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做教師心得體會範文
用心做教師,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個小和尚在寺院擔任撞鐘之職。按照寺院的規定,他每天都能按時在早上和黃昏各撞鐘一次。但半年下來,主持卻很不滿意,就把他調到後院劈柴挑水,原因是他不能勝任撞鐘一職。小和尚很不服氣的問住持:“難道我撞的鐘不準時、不響亮?” 住持耐心地告訴他:“你的鐘撞得很響,但鐘聲空泛、疲軟,因為你心中沒有理解撞鐘的意義。鐘聲不僅僅是寺裡作息的準繩,更為重要的是喚醒沉迷眾生。因此,鐘聲不僅要巨集亮,還要圓潤、渾厚、深沉、悠遠。一個人心中無鍾,既是無佛;如果不虔誠,怎能擔當撞鐘之職?”
是啊,小和尚不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而已,並沒有融入一顆“喚醒眾生”的心。其實做教師也是一樣,必須用心,用心做教師才能成為優秀的教師。我平時注重加強學習,不斷豐富自身文化積澱,提升完善自我。最近,我認真學習了《用心做教師——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十大定律》這本書。本書以經典的案例,情景式的敘述,流暢的語言,充滿感情的評述,發人深省的剖析,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讓我充分領會到了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有效的教育方法。回味自己的教學實踐,對尋求自己在教育教學中困惑的解決方法起到了很好的借鑑指導作用,讓我受益匪淺。
《用心做教師》這本書闡述了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的十大定律:一、不甘於平庸,才能站在教育的舞臺;二、不為浮名累,才能發覺品格的魅力;三、不放棄學生,才能提升教育的境界;四、不做教書匠,才能保持靈性和活力;五、不高高在上,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六、不停止反思,才能獲得進步的泉源;七、不妄自尊大,才能發揮團隊的力量;八、不忘記學習,才能生出飛翔的翅膀;九、不畏懼權威,才能擁有個性的精彩;十、不牴觸研究,才能閃現思想的光輝。
通過認真學習,我進一步明晰了要當好一名教師,必須從以下幾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一、教師首先要有一顆愛心。
我國現代教育家夏沔尊說:“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裡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作為一名教師,只有真誠地熱愛學生,用我們的愛去感染、薰陶每一個學生,才能激發學生對老師的尊敬、信任和親近,使學生對你所傳授的知識感興趣,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我們要用愛心去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人格、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生活中,寬容他們的缺點、錯誤甚至偏激,掌握好批評的藝術***態度誠懇、實事求是、尊重學生、有的放矢、留有餘地、含蓄委婉等***;欣賞他們的優點,個性、特長、哪怕是點滴的進步,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找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應該是民主與合作,要與學生建立亦師亦友的關係,熱情地幫助學生形成自信、樂觀、坦誠、寬容、自強等人生重要品質;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使學生在教師的關愛中體味人間的溫情和學校生活的樂趣,努力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二、教師要有一顆虛心好學之心。
現在的學生的興趣廣泛,好勝心強,會向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廣博的文化修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只有學而不厭,才能做到誨人不倦。要崇尚科學精神,嚴謹篤學,潛心鑽研,做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終身學習的楷模。我們倡導教師做學習型的教師,就必須做到:
要學習就要多讀書。“腹有詩書氣自華”,在“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書籍中,多關注那些研究教育教學過程的書,多從簡明的教育案例、教育敘事中尋求啟示,尋求教育思想的營養和教育的智慧。我們還可以充分利用我校網站的“教師每週共讀一篇推薦文章”,教科研網站、教育部落格等網路資源,豐富知識。讀《“五個解放”有助於教師尋找到適合學生的教學》讓我明白教師要學會解放學生的頭腦,讓他們能獨立思考;解放學生的眼睛,讓他們能自己看書;解放學生的雙手,讓他們能積極幹事;解放學生的嘴巴,讓他們能發表觀點;解放學生的空間,讓他們能樂山樂水。讀朱永新的《閱讀經典》,讓我更加認識到讀書,尤其是讀經典的重要性。讀《現代教師需要“五氣”》,告訴我們在新課程背景下的新型教師應該在“五氣”***正氣、才氣、書卷氣、神氣、銳氣***上下功夫,努力將自己打造成充滿正氣、富有才氣、彰顯魅力、引領時代的創新型教師。
除了向書本學習,還要虛心向同事學習。“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每位教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方法和經驗,“千個師傅,千個法”,我們可以取長補短,成就自我。我們要善於虛心向他人請教,學習他人的經驗,豐富自己的人生。
除此以外,還要虛心向學生學習。教師不要以為自己是萬能的上帝,班內幾十個學生的智慧之和,是沒有哪位教師能夠比擬的,放下我們的架子,虛心向學生蹙額西,才能真正體現師生平等的內涵。在工作中,真正形成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成長的意識,有利於達到師生雙贏的局面,何樂而不為呢?
三、教師要有一顆潛心研究之心。
成功需要付出,人生需要磨練。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在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反思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我們教師時常會在教學中遇到諸多困難和問題以及困惑,作為教師,我們要潛心研究教材、學生、教法、學法等,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輕鬆、愉快、積極、健康的課堂氛圍;精心設計教學細節,學習借鑑杜郎口、洋思中學的經驗,講究課堂教學的藝術、研究如何打造高效課堂,實現有效教學,講究技巧與方法,學會“望聞問切”***即:教師眼裡要有學生,迅速而準確、細緻而深入、全面而客觀地觀察學生;教師學會傾聽捕捉學生言談中顯露的資訊;主動出擊,瞭解學情;善於把脈,以必要的練習或測試為主要方式,利用精選的題組,集中反饋學生學習中的問題所在,以便對症下藥,提高教學效率。***;學會隨機應變,靈活應對課堂偶發事件;研究如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等,紮實有效的開展我校的“四環節”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研究,以及“草根式”小課題研究,用“心”去研究解決問題,真正讓思考與實踐同行。
四、教師要有一顆善於反思之心。
李鎮西老師在《做反思型教師》一書中指出,除了愛,教師還應能夠通過不斷的反思,獲得教育的智慧,這樣教育才有可能走向成功。反思的關鍵是學會思考,思廣則能活,思活則能深,思深則能透,思透則能明。我們要善於總結課堂的事,對教師自身教學情況,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對授課內容、方式、技能、技巧,對課堂整體狀況等等進行反思,發現自己教育教學中的得與失,以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改變策略,使教育教學趨於最優化。
通過對《用心做教師》這本書的學習,我也進一步清晰地認識到:教學反思內容寬泛,可記成功之舉、可記教學機智、可記學生見解、可記再教設計,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穫。
老子說: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於細。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從教學中的細節入手,以愛作為教學的支點,用興趣作為教學的原動力,反思作為教學進步的源泉,用心做教師,讓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成就孩子們的人生,收穫人生最美麗的稻穗,也在教學研究中不斷提升自我,譜寫精彩的教育教學篇章!
篇2
我有幸參加了骨幹教師培訓,心情特別高興,因為有許多教研員、教研室主任、骨幹教師培養物件等聚會在一起學習。我們聽取教育專家的報告,聽了很多不同風格的老師講課,每一天都聽到不同型別的講座,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衝擊。在這裡,我更進一步瞭解和掌握了新課改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古人寥寥數語就將學習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來了。學習的過程好比那未經加工的瑕玉,經過一番精雕細刻之後,呈現出一具“婀娜”的工藝品應具有的高貴與典雅。同樣的,面對這場深刻而全方位的新課程改革、日益複雜的學生思想道德,很多時候仍讓我們有些霧裡看花,無所適從,我們很需要學習,而此次骨幹教師培訓學習,猶如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撥雲見日,使我們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開朗。
培訓中,專家教授的講座,教師的授課,在言談之中透露著充滿哲理的思考也無不告訴我們:“成人”才是學校教育的最終目標。為了適應明天的社會,今天的教育必須改,而改革的成敗首先在於更新教育理念,劃時代的改革不能指望一步到位。通過短暫的學習生活,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地認識了新課程改革,認識到這場課改所具有的深遠意義。社會在發展,科技在進步,勞動力的素質就必須提高到一個新水平,這樣教育才能可持續性地發展。
新課程改革的終極目標是什麼?一句話: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也正是多元智慧理論的寫照。那我們學校教育究竟要做什麼?是不是僅僅為甄別出一部分高智商者送他們進入高等學府即是終極目標?不,那是殘酷的,今天的求學者明天都將步入社會參與社會經濟建設,我們教師必須發現學生的優勢智慧,發展他的優勢智慧,為他們的“成才”提供方向,讓每一個人都能為社會發展盡己所能。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才可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能使我們在知識經濟到來之際贏得入場券。而在這其中,我們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應該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王有亮教授認為,教師的職業物件是人,是正在成長的兒童,不是沒有生命的物,教師的職業內容是傳授知識,是育人,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職業手段是教師自身的知識魅力和人格魅力,是複雜的腦力勞動。教師的勞動具有極大的創造性和靈活性、鮮明的示範性,教育效果具有長期性和長效性。學生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是一門科學,教師需要通過專門的職業訓練。現代教育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的能力。資訊科技給教育帶來變革,教師要適應,要運用資訊科技改善教育。科技快速發展要求教師有高深的專業知識。教師的專業性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的,社會職業有一條鐵的規律,即只有專業化才有社會地位,才能受到社會的尊重。如果一種職業是人人可以擔任的,則在社會上是沒有地位的。教師如果沒有社會地位,教師的職業不被社會尊重,那麼這個社會的教育大廈就會倒塌,這個社會也就不會進步。我想,現今,教師數量趨於飽和,甚至開始過剩,要想不被淘汰,唯有居安思危,虛心學習方能立於不敗之地。專家的分析頗為中肯啊!
還有師大82歲高齡的張教授對於教育,對於愛學生,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他說,對教師來講,廉價的愛是無原則的要什麼給什麼,真正的愛是當發現學生需要溫暖時,不是你幫他點火取暖,而是給他一把柴刀,讓他自己去打柴;給他火柴,讓他自己去點燃生命的火焰。真正的愛,是要對學生進行很好的觀察,絕對不要代替他去做任何事情,這種愛才是對他的一輩子負責的愛。只有真正的愛才能喚醒愛,這是張思明最切身的感受。“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跡。我希望自己能夠到達這個地步。成長的過程是需要愛、需要尊重與理解的過程。老師創造機會給學生更多這樣的人生體驗,是遠比授業解惑更難也更重要的事情。”這是他多年的經驗積累的教育之道,大氣睿智!而我們時時包辦學生的一切,自以為無所不能,老師永遠是對的,是為他們好,沒有功勞還有苦勞……這種“管家婆”似的教育已經落伍,不僅讓自己成為很累的“怨婦”,更多地招致學生的不理解,甚至記恨。如何摸清新時代青少年的心理、思維特點,運用更科學的教育手段,提高育人效果,是張老師帶給我最大的收穫。
為什麼我們的數學課學生不喜歡?不是他們厭學,也不是數學難學,是教師沒有用心去尋求引起他們求知慾的方法,是我們自己的積澱太少太少,我們只能枯燥地、抽象地給他們一些死板的知識,似乎學數學的目的只為應對考試,這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數學老師的悲哀!如何讓數學教學真正“活”起來,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2001年掀起的課程改革的八年來,我們的教育教學無論在理念、方法、過程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教師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斷地研究、探索、實踐著。課堂教學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助陣地,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渠道,應該說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的。王老師在講座中提到:有效教學要以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為根本宗旨,要遵循教學規律,要關注教學效果、效率和效益,要提倡方法的多樣化,而且要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支撐。我尤其感到教師的專業素養的高低對有效教學是有很大的影響,因為它是有效教學的根本支撐。專業素養高的教師,他的課堂才會豐富多彩,無論是語言還是內容,他在課堂調控上會靈活多變。教師一定要具備反思的意識與實踐意識。我們的教師平時實踐的很多,但卻缺乏反思提升的意識,每次上完課就算完成了任務,至於課堂的效果也許自己有些許的想法,但一回辦公室因一些其他事物便不了了之,久而久之自己的教學沒有任何長進,自己還感到很辛苦。其實,教師真的太需要實踐智慧的提升。好多時候,擠出一些時間就可以完成的事,教師卻不願意擠,如王老師所說的,當課上完後,將從班裡往辦公室走的路上想到的這節課的成敗寫上那麼三五十個字,堅持下去,反思能力就會增強。反思能力增強了,實踐能力也就會提升。想想,很簡單的事,但我們又有多少人堅持做下去了呢?
隨著教育教學的不斷髮展,要求我們教師不能再是個教書匠,而應成為一名研究型教師。研究什麼?就是將自身和自身所從事的工作作為研究的物件,不斷研究、批判、總結經驗,從而得以不斷髮展。通過學習,我發現教科研其實離我們並不遙遠,只是我們不能積極地抓問題,以問題為切入點著手研究。我們的問題意識、行動研究意識不強。而問題來源於哪兒?來源於我們的教育教學中。在學校,我們面對著千差萬別的富有個性的個體,在他們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問題非常多,尤其是一些不好的問題就需要我們及時抓住,進行研究,以求在研究的過程中得以解決,促進學生髮展。現代教育需要教師要具備的知識非常多,在研究中,需要調動教師的很多知識,而有些時候,我們的知識畢竟有限,所以就要求我們要邊研究邊學習,學習的最簡單的方式便是閱讀,如高萬祥老師所說,教師應該是一個終身的圖書館,教師一定要是一個讀書人,因為閱讀能不斷拓寬我們的知識面,讓我們擁有思想,讓我們的精神充實,讓我們的思維更睿智,在學習中我們還能再進一步地發現問題的實質,再做進一步的研究。
就“怎樣上好一堂課”, 王麗博士從理論層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倡導建構主義的理念:教師設計問題,引導討論,從旁激發,支援並適時介入學生的學習,在批判傳統教學觀的基礎上,提出了“自上而下”的教學設計和知識結構的網路概念。他認為,教學是學生與教師、文字、環境等外在要素互動的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激發者、組織者、指導者、促進者,教師的作用是利用材料、情景來組織對話、協作等互動性活動,“問題解決學習”的“支架式教學法”和“拋錨式教學法”等典型的情景教學方式會收到很好的效果,樑淑靜教研員還在“怎樣評價一堂課”提出: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評價體系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教學過程、評價過程與學生成長過程統一,評價在於激勵學生,發現學生的潛能,評價更多的引發學生自控和反思,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而陶繼新老師的“讀書教學相得益彰”引起了我的思考,正如金利娟老師所說,很多老師在教學中步入一個怪圈:看著教參,走進課堂進行鸚鵡學舌似的教學,不管學生喜歡與否,陳詞濫調一大堆,課堂成了一潭死水。教無定法,深厚的文化積澱才是高效教學的活水源頭!如果每天用一小時讀書,堅持一兩個月,那麼你備課的時間就能節省一個小時,而且備課的速度越來越快,上課也越發得左右逢源、得心應手,這正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教有功底課自彩”。教師讀書是生命成長的必需,是使我們遠離浮躁,淡薄名利的“心靈淨化劑” ……
作為教師,我們肩上的擔子是沉重的,面對如此重大的革新,我們要做什麼?關注未來,放飛希望。首要的是我們要更新觀念,要敢於打破傳統教學中的條條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於創新。繼而走上務實之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講求實效。棄繁就簡,走簡單之路,返樸歸真。直至把每一個孩子培養“成人”。
“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作為骨幹教師培訓物件,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將不斷地學習理論知識,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把科研和教學結合起來,做一個專家型、學者型的教師,使自己具有所教學知識方面的前瞻性。這樣,才能培養出新時期“發現型、發明型、創造型、創新型”的學生。
篇3
多年的農村教書生涯,讓我習慣於寂寞,養成了讀書的嗜好。每當夜深人靜時,一個人坐在燈下,捧著一本書細細讀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故人云:“要知天下事,須讀古人書。”我對古書讀得很少,自然也談不到知天下事。卻讀了一些現代人的書,對現代的事倒也略知一二。其中大多是教育類書籍,從教育理論到實踐都有涉獵,在這些書籍中,李鎮西的《做最好的老師》讓我受益匪淺,從他的教育故事中得到了啟發,從他的思想中尋求著支柱……
李老師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這也是對李開復的《做最好的自己》觀點的另一種解讀,李開復告誡中國青年朋友“人人都能成功”,要“選擇自己的成功”,運用“成功同心圓”法則均衡自己的價值觀、態度、行為,從自信、自省、勇氣、胸懷、理想、興趣、有效執行、努力學習、人際交流、合作溝通等方面發展自己、完善自己,成為一個最好的自己。李鎮西老師則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談一個教師的做法。做最好的自己,不斷地超越自己——我今天備課是不是比昨天更認真?我今天上課是不是比昨天更精彩?我今天找學生談心是不是比昨天更誠懇?我今天處理突發事件是不是比昨天更機智……”他說:“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他把想做一個“最好的老師”化為:踏踏實實上好每一堂課,仔仔細細批改每一本作業,認認真真對待每一次談心,開開心心組織每一次活動。對此,我想到了自己,太浮躁,不能安心地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有時,太拖拉,總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時,也雄心勃勃,但總難堅持。回首自己走過的路,不禁慚愧萬分。說實話,我對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總覺得自己不管怎樣努力都是無濟於事的,李老師的話使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有點進步,每天都做得更好,每天都比前一天有進步,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李鎮西老師說,“童心是師愛的源泉”,這就告訴我們,教育者應擁有一顆童心,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因為愛心滋潤童心。回想自己的教學工作, 在教學工作中常有困惑與迷茫的時候——究竟應與學生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在面對學生時如何擺正自己的心態。我想,只有處理好了這個問題,教學才能變得從容,教育學生時才能處事不驚。李鎮西老師的所作所為,我的收穫極大。李老師是蘇霍姆林斯基的追隨者,他在書中極力強調“沒有愛,便沒有教育,在教師素質的諸多因素中,對學生的奉獻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責任之心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他說我們教育物件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著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如果我們用成人的冷漠去對待孩子的真誠,那麼一切“語重心長”的教育都無濟於事。
李老師對“優生” 的培養和對“後進生”的思想改造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他讓“優生” 更優和引導“後進生”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以幫助他們樹立“我是有缺點的一個好人”的道德自信的做法,讓我深深折服。在教學中,我也總是能遇到讓我氣急敗壞、大動肝火的學生。對於那些讓人頭疼的孩子李老師卻是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個難題,都當作科研課題來對待,把每一個“難教兒童”都當作研究物件,心態就平靜了,教育也從容了。當然,李老師也認為教育並不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教育之愛絕不是遷就縱容學生,絕不是放棄嚴格要求和嚴肅的紀律,教育中真正的愛,意味著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因此這種愛必然包含著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以及必要的合理懲罰。總之,“愛”,“理解”,“尊重”,“平等”與“責任”在李老師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正是教師的氣度,教師的魅力。
“沒有最好的老師,只有更好的老師”, 雖然這個‘最好’永遠達不到,但一個比一個的‘更好’便匯成了一個人一生的‘最好’。浮躁的心、生硬的態度,永遠也不可能換來心與心真誠的溝通,我會多試著從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用“學生的眼光” 看待,用“學生的情感” 體驗,像李老師那樣,用真心、愛心、誠心、耐心,換來孩子們純真的笑容,贏得孩子們的尊敬和愛戴。
今天讀李老師的書,彷彿進行了一次精神洗禮。我深深懂得了:“做最好的老師”是一種平和的心態,也是一種*****的行動;是對某種慾望的放棄,也是對某種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細節,也是輝煌的人生。我不知道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對不對,也不知道我將來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但至少現在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盡心去做做為一名教師應盡的一切義務和責任。
“做最好的老師”,應該成為選擇了教育事業的每個教師心中的追求!我也願“做最好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