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康復老師感悟

  在智障康復中心擔任老師,實踐表明,學生非常喜歡這些活動,每次都很興奮,積極表現自己,所以能收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1

  4月24-26日,我在溫州特殊教育學校參加了為期3天的智障康復的培訓課程。這次的培訓邀請了來自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萬勤和孫韡郡博士為我們講解關於言語障礙的矯治、感覺統合訓練這兩方面的康復知識,課堂以理論講授和案例觀摩的形式展開。三天的培訓時間裡,學到了很多,以下是我在這次培訓中的心得體會:

  從事聽障兒童康復教學已經有半年多的時間了,這段時間來我一直是摸索著前進。孩子與入學初相比較有進步,但如何使孩子有更顯著的康復效果,一直是我探索的問題。在聽過萬勤和孫韡郡博士的講課之後,讓我茅塞頓開,他們的課堂講解中使我明白了:有效的康復教學需要在科學的評估之後展開,並且需要時時地監控,瞭解前階段的康復成果外並發現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再去指定方案展開訓練。在這學期初,我們對孩子進行了全面的評估,包括聽覺、言語兩大方面,分析後積極地開展康復訓練一直到現在。結合萬博士的講課,我發現了自己其中存在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從學期初到現在已進行了近兩個月康復訓練,但未開展時時地監控並做記錄,還是以期初的報告作為制定教學計劃的根據。在萬博士為我們講解“構音障礙的分析與診斷”的課程中,讓我認識到了他們在制定構音訓練計劃的系統性、有效性及規律性,分別先制定聽覺、言語、語言三大板塊的康復計劃,在以言語構音為例,再去制定階段計劃,如預計先用十週時間習得聲母音位/b/、/m/、/d/、/h/,接著再在12周的時間裡習得掌握聲母音位/p/、/t/、/g/、/k/等,聲母音位按照特殊兒童聲母習得的難易度逐級增加。在構音訓練中,如何讓孩子有效地習得聲母音位的發音呢?首先,要知道聲母音位有發音部位***音位對比圖的縱座標***及發音方式***音位對比圖的橫座標***兩部分構成,在對孩子進行準確的評估分析過後,瞭解孩子是哪方面存在的不足。先對還在的發音部位進行矯治再進行發音方式的矯治。在日常的康復訓練中,我們都會存在這樣一個誤區,會給孩子進行口部運動訓練,當問及為何進行這項訓練時,我們都會毫不猶豫的回答“孩子的脣、舌力量太弱了,增加舌肌力量和脣肌力量”。萬博士的講解中,她不否認在康復訓練中進行口部訓練,但口部訓練是必須為構音服務的。在對孩子進行詳細的口部運動評估之後,根據孩子的情況具體分析後展開訓練。如孩子的舌尖不能上舔上脣,因為舌肌力量弱,所以在構音/d/的過程中,需要對孩子進行增加舌尖力量訓練,這就是構音訓練中的發音部位的矯治,最終為發音做鋪墊。在最後,我們觀看了我校新教師潘奕新的教學視訊,結合視訊去發現自己在日常教學中所遇見的類似問題,萬博士就我們提出的疑問一一做了講解,為我們在日後的康復教學中指明瞭方向。

  在第二、三的培訓中,孫韡郡博士繼續為我們講解了感覺統合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知識。感覺統合訓練和言語康復訓練一樣,都需要在對孩子進行評估後分析結果,根據分析、制定訓練計劃再開展康復訓練。在課堂中,孫博士和我們積極地進行互動,來促進相互間的學習。如此新穎地課堂教學形式,使我們這些不熟悉感統訓練的老師對感覺統合訓練有了新的認識,其實它離我們很近,如日常生活中的用筷子吃飯、轉筆等是精細運動,但如果手指不能協調完成就說明存在精細運動障礙,需要進行相關的訓練。通過課堂的學習,還掌握了孩子從出生起,各個感知覺及運動功能的發展時間點,如果哪方向發展慢於這個常模,說明幼兒可能存在感覺統合失調。

  三天的培訓時間雖然很短,但獲取的資訊量卻很多,還需要慢慢地消化吸收,為以後更好地開展康復教學工作打下基礎。感謝學校為我們提供這一次的學習機會,希望今後開展更多此類形式的培訓學習,來促進我們新教師更快、更好地發展。

  篇2

  心理素質是指以人的自我意識發展為核心,由積極的與社會發展相統一的價值觀所導向的,包括認知能力、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機結合的複雜整體。有專家為小學生心理健康制定了以幾點標準:正常的智力、穩定的情緒、適度的反應、和諧的人際關係、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的特徵、能夠適應學習生活等。站在特殊教育的角度看,智障學生由於生理缺陷,家庭、學校教育和社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心理健康發展水平,往往比健全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水平相差懸殊,我們當然不能用小學生心理健康標準來衡量智障兒童。但在特教學校實行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倡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就無法繞開“還給智障兒童一個健康心理”的課題。筆者認為特教學校要有意識地深入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素質教育,雖然這是一個隱藏得較深的、容易被忽視的課題,但這個課題的落實,對智障兒童的實效價值,卻極其重要。因為智力的康復、情緒的穩定、正確的認知、堅強的意志等心理素質,是他們將來適應社會生活與尋求自身發展的關鍵。同時,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素質教育,也是我們落實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保持教育幸福感的捷徑之一。

  在方法上,教師要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活動中,用自己良好的形象和親和的態度,影響薰陶學生;同時要結合授課科目的特點,挖掘出對智障兒童進行心理素質教育的素材,通過對學生心理各層面施行積極影響,補償其心理缺陷,以培養出良好的心理態勢,為他們的一切行為提供健康的心理背景。具體作法闡述如下:

  一、開發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開展學生智力康復訓練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特教學校只有推行以生活為核心的課程體系,才能系統、穩步地開展對學生的智力康復訓練,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益。目前供智障兒童使用的教材是1988年編寫,已經有20多年,現在看來,它注重文化知識的傳授,忽視智障教育的多維目標;注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同一,忽視學生智力差異的多樣性;注重教師的主動,忽視學生的主體,因此,它在教育目標、課程設定、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都已經不適合當前智障教育的需要。

  智障教育效果的衡量,並不在於學生學習了多少系統、複雜的知識,而在於其自身發展的需求得到多大程度的滿足,比如智力得到多大程度的開發、行為得

  到多少矯正、自我服務水平得到多少提高等等。2007年《培智學校義務教育課程設定方案》提出了“以生活為核心”的教育理念,積極主張我們的教育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具體的教學活動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既要使學生在實用生活知識、技能以及習慣等方面得到培養與發展,又要讓學生體驗愉快的學習過程,簡而言之,就是學生學習的東西要與他們的生活實際相適應。現在,許多特教學校都在開發、整合新的教育資源,革新教育內容、方法和目標,教育效益大大提高。筆者通過實踐與對兄弟特校的瞭解後認為,落實“以生活為核心”理念的教育過程,就是最好的開展學生智力康復訓練的過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生活即教育”。

  智力康復訓練的過程,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注重堅持好創造情感情境原則、趣味性和成功性原則,以期獲得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創造良好的情感情境,可以使學生體會到老師的愛,保持愉快的情緒,達到與學習環境的和諧,是智障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堅持趣味性原則的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動機明確,始終在歡樂的情緒中自我要求,進行學習。成功性原則就是要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給予成功的期待,提供學生成功的機會,並帶給學生成功的體驗,這一原則對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特別重要。

  二、建立友好的師生關係,創造教育機會

  筆者瞭解發現:友好的師生關係,可以讓學生形成對老師強烈的喜愛情緒,這種情緒具有固定化、持續化、依賴化的特點。就是說,學生很願意接受並服從於他心目中的領袖式的老師!

  一般來說,培智班師生比不大,這為每個教師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打開了方便之門。儘可能多地接 近、瞭解學生,與學生交朋友,成為他們心目中有威信、和樂意信賴的人,是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智障兒童有智力缺陷,但也有豐富的情感和準確的判斷力。當他真實地感覺到你在重視他、關心他時,他就會嘗試主動走近你,期望在你這裡得到幫助和解脫,表現出無限的真誠。

  關懷是建立良好師生關係的催化劑。學習上的幫助、生活上的照顧,小到一次鼓勵、一個讚賞的眼神,都能充分滿足學生期待的被理解、被尊重、獲得成功等各種情感需要,繼而讓他們產生濃厚的“幸福”體驗並內化為進步的動力。這時,教師對於學生的號召力、管理力、“誘惑”力明顯增強。這樣,在和學生愉悅的溝通交流中,我們既可以感覺到師生情誼的樂趣,無形之中也創造出了許多心理健康教育的機會。

  在我們學校培智部,有的老師善於處理和學生的關係,彼此親暱,和諧融洽,所以課堂紀律好、教學效果好,學生進步快。因此,良好的師生關係,能直接或間接對學生認知、需要、興趣、動機、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因素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

  三、堅持個別化教育原則,幫助學生和諧發展

  個別化教育原則是說在教學過程中針對智障兒童的個別差異,為他們設計出各自所能達到的發展目標,然後採取相應的方法促進其實現。智障教育中,即使是在一個班級裡,學生的個別差異也很明顯,既有量的差別,也有質的差別,這樣就導致了他們內在或外在需要的差異,因此,“因材補償”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在通過集體教學提供方法、材料的基礎上,還要通過個別輔導、編組輔導的方式來“開小灶”,加深知識印象,鞏固生活技能。雖然個別輔導的目標、內容、方法各不相同,需要老師有耐心,但越是個別化,教育效果就越可能成功。從心理健康教育角度看,堅持個別化教育原則,不僅直接有利於所有學生智力缺陷的補償,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學習和生活,培養積極樂觀的心理態度,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四、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自我服務能力

  對自我事務的處理,是智障教育的出發點,不管輕度、中度還是重度智力缺陷兒童,都應當在接受教育後,可以自我照顧或較少需要別人照顧。在傳授基本知識技能的時候,教師給予學生關懷、慈愛是應當的,但我們不可以對他們一味遷就、容忍。在自我服務能力、習慣養成、道德準則等多方面的教育上,要有嚴格的尺度,也就是說,一定要把補償缺陷貫徹在教育活動的始終,該放鬆的絕不嚴格,該嚴格的絕不放鬆。如果因為學生有缺陷,起了憐憫之心,那麼很可能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我們發現,降低學生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標準,就會導致學生更加懶散;降低學生習慣養成的要求,就會導致學生混亂……因此,教師要有正確的學生髮展觀,在自我服務能力、習慣養成、道德準則等與他們生活密切聯絡的幾個方面,一定要嚴字當頭,不可疏忽。所以課內課外,教師都要耐心啟發,循循善誘,深入淺出地反覆給他們講清道理,讓他們逐步養成遵循生活準則或規範的行為習慣。從心理教育角度看,越是嚴格,越是容易培養出學生良好***健康***的認知能力、動機、情感和性格。

  五、營造家庭和社會教育環境,共同維護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延伸。國內外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如果沒有家長的積極參與,智力障礙兒童教育工作不可能有良好的效果。這就要求學校要加強與家庭的聯絡、溝通工作,為學生健康發展營造更好的教育環境。一方面,我們調查發現,智力障礙兒童家庭的“完好率”比正常兒童要低得多,比如父母離婚、“爺爺奶奶”託管、多人殘疾、過於貧困等不利於他們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普遍存在。所以,學校要儘量把這些不利因素補充完整,比如成立家長學校開展活動、要求家長常常到校看望子女、扶貧助學等等。另一方面,向家長傳授智障兒童教育的基本知識和缺陷補償矯正方法,佈置教育任務,讓他們切實承擔教育的責任。智力障礙兒童對親情的依賴與渴望是非常強烈的,家長更多的關心能使他們獲得情感的豐富和情緒的穩定,起很好的心理平衡作用。

  社會教育方面,可以根據學生的喜愛,走出校園,開展一些參觀、旅遊活動;可以請社會上有愛心的人士看望學生,請周邊學校的大中小學生來陪伴他們度過週末等等。這些活動,可以增加生活樂趣,陶冶情操,增長見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非常喜歡這些活動,每次都很興奮,積極表現自己,所以能收到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總之,一定程度上說,智障兒童的發展,就是心理素質的發展;智障兒童的教育,就是心理素質的教育。本文就當前特教學校在開展對智障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法,做了一個膚淺的論述,請同行指正。

  篇3

  功能性課程

  我的工作是為學生們最終進入社群和現實世界作好準備。學生們要學會讀菜譜、查詢公交路線、寫求職信、安排時間和使用金錢等等。閱讀時,我常選艾德瑪*** Edmark***交往語言系列叢書,它含多套100個快餐/餐館詞彙、食品名稱詞彙、工作/職業詞彙。我不用市面上出版的數學課本,而是把重點放在識別貨幣及面值、計算技能、認識時間、價格和測量尺寸等項技能上。

  在小組課程中,我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材料,以便能一起練習和回答。最初階段,我的策略是用反饋進行重複,我們一遍遍地練習歸納地點、人員、材料和機會的能力;我製作了單詞卡片,以便學生們帶回家練習;我還用一些常見的單詞和熟悉的測量尺度製作成食譜。當他們運用學會的技能讀報紙上的食品名稱和電影放映時間時,我很激動。

  我們每週至少指導學生煮一次飯。學生們已經會使用多種廚房用具;我們還開展油漆書架、剪紙裝飾桌子、修整圍欄等活動;在基本社群生活指導時,學生們練習檢驗書籍、買郵票、寄包裹、購物、銀行開戶、預定、買食品付賬;在學校,每個學生都能得到與工作相關的實踐練習,如送郵包、灌裝飲料、澆花、接電話、將紙比較分類、把硬幣分類幷包裹好、切碎紙等等。我強調他們獨立開始及完成整個活動的重要性。

  激勵學生和自我激勵

  我喜歡創造新的機會和實踐,以便讓學生們的學習變得有趣味、有效果。例如,我傾注情感製成了拍賣會節目讓學生加強實踐:學生們按學校規定完成工作可以掙錢,做得好時可以得到獎金,如幫助別人;破壞規定,要付一美元罰金;學生們的責任是填寫存款單並保持賬戶平衡,我實行檢查制度並堅持得很好。有的學生在填寫存款單、貼郵票、寫日期和確定貼郵票數等方面有困難,我們會在下次拍賣會時讓他們多加練習。看到他們學會支配錢時,我很激動。

  家長交流

  家長們清楚地知道,無論我在家裡或者學校,他們可以在任何時間給我打電話。慶幸的是我們教室有電話,學生們可以練習打電話的技能。當他們拿起電話,聽到另一端傳來家長的聲音時,他們很激動;我們每週有一次時事通訊課,每個學生每週至少要寫一篇文章;我用數碼相機拍下教室活動時學生們的圖片,也寫出下一週即將進行的精彩活動內容,讓所有學生帶一份時事通訊的影印件回家;同時,我們也給其他老師和相關的服務專家及每個家長髮***。

  作為一個特殊教育教師最喜歡什麼

  瞭解學生不斷變化的需求和興趣是我的挑戰和愛好之一。“項鍊生意”已經成為一個很好的活動,成為許多學生的活動課程。我們住在“伯克郡”,這裡的傳統是很多人避免成為俄亥俄州立大學的伯克傻瓜。兩年前的足球賽季期間,正逢我們的活動是做伯克項鍊。那次,每個學生都做了伯克項鍊戴在身上。其他老師看到了,紛紛請我們為他們及他們的朋友做項鍊。這時,一個好生意點子誕生了!它可以展現學生們的各種能力和水平。我很激動地看到學生們在製作和出售他們的產品時培養起來的多項技能和自我評價水平。學生們輪流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例如:新產品經理、市場經理、質量控制經理。這讓他們學會了怎樣購買需要的材料、製作產品和銷售產品;也學會了如何管理、消費金錢和使用所得的收入。

  一個顧問同事說,他從來預見不到我的課堂上下一步會出現什麼情況。他提到“露營”活動時,說一個學生用帳篷作為從喧鬧的課堂中靜靜撤退的工具;“販賣機器”是學生用班級裡的錢宴請;“空蕩蕩的大房子和富麗堂皇的地方”,一個學生創造性地說是指在那裡可以坐在軟沙發上喝著飲料看書。同事的話更激起了我挑戰的決心,我在思考怎樣才能進一步改善課堂環境,並更好地找到學生的需要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