理職能失衡主要表現為:所進行的理財活動主要圍繞存貸款、財務收支、利潤三個方面的計劃展開,不能圍繞千變萬化的實際業務發展情況而達到動態管理的目的;理財環節側重於事後核算,而事前預測、事中控制很少涉及。

  2.缺乏科學的指標體系。在財務管理工作中,信用社存貸款、資本結構、風險控制、財務分析所佔比例較低,缺乏相應的指標體系對財務工作進行衡量。目前,廣東省農金監管部門下達的五項考核指標,在全國已經走在改革的前列,相對完整,但仍不能全面考察信用社經營狀況,尤其是對費用支出的指標考核單一,僅有“綜合費用率”一項,雖然比費用定額管理前進了一大步,但仍不夠科學。而處於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貧困地區的信用社,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衡量其經營管理水平、經營業績、對社會的貢獻程度,削弱了對信用社的監管,制約 ***[!--t資/料來.源,於:/網 ]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了信用社的健康發展。

  3.預算缺乏依據和約束。農村信用社管理者在確定年度預算最佳投資方案時,缺乏科學依據和可以遵循的財務制度。很多地方沒有考慮國家有關政策規定、聯社當年信貸計劃、上年財務收支執行情況、往年收支規律以及影響本年收支因素,開展的預算也並未完全依據財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科學程式展開,在確定預算時,忽視所得稅、折舊方法、資本存量,通貨膨脹等風險因素,從而導致資金流失或經費不足,使信用社經營缺乏彈性,制約了農村信用社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

  4.財會人員素質不高,會計基礎薄弱,無法提供準確、及時、高效的資訊資源。主要表現在:一方面財會人員許多都是半路出家,沒有經過專業學習,工作受外界因素制約,難以堅持原則,財會工作真實性受到影響。另一方面賬務處理不規範,白條抵庫、入賬現象嚴重;有的科目不當,印記不全,使財會賬賬不相符、賬證不相符、賬實不相符情況嚴重;選用的標準過於簡單,內容過於狹窄,導致信用社分部報表不完善,財務報告不規範,目前所披露業績基本上都是以歷史成本為計量模式的傳統損益表,資訊披露不完全,一般只提供過去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缺乏相關性,不能為管理者和監管部門提供預警訊號。

  農村信用社財務管理問題的對策

  ***一***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

  區別於傳統的公司治理結構根本點在於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而所有者與經營者之間所需的相互制約的機制就是法人治理結構。法人治理結構受經濟、社會、歷史傳統和國家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沒有一個標準模式,根據我國目前的情況,參照江蘇模式,取消鄉鎮農村信用社的法人資格,以縣聯社為統一法人,成立省信用社聯社,在地市級設立辦事處。

  在明確縣聯社為一級法人的基礎上,應在聯社建立有效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可以在聯社設立財務部,作為本系統日常財務管理的垂直管理者和組織領導者,其職能一方面依據國家法律、法規和信用社的具體情況制定並規範各項財務管理制度以及各項財務政策,並負責其有效實施,同時藉助現代網路化管理手段,實行財務集中管理,實現核算層次逐步上移;另一方面,制定財務人員內部委派制度,規範財務人員錄用與再教育制度,充分發揮“監督、規範、指導、橋樑”作用,監督各項財務制度、措施的落實,對各項業務進行定性定量考核,明確責任。通過確立以聯社財務部為指導控制中心,信用社負責籌集、支用、分配的職責明晰的財務管理組織體系,將有助於規範信用社的財務行為。

  ***二***完善信用社財務管理職能

  財務管理職能的履行有利於經營成果的順利實現,信用社財務管理的職能主要體現為財務報告、資產管理、內部控制和監督。

  1.財務報告。信用社應立足於解決歷史資訊的滯後性與資訊需求的超前性之間的矛盾,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完善財務報告體系。根據所制定的財務制度、財務政策和經營管理者的要求,一方面完整準確編制各種財務報表,真實反映信用社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借用西方國家的一些先進經驗,編制預測財務報告,全面收益報告,完善信用社的分部報告。通過準確及時的財務報告,經營管理者能夠改變資訊不對稱的局面,獲得充分的現時和將來的財務資訊,做出準確的預測和決策。

  2.資產管理。據統計,2001年底,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17263億元,佔金融機構存款總額的12%,已成為支援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信用社應積極走入市場,將資金盤活,實現資產保值增值。目前廣泛發展的小額貸款已經產生了很大的積極效應,應依據這種思路,積極探尋資產增值的新渠道。針對體制和經營所產生的大量不良資產,應加快剝離:一方面可以學習商業銀行經驗,建立資產管理公司,對不良資產進行剝離;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社應加快處理不良資產的步伐,可以採取清收、拍賣、置換、債轉股等多種形式將不良資產盤活。

  3.內部控制。要改變體制劣勢,由財務部門建立內控機構,制定內部財務制度:① 確保營運資金拔付準確及時,防止聯社財務人員與信用社財務人員相互串通,做假賬挪用資金,②費用的審批、複核是風險控制的基本手段,也是事前、事中控制的主要內容,財務人員應及時掌握費用的使用情況,防止各種可能出現的欺詐行為。③建立固定資產核算內部控制制度,財務部門負責資產的驗收、登記、保管、調配、維修、報廢的管理,確保固定資產的完整。④加強成本費用的控制,成本核算必須真實、準確,嚴格開支範圍,不得漏計少提,各項費用必須嚴格控制在限額以內。

  4.監督與考核。完善監督考核機制,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標體系,並以此客觀、公正、全面評價信用社的經營狀況。一是建立評價核心指標以實現利潤總額、淨資產收益率為主的業績考核機制;二是建立完整的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的設定,既要考慮信用社短期效益的實現,又要兼顧信用社長期發展的要求,既要突出業績指標,又要將非正常的因素表面化,克服考評的不完整和不客觀,確保考核結果的科學性與合理性;三是統一行業考核標準,促進考評工作的規範化與標準化,使工作具有可比性,促進信用社的競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