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學說課教案分子原子
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觀現象的感性認識,沒有任何理性認識,通過學習分子和原子的知識開始對微觀世界有所瞭解,開始初步探索物質構成的奧祕。此後,學生還要對微觀世界的探索不斷深入。因此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了解微觀世界,形成微觀想象能力至關重要,而且還是繼續學習物質結構,理解質量守恆定律,解釋一切化學反應實質的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觀粒子構成的,認識分子、原子的特性,並能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和實驗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意義,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微觀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分子、原子的認識,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
初學物質的構成,學生難以建立微觀粒子想象表象,因此這是本節課的難點。突破難點的關鍵是通過多媒體和例項讓學生把微觀粒子形象化,初步體會它與巨集觀物體運動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學過程中採用實驗探究法、交流討論法、分析歸納法和多媒體輔助教學。
三、學法指導
本節課以例項引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和興趣,利用多媒體和圖片讓學生通過耳聽、眼看、腦想等多種感官同時並用在頭腦中形成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觀粒子的存在,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微觀想象力。
在認識分子、原子的基礎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實驗中,教師在實驗中注意以下指導:1重視探索性實驗的選擇和設計2在實驗之初,要向學生提示觀察角度3要重視學生對實驗現象完整而準確地敘述4要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透過實驗現象分析其本質,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識。
通過學習過程中的交流和討論,讓學生自已發現長處和不足,大家互相幫助,互相鼓勵,都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高,有所發展,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化學的信心。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
四、教學設計說明
1、創設情景:通過實驗和實物展示提出問題,創設情景,引入新課,既可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體現知識源於現實的道理。
2、活動探究;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髮現問題,使學生初步學會觀察、討論、合作交流,充分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激發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合作學習意識。
3、運用新知:通過用分子、原子的觀點來解釋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來增強學生對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勵學生尋找生活中類似的問題帶進課堂,知道化學與生活緊密相聯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4、交流收穫:通過學生角色轉化,達到知識系統化的目的。同時通過練習及課後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二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實驗教科書人教版九年級化學上冊第三單元的課題2——《分子和原子》。本節課教材分為兩個課時,今天我主要以第一課時展開解說,主要分為以下七部分: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準備、設計理念、教學流程、課件說明、設計反思。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化學的重要知識,也是學生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遇到的攔路虎。它是在學習物理變化、化學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之上,由巨集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
• 本節課不僅能帶領學生走入神奇的微觀世界,學會從微觀的角度認識事物,探究物質構成的奧祕,還能為學生們進一步學習原子的結構、元素、以及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等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分析
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3.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巨集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二、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主動獲取知識。
三、教具準備
教師:
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蒸餾水、酚酞、冰糖等
用具:有棉花團的“鐵樹”、多媒體教學課件
學生:
全班同學按5-6人一組分好組,準備好課本和學具,課前預習相關內容。
四、設計理念
1、體現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2、主要以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多種方式結合,以實驗探究為主線,結合交流討論、分析歸納等方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3、順應初中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
五、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景,誘發新知
為創設一個最佳的心理和認知環境,我質疑了幾個生活中的常見,如:
放學後,走進家門之前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現象
敞口放的水會越來越少;
紅墨水在水中會擴散
讓學生置身於特定背景的學習情景中,獲得情感的激發,使之順利切入主題內容的學習。從而帶領學生走進神祕的微觀世界,揭開分子的面紗。
二活動探究,探索新知
1.探究活動1
趣味實驗 氨水使鐵樹開花
將浸有酚酞溶液的棉花團綁在樹形鐵絲上製成“花樹”,在小燒杯裡倒一些濃氨水,罩上大燒杯,過一會兒,便可觀察到棉花團由白色變成了紅色, 由這個實驗得出了哪些結論?引起學生的探究慾望。
2.探究活動2
認識分子的存在
讓學生結合課前的三個質疑問題,觀察用掃描隧道顯微鏡拍攝的苯分子的照片,以及甲烷中的碳原子和氫原子,石墨中的碳原子的圖片,這樣由淺入深,由巨集觀到微觀證明了分子的真實存在。
3、 探究活動3
分子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首先通過分子與乒乓球的對比和數分子的事例讓學生了解分子的體積很小,這裡重點設計了一個數分子時間的猜想,意外的答案必然有深刻的記憶。 然後告訴學生一滴水中的水分子個數和一個水分子的質量,讓學生從19個零和26個零這些數字上進一步去感知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強化記憶。
4、探究活動4
分子在不斷運動
P50頁活動探究
通過擬人想像匯入到分子的運動特點。分子是性格活潑好動,還是文文靜靜本環節還是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氨分子擴散實驗我把實驗儀器做了一些改進,讓學生用白色點滴板代替課本50頁的燒杯來做這個實驗,然後又補充了品紅在水中的擴散實驗。學生完成實驗以後再分析實驗現象,特別是什麼使酚酞變紅?是氨水?還是氨分子?這個提問可以為下節課學習分子的定義做鋪墊。最後讓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再設計其它方案證明分子的運動。接著進一步讓學生參考多媒體課件觀察不同溫度下水分子運動速率情況,指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為了使理論結合實際,引舉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如:當你漫步於花園小道、走進“火鍋”城、路過臭水溝時,你都能聞到別樣的氣味;溼衣服晾晒會變幹;酒精自然揮發等等。
5、探究活動5
分子間有間隔
問題思考:20 mL水+20 mL酒精=40 mL液體正確嗎?
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糖塊溶解前後液體體積相等嗎?
讓學生帶著這兩個問題進一步進行探究活動A、B,藉助巨集觀現象來幫助學生想象微觀事物、理解微觀事物,使抽象問題具體化,易於理解。
在學生認識到分子之間有間隔的基礎上,創設新的問題情景:構成物質的分子間的間隔是否可以改變呢?然後進行探究活動C、D。
這樣安排讓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獲取知識,在質疑中昇華知識! 通過此實驗學生可以得出:液態物質,較難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小;氣態物質,比較容易被壓縮,分子間的間隔比較大。與此同時聯想到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也是因為分子的間隔受熱時增大,遇冷時縮小的緣故。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解釋一些相關的現象和問題,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然後不失時機的向學生出示固液氣分子間隔示意圖,以強化記憶。
三交流反饋、討論新知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說明分子的性質,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出示以下四個現象讓學生解釋,學以致用。
1在窗外聞到菜的香味;
2癟了的籃球鼓起來以後,繼續充氣體積不變;
3幾滴藍墨水使整杯水變藍了;
4溼衣服在陽光下乾的快一些
四學以致用、鞏固新知
五總結評價、體驗收穫
讓學生回顧與總結本節課收穫了哪些知識,體驗探究成功的喜悅。
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多媒體展示
一、物質由分子或原子等粒子構成
二、分子的性質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很小
2、分子是不斷運動的
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
3、分子間有間隔
一般溫度越高分子間隔越大
一般壓強越大分子間隔越小
三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分子、原子概念,是在學習化學變化、物理變化及混合物、純淨物的基礎上,由巨集觀世界轉向微觀世界的開端,通過學習可以使學生對微觀世界有所瞭解,對以後學習化學方程式、認識化學反應的實質起著重要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2能運用分子、原子的觀點解釋一些簡單的生活和實驗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通過觀察生活、實驗探究等方法獲取資訊。
2學習運用比較、分析、歸納等方法對實驗所得資訊進行加工。
3充分發揮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增強學生對微觀世界好奇心和求知慾,從探究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逐步提高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使學生在實驗的探究、討論中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增強協作精神。
三教學重點
理解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
四教學難點
1、建立微觀粒子運動的想象表象,體會它與巨集觀物體運動的不同點。
2、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五重、難點突破
1、通過數學計算,讓學生體會分子的大小;
2、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高科技圖片,展示微觀世界;
3、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探究的機會。
4、從一些日常現象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從而與課本理論相結合。
5、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二、教學策略
以例項引發學生對微觀世界的探究和興趣,利用多媒體和圖片,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同時並用,在頭腦中形成微觀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觀粒子的存在。首先從分析學生熟悉的水蒸發、品紅在水中擴散等現象提出問題,通過趣味實驗激發學生的興趣,然後確立“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構成的”觀點;接著通過學生思考、分析以及活動與探究,得出“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分子間是有間隔的”等結論。
三、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己初步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探索物質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實驗是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最好方法,通過實驗,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去探究、交流和思考,完成對分子特徵的認識。
四、教學用具
儀器:燒杯、試管、注射器、量筒、膠頭滴管、玻璃棒等。
藥品:濃氨水、酒精、蒸餾水、酚酞、冰糖等。
其他教學用具:沾有棉花團的“小樹”、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題
播放動畫:1、放學回家,剛走進家門,就聞到了飯菜的香味。
2、敞口容器中的水逐漸減少;
演示品紅在水中擴散。
二趣味實驗、激發興趣
[投影]盛開的桃花圖片及古詩
設問:在這碩果累累的秋天,我們能否在課堂上讓“桃花”盛開呢?
演示實驗:沾有棉花團的“桃樹”,棉花團上滴有酚酞,在“樹”下放半小燒杯濃氨水,觀察現象。
播放動畫:氨分子從氨水中向空氣擴散的微觀示意過程
三科學手段、證實存在
[投影]苯分子、矽原子的照片。
四思考交流、引出特徵
[投影]想一想:水也是由分子構成的,為什麼水能看得見,而水分子看不見呢?
[投影]1個水分子的質量約是3 × 10-26 kg
一滴水中約有1.67 × 1021個水分子
總結出分子的第一個特徵: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五引導探究,培養能力
[投影] 課本第48頁活動與探究內容。
學生實驗探究,觀察、記錄現象。
播放實驗的演示過程。
總結出分子的第二個特徵: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六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投影]:議一議:
1、為什麼牆內開花牆外可以聞到花的香味?
2、為什麼溼衣服在陽光下和通風處比在陰涼、背風處易於晾乾?
[flash動畫] 微觀展示不同溫度下水分子運動速率不同
七繼續探究、培養能力
[投影]活動與探究:
A組實驗: 50 mL水與50 mL酒精混合,觀察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B組實驗:一定體積水中加入糖塊,觀察糖塊溶解前後液體體積變化情況。
C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空氣,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D組實驗:取一支注射器,吸入20mL水,用手指頂住針筒小孔,將栓塞慢慢推入,觀察現象。
學生分組相互合作進行探究、認真觀察、記錄,討論。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探究結果、討論、交流。
總結出分子的第三點特徵:分子間是有間隔的。
[投影]固體、液體、氣體物質分子間隔微觀示意圖
八學以致用、聯絡實際
[投影]想一想:用分子的觀點解釋下列現象:
1、物質的三態變化。
2、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3、糖塊放在水中,會逐漸消失,水有了甜味。
九總結評價、形成體系
[投影]說一說:學完本節課,你有哪些收穫?
十練習鞏固、提高能力
[投影]做一做:
一、課本52頁:32346
二、聯想與體驗:假如你是水中的一個小分子,你的生活會怎樣?
讓同學們利用所學的知識,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水分子的“生活”。 試一試:家庭小實驗
將50mL黃豆和50mL小米混合,體積等於100mL嗎?
六、板書設計
課題2 分子和原子一
一、分子的存在
物質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構成的
二、分子的特徵
1、分子的質量和體積都很小
2、分子在不斷地運動
3、分子之間有間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