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營銷的策略

  電影的營銷手段好多,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歡迎參閱。

  

  2015年07月03日訊 當落地硬廣、微博話題、自媒體八卦等電影營銷方式已經讓大眾審美疲勞的時候,一種嶄新的具有技術含量的新辦法油然而生。譬如梁朝偉、舒淇為《我是路人甲》寫影評,林青霞也來為爾冬升撰文憶往事,連一向以高冷見長的陳凱歌也忍不住,為了給自己即將上映的新片造勢,他寫了一封“情書”叫做《對你說》。

  其實,這封“情書”是一個有營銷色彩的“感謝信”,感謝了片中諸位主演,最後感謝了自己的太太,“你一滴淚下,讓我明白了什麼是不離不棄”。

  陳凱歌的“情書”讀下來讓人覺得套話太多,其熱情洋溢的文風應該屬於獲獎感言型別,而不是配合電影宣傳用的,它的刻意沖淡了文字本身該有的誠意。雖然不至於差評,但也不會像讀影評那麼有意思。

  以前的電影營銷,走的都是直線,要麼就是借主演大肆炒作,要麼就是明星演員的朋友出來站臺,很像是暴發戶的做派。其通常的邏輯是,我的朋友遍天下,我有新片他們一定撐;撐的方式不講究不要緊,關鍵是人到了,場面到了,皆大歡喜。

  現在的做法,以寫影評包括寫“情書”的方式宣傳電影,似乎想把電影營銷從一種粗放式、簡單粗暴的樣態帶入一種文藝小清新的境界,更像走曲線,是精英的做派:我撐你,可以寫篇有關的文章。一來可以幫忙宣傳造勢,二來展示了個人才華,何樂不為。再者,連到現場的機票住宿都省去了費用,可謂是多快好省,點贊是必須的。

  從《我是路人甲》梁朝偉試水寫影評開始,到舒淇神助攻、林青霞推波助瀾,這種營銷方式確實贏得了話題,成為看官們茶餘飯後的談資:影帝是一個明明可以靠臉吃飯的演員,卻愛在橫店看流星,梁朝偉原來是一枚潛水的影評人啊。粉絲更是像盜墓者突然發現一箱財寶沉浸在幸福中,心理滿足感爆棚。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用勇敢取勝,到第二個,就得用創意取勝。到了陳凱歌的“情書”,且不說自賣自誇,內容上除了一票感謝,並沒有多少新意。看得出陳凱歌努力讓文字變得感性,但效果欠佳。其實作為導演,拍攝發生的故事一定知道不少,像張震是如何習武,範偉如何犧牲色相……有這些才有起碼的可讀性。

  明星們通常都會保持神祕,然而越來越多的真人秀讓他們裸露在觀眾面前。為了與收視共舞,不少人甚至變成蛇精病,成了逗比高手。對於電影營銷來說,傳統的老路已然行不通了,挖掘明星的才藝,更容易勾起粉絲的痴心。這種取巧的新玩法好是好,但前提是才藝超過一般水準,還要有超過才藝的誠意,否則就是東施效顰。

  電影營銷策略方案

  《失戀33天》營銷:

  如果說《失戀33天》具有劃時代的意義,電影營銷手法將掀起電影產業革命,那明顯有吹噓的嫌疑。但這部成本900萬的小片畢竟拿下了2億以上的票房,網路口碑也不差,在這個過程中,大張旗鼓地運用微博、人人網等新媒體進行營銷起到了出其不意的宣傳效果。而“失戀物語”也製造了足夠多的話題,這些都是這場宣傳戰役中的點睛之筆。 第一招 網路營銷 —— — 微博 、 人人網一個不少

  《失戀33天》的缺陷很明顯:演員陣容沒有一位一線大牌明星,影片主創都來自電視圈,看起來似乎不太像是能大賣的片子。但當影片以900萬的成本拿下2億以上票房的時候,

  並且網路口碑居然不差,所有人都HOLD不住了。而這樣的成績,與宣傳方善於運用微博、人人網等新媒體進行宣傳推廣有關。 以小博大,200萬玩轉宣傳

  《失戀33天》宣傳負責人、媒體人出身的張文伯看到:電影宣傳推廣中,大片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失戀33天》只有200萬左右的宣傳經費,他決定做一次“戰略轉移”,藉助微博和人人網這樣的社交媒體平臺直接釋出有效資訊,直接與目標人群進行互動。由於明確了這部片子的目標消費者是大學生、辦公室白領,張文伯試圖通過系列創意和策劃,讓片子在新媒體平臺上形成話題效應。常規的電影宣傳是把通稿發給報紙,把材料發給網站、電視臺,這是一個單向傳播;但微博是互動的,馬上可以看到反應,節省了大量公關時間,還能達到分享互動的目的。 善用平臺,宣傳效果奇佳

  對新媒體平臺的善用,除了微博經營,宣傳方還開發了蘋果系統的App應用,建立了人人網的公共主頁,整合了豆瓣影評、百度貼吧、微博等互動資訊。

  《人在囧途之泰囧》:

  故事、檔期、營銷,一個也不能少

  故事:

  作為電影高度工業化的產物,型別電影不僅在題材選擇和敘事手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和較高辨識度,也具有很強的商業性。為了獲得經濟利潤、滿足觀眾的娛樂需求,電影製作者會為了實現觀眾在觀賞電影前的某種心理期待,專門去把握市場定位和觀眾群品位的劃分,這點也正是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取得高票房的原因之一。

  電影《人再囧途之泰囧》充分尊重喜劇片型別的創作方法,整個劇本沒有遊離,採用了公路喜劇片的固定模式,即兩位或以上的主演因為強大的外因不得不結伴上路,一路上狀況百出笑果頻發,最終主演聯手完成目標並有所收穫。2010年,以800萬成本斬獲4000多萬票房成為當年票房“黑馬”的《人在囧途》是公路喜劇片的一次本土化嘗試,《人再囧途之泰囧》則將該型別貫徹的更加完整。

  在人物設定上,角色身份不僅貼近生活中多個階層,在故事裡也有著明確的形象定位。有了《人在囧途》的鋪墊,觀眾對繼續飾演成功但焦慮的都市精英代表徐郎,和繼續充當屌絲代言人的王寶已不再陌生,再加上黃渤飾演的高博,三個人身份、性格上的巨大反差,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不僅讓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三位演員的個性化出演也讓觀眾的“心理預設”得到了滿足。

  檔期:

  絕佳的上映檔期為《人再囧途之泰囧》的高票房貢獻不少,除了準確選取檔期外,其中也不乏一些偶然性。

  在一項“你最希望在賀歲檔裡看到怎樣的電影”的網路調查中,有1196名網友參與投票,其中有67%的觀眾選擇“輕鬆爆笑的喜劇,有喜歡的明星最好”[2]。很顯然,雖然大製作、強明星陣容的電影有一定的號召力,但在賀歲檔裡,更多人還是期望能進入電影院放鬆身心,觀賞一些題材輕鬆幽默的電影,與節日氣氛相契合,為自己釋放壓力。然而,在近年來的賀歲檔中,更多湧現的是大投入、大製作的商業片,且涉及重大歷史題材的作品似乎成了大導們的最愛。去年有張藝謀的《金陵十三釵》,今年則有馮小剛的《一九四二》,都瞄準了中國電影的票房黃金段賀歲檔,主題的嚴肅沉重與“賀歲檔”原本的含義相差較遠。《人再囧途之泰囧》雖為中小成本製作,明確的喜劇型別片定位,專為“賀歲檔”觀眾們的快樂消費而訂做,可謂檔期之“準”。

  《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檔期不只特意定在賀歲檔,更是精密掐算首映時間。最初,《泰囧》把檔期確定在傳說中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當時片方給出的理由是,在“世界末日”那一天,與其坐在家裡等死,不如在電影院裡笑死。然而,離電影上映還有一個月,片方非常敏捷的把檔期提前到了12月12日,因看到《一代宗師》後撤,《十二生肖》、《血滴子》、《大上海》又全都把目光放在聖誕檔和元旦檔,均在20日上映,正好留出了8天巨大的市場空檔,這段期間既沒有殺傷力的好萊塢大片上映,即便是往前一點碰上已經上映了兩三週的《少年派》、《一九四二》和《王的盛宴》,也都已過了最強勁的勢頭,競爭有所減弱。《人再囧途之泰囧》見勢插空、緊抓時機,票房一路飆升。

  檔期之“巧”,一個“巧”是先於2012年與《人再囧途之泰囧》同期上映的三部影片,竟巧合的主題都偏嚴肅沉重,似乎都在為喜劇電影《泰囧》暖場。反映災難的《一九四二》、重新詮釋歷史故事的《王的盛宴》,即使《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夢幻影像讓人陶醉,但主題之外的另一個故事仍讓人寒顫不禁。幾部影片相似的情緒基調讓觀眾對娛樂的渴求沒得到滿足,對笑產生了強烈的飢渴,於是一部《泰囧》釋放了觀眾的熱情,在12月15日《泰囧》上映的首個週六取得9100萬元的票房,超過《畫皮2》創下國產片單日票房最高紀錄。另一個“巧”,是碰巧趕上被國人爆炒的所謂瑪雅歷“世界末日”,當2012年12月21日結束,人們發現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後,歲末慶生的“狂歡”不期而至,作為電影市場的消費主力軍,年輕觀眾紛紛湧進電影院,在12月22日***週六***這一天,《人再囧途之泰囧》以觀影210萬人次、票房6800萬排名第一的成績與《十二生肖》等幾部影片共同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觀影人數的歷史紀錄,以1.6億元打破了中國電影單日總票房紀錄。就像2011年11月11日的“光棍節”成就了《失戀33天》一樣,“末日狂歡節”把《人再囧途之泰囧》送上了票房的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