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本幣升值引起貨幣危機的機制
摘要:本幣升值的壓力下,為維持固定匯率,一國買入大量外幣,不斷增加基礎貨幣投放渠道的外匯比重,直到貨幣供給被外匯佔款控制,該國放棄固定匯率制而轉向浮動;該國貨幣短期內大幅升值拖累了經濟增長,逐利的國際遊資撤離使經濟泡沫的破滅,損害該國經濟發展。中國應加強資本管制,深化金融管理,促進人民幣自由浮動。
關鍵詞:本幣升值 貨幣危機 人民幣匯率
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1998)》,在被研究的53個國家經歷了158次貨幣危機,其中發達國家42次,發展中國家116次。近年來貨幣危機的發生頻繁,傳染性和破壞力也在增加。
一、本幣升值引發貨幣危機的機制
根據貨幣主義的國際收支分析法,構建本幣升值引發貨幣危機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設
1.A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2.在不假定A國資本開放的情況下,國外資本仍可以從各種渠道(包括虛假貿易、虛假外國投資等不合法渠道)進入A國市場。逐利的國際資本對一國外匯市場供求的影響遠大於進出口變動的影響。
***二***基本方程式
1.MD= P·L***Y, i***
MD代表國內貨幣總需求,是國內物價水平P與總收入Y和利率i的函式,Md與P和Y正相關,與i反相關。
2.MS= k***D+R***
MS代表貨幣總供給,是基礎貨幣國內信貸D(包括政府信用DG和商業銀行信用DB)、國際儲備R和貨幣乘數K的函式。
3.MS= MD
貨幣市場供求均衡。
4.FS = X +CIF***ΔEe, i***
FS代筆外匯供給,由出口X和資本流入CIF構成。CIF是匯率預期變動率ΔEe和利率i的函式,與ΔEe反相關,與i正相關。
5.FD = M+COF***ΔEe, i***
FD代表外匯需求,由進口M和資本流出COF構成。COF與ΔEe正相關,與i反相關。
6.E = f(FS, FD)
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名義匯率,是外匯需求和外匯供給的函式,與外匯需求反相關,與外匯需求正相關。
7.ΔR = FS - FD
ΔR代表國際儲備的變動,貨幣當局為維持固定匯率,需動用國際儲備在公開市場買賣外匯,實現對外匯供求不平衡的調節。
***三***作用機制
A國存在貨幣升值預期,ΔEe為負,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A國,導致FS增加,本幣存在升值壓力。A國當局為維持E的固定匯率,賣出國債買入外匯,ΔR為正,R增加,MS增加,並直接反應為物價水平P的上升。
為穩定物價水平,防止通貨持續,A國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i及使用視窗指導等政策以減少DB。伴隨著MS下降,MD下降,P下降,A國外匯市場和國內貨幣市場重新回到起初的均衡。
A國當局通過收縮信貸實現固定匯率及物價穩定的目標,結果基礎貨幣構成中D減少,R增加。R的增加,使國際資本對A國貨幣升值的預期加強;i的提高增加了國際逐利資本對A國貨幣的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將繼續增加,A國將陷入上述迴圈,直到DG消耗完畢,DB的收縮至最低程度,貨幣當局失去對維持匯率穩定的貨幣政策調節手段,最終放棄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貨幣危機由此開始:A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得到釋放,短時間匯率將大幅度升值,甚至出現匯率超調,對經濟造成極大的衝擊。
二、 防範貨幣危機發生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資本管制
防範貨幣危機的首要任務是控制資本流入、鼓勵資本流出。
控制資本流入的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加強對企業國際貿易真實性的審查,從重處罰出口虛報行為;加強國際資本直接投資專案的監管,謹防外國直接投資轉變成間接投資;嚴格控制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外債務規模,特別是控制並減少短期外債;建立健全對QFII 投資管理政策,有效監管外國間接投資資本。
在嚴格控制資本流入的同時,可以通過鼓勵資本流出的方式,減緩本幣升值的壓力。應當逐步放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鼓勵企業進行穩健的海外投資;進一步完善 QDII 制度,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創新,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開發多樣化的外幣理財產品;逐步放開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的對外投資限制,鼓勵其進行分散化的全球投資;進一步放開居民個人的對外投資限制,逐步放寬購匯額度,允許個人投資外國的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
***二***深化金融監管
從歷史經驗來看,本幣貶值的貨幣危機往往與銀行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會放大貨幣危機對經濟的破壞性衝擊。因此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是預防貨幣危機發生的必要措施。應當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加強對貸款的風險評估,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流向;從嚴控制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建立起專門的早期預警和應變機制;在對抵押貸款的管理中,強化對貸款資金流向的監控,防範貸款資金流向股票市場等風險較高的資本市場。
(三)促進匯率自由浮動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使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最終各種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能夠通過匯率日常波動被市場吸收,消除對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大幅貶值的預期,從而避免貨幣危機對經濟造成破壞性的衝擊。
參考文獻:
[1]劉惠好. 國際金融.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7;4
[2]郎曉龍. 貨幣危機與資本管制.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7;11
[3]金洪飛. 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機理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4;12
關鍵詞:本幣升值 貨幣危機 人民幣匯率
根據IMF《世界經濟展望(1998)》,在被研究的53個國家經歷了158次貨幣危機,其中發達國家42次,發展中國家116次。近年來貨幣危機的發生頻繁,傳染性和破壞力也在增加。
一、本幣升值引發貨幣危機的機制
根據貨幣主義的國際收支分析法,構建本幣升值引發貨幣危機的分析框架。
***一***基本假設
1.A國實行固定匯率制度。
2.在不假定A國資本開放的情況下,國外資本仍可以從各種渠道(包括虛假貿易、虛假外國投資等不合法渠道)進入A國市場。逐利的國際資本對一國外匯市場供求的影響遠大於進出口變動的影響。
***二***基本方程式
MD代表國內貨幣總需求,是國內物價水平P與總收入Y和利率i的函式,Md與P和Y正相關,與i反相關。
2.MS= k***D+R***
MS代表貨幣總供給,是基礎貨幣國內信貸D(包括政府信用DG和商業銀行信用DB)、國際儲備R和貨幣乘數K的函式。
3.MS= MD
貨幣市場供求均衡。
4.FS = X +CIF***ΔEe, i***
FS代筆外匯供給,由出口X和資本流入CIF構成。CIF是匯率預期變動率ΔEe和利率i的函式,與ΔEe反相關,與i正相關。
5.FD = M+COF***ΔEe, i***
FD代表外匯需求,由進口M和資本流出COF構成。COF與ΔEe正相關,與i反相關。
E為直接標價法下的名義匯率,是外匯需求和外匯供給的函式,與外匯需求反相關,與外匯需求正相關。
7.ΔR = FS - FD
ΔR代表國際儲備的變動,貨幣當局為維持固定匯率,需動用國際儲備在公開市場買賣外匯,實現對外匯供求不平衡的調節。
***三***作用機制
A國存在貨幣升值預期,ΔEe為負,國際資本通過各種渠道流入A國,導致FS增加,本幣存在升值壓力。A國當局為維持E的固定匯率,賣出國債買入外匯,ΔR為正,R增加,MS增加,並直接反應為物價水平P的上升。
為穩定物價水平,防止通貨持續,A國採取緊縮性貨幣政策,提高利率i及使用視窗指導等政策以減少DB。伴隨著MS下降,MD下降,P下降,A國外匯市場和國內貨幣市場重新回到起初的均衡。
A國當局通過收縮信貸實現固定匯率及物價穩定的目標,結果基礎貨幣構成中D減少,R增加。R的增加,使國際資本對A國貨幣升值的預期加強;i的提高增加了國際逐利資本對A國貨幣的吸引。國際資本的流入將繼續增加,A國將陷入上述迴圈,直到DG消耗完畢,DB的收縮至最低程度,貨幣當局失去對維持匯率穩定的貨幣政策調節手段,最終放棄固定匯率制轉向浮動匯率。貨幣危機由此開始:A國貨幣升值的壓力得到釋放,短時間匯率將大幅度升值,甚至出現匯率超調,對經濟造成極大的衝擊。
二、 防範貨幣危機發生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資本管制
防範貨幣危機的首要任務是控制資本流入、鼓勵資本流出。
控制資本流入的具體措施有以下幾點:加強對企業國際貿易真實性的審查,從重處罰出口虛報行為;加強國際資本直接投資專案的監管,謹防外國直接投資轉變成間接投資;嚴格控制企業和金融機構國外債務規模,特別是控制並減少短期外債;建立健全對QFII 投資管理政策,有效監管外國間接投資資本。
在嚴格控制資本流入的同時,可以通過鼓勵資本流出的方式,減緩本幣升值的壓力。應當逐步放寬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限制,鼓勵企業進行穩健的海外投資;進一步完善 QDII 制度,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創新,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開發多樣化的外幣理財產品;逐步放開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的對外投資限制,鼓勵其進行分散化的全球投資;進一步放開居民個人的對外投資限制,逐步放寬購匯額度,允許個人投資外國的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
***二***深化金融監管
從歷史經驗來看,本幣貶值的貨幣危機往往與銀行危機交織在一起,金融體系的脆弱性會放大貨幣危機對經濟的破壞性衝擊。因此提高金融體系的穩定性是預防貨幣危機發生的必要措施。應當強化金融機構的風險意識,加強對貸款的風險評估,嚴格控制貸款資金的流向;從嚴控制對房地產行業的貸款,建立起專門的早期預警和應變機制;在對抵押貸款的管理中,強化對貸款資金流向的監控,防範貸款資金流向股票市場等風險較高的資本市場。
(三)促進匯率自由浮動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需要完善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使人民幣匯率由市場供求力量決定。最終各種影響匯率水平的因素能夠通過匯率日常波動被市場吸收,消除對人民幣大幅升值或大幅貶值的預期,從而避免貨幣危機對經濟造成破壞性的衝擊。
參考文獻:
[1]劉惠好. 國際金融. 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7;4
[2]郎曉龍. 貨幣危機與資本管制. 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7;11
[3]金洪飛. 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機理研究.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