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常用的中藥方

  腸炎給人們帶來的痛苦很大,那麼如何用中藥去治呢?常見的又有哪些?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直腸炎的治療方法是非常多的,那麼在中藥當中我們可以選擇太子參、灸黃芪、白朮、甘草、罌慄殼和白芍,以及石榴皮和明礬,這位藥劑主要是適合那些慢性的查直腸炎患者,由於出現了體虛乏力,可以接使用這種藥。

  如果是慢性的直腸炎患者,突然的發作了直腸炎這個時候應該選擇能夠具有清熱解毒的藥物,能夠去幫助患者潤腸通便,那麼這類患者最好是選擇枳實導滯丸,對於排便次數比較多的患者可以選擇這種藥物。

  對於直腸炎有效的中藥是比較多的。比如丹蔘、赤芍、黃柏、人蔘、枸杞子、野菊花等,患者要根據中醫的配方,將其放在鍋中煎煮成藥汁,然後取出放涼後,每天早晚各服用一次,且要長期堅持。

  另外,還可以採取中藥灌腸法,就是將上述的藥汁,通過肛門灌入到直腸部位,以達到消除炎症的效果;最後,就是採取中藥薰洗法,就是在盆中加入熱水,然後加入中藥汁,將熱氣薰於肛門處。

  對於中藥治療,其效果是緩慢的,可能在短的時間內起不到效果。因此,可以採取其他的有效方式來治療。目前最常用的是中藥和西藥將結合的方式,就是將外用膏藥塗於患處,用中藥輔助調理治療。

  第一:益氣湯。準備材料柴胡,厚朴,黃連,陳皮炭和白朮炭各6克,黨蔘,白芍,茯苓,赤石脂和血餘炭分別10克,黃芪和薏苡仁分別12克。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加水慢熬45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二次。

  第二:赤石脂湯,準備中藥肉豆蔻1.5克,肉桂和黃連分別5克,炮姜和訶子分別6克,附子,當歸,黃芪,桔梗和石榴皮分別9克,再有30克的赤石脂。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熬製30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兩次。

  第三:解毒清腸湯,準備材料木香10克,黃柏和蒼朮分別12克,豬苓,秦皮與黃連分別16克,山藥,白芍,白朮,茯苓和白頭翁分別30克,把這些藥材放入砂鍋中熬製45分鐘即可,每天一劑,每天兩次。

  中醫偏方治腸炎

  馬齒莧湯治腸炎

  【功能主治】治腸炎,腹瀉。

  【偏方組成】馬齒莧60克,大蒜***搗成蒜泥***15克。

  【用法用量】先以馬齒莧煎湯,沖服蒜泥,加紅糖適量。頓服,每日2~3次。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患愈21例,其中痊癒20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5.2%。

  白芍白朮治腸炎

  【功能主治】養血柔肝,行氣止痛。主治慢性腸炎。

  【偏方組成】炒白芍25克,炒白朮15克,陳皮6克,防風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驗證】治療慢性腸炎35例,痊癒28例***佔80%***,好轉5例***佔14.25%***,無效2例***佔5.7%***,總有效率為94.3%。

  葛根黃芪治腸炎

  【功能主治】理氣止痛,健脾止瀉。主治急性腸炎。

  【偏方組成】粉葛根6克,淡黃岑6克,川黃連2.4克,苦蔘片3克,川黃柏3克,廣木香2.4克***後入***,青、陳皮各3克,金銀花***炒***9克,赤茯苓9克,炮姜炭2.4克,車前子***包***9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腸炎19例,其中痊癒12例***佔63.1%***,好轉6例***佔31。6%***,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4.7%。

  車前子金銀花治腸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腸胃炎。

  【偏方組成】車前子20克,金銀花15克,防風、川黃連克10克,雞內金8克。

  【用法用量】將上藥水煎,每日1劑,分2~3次口服。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急性胃腸炎患者39例,經用藥3~6劑後,均獲治癒。

  仙鶴草桔梗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斂陰,清化溼熱。主治久瀉,包括慢性菌痢、阿米巴痢疾及慢性結腸炎,經常洩瀉,時輕時劇,時作時休,作則腹痛,腹脹,大便溏薄,夾有粘液,間見少許膿血,反覆發作,久治不愈者。

  【偏方組成】仙鶴草30克,桔梗6克,烏梅炭4克,白槿花9克,炒白朮9克,廣木香5克,生白芍9克,炒檳榔10.2克,甘草4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2次,分2次服。

  【加減】本方用治阿米巴痢疾時,應另加鴉膽子14粒,去殼分二次吞服;慢性痢疾、慢性結腸炎肝鬱脾滯徵象較著者,去檳榔,加柴胡4.5克,萆薛15克,秦艽9克;腹痛甚愈,應加重白芍與甘草用量:白芍15~30克、甘草9~15克;洩瀉日久,體虛氣弱,而腹脹不顯者,去木香、檳榔,加炙升麻4.5克、黨蔘12克、炙芪15克。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98例,其中痊癒者71例***佔72.4%***,好轉25例***佔25.5%***,無效2例***佔2%***,總有效率為98%。

  烏梅敗醬治腸炎

  【功能主治】清熱化溼,調氣行血,健脾抑肝。主治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長期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腹痛墜脹,或裡急後重,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面色黃白,舌質暗滯,苔膩,脈弦緩滑。

  【偏方組成】烏梅12~15克,敗醬草12克,黃連4.5~6克,木香***後下***9克,當歸10克,炒白芍12~15克,炒枳實10克,太子參12克,炒白朮10克,茯苓15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加減】後重甚者,加廣木香3克、檳榔6克以導滯行氣;熱象明顯者,加川黃連6克,以清熱燥溼消炎;病延日久者,加肉桂3克以厚腸化溼;下腹脹滿者,加炒萊菔子15克以下氣寬膨。

  【病例驗證】用此方治療患者117例,其中痊癒87例,好轉2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7%。

  旱蓮當歸治腸炎

  【功能主治】燮理陰陽,祛邪厚腸止瀉。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證見腹瀉經久反覆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夾赤白粘液,腹痛隱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肢不溫,神疲倦怠,納谷不馨,脘腹不適,口乾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

  【偏方組成】旱蓮草20克,當歸、毛薑、阿膠、白朮各10克,黃連、木香、防風、炙甘草各6克,乾薑3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頭煎2煎藥液合併約400毫升,早晚2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膠應另燉烊化,分2次兌入藥液中。症狀緩解取得療效後,可按上方劑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2次空腹吞服,以資鞏固,以2~6個月為宜。

  【加減】溼熱偏盛者,加馬齒莧30克;便血或赤凍多者,加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2次***;陰虛偏甚,瀉下量多者,加烏梅20克。

  【病例驗證】萬某,男,32 歲,工人。腹痛便瀉赤白粘液,時或便血半年餘。多方醫治乏效,乙狀結腸鏡檢查發現18~20釐米處充血、糜爛,有出血點。見其面容憔悴,形體清癯,畏寒肢冷,四末不溫,口乾脣紅,腹痛隱隱,按之不減,大便溏薄夾赤白粘液,日三四次,近幾日以赤凍為多,舌淡暗有淺細裂紋,苔白薄微黃,兩脈虛濡且細。證為陰陽兩虛,氣血不足,寒熱氣血壅遏為害,治當標本兼顧,緩調為要,遂擬本方加地榆10克、鴉膽子30粒***去殼2次吞服***。一月後諸症大減,大便成形,只後段略稀。做鏡檢,患處已無糜爛,僅見出血點。繼服上方去地榆、鴉膽子,加烏梅20克、白芍10克以養陰和營。又20劑後臨床症狀痊癒,納增便調,形體氣色恢復正常。又鏡檢,已無出血點,潰瘍已癒合。

  黨蔘白朮治腸炎

  【功能主治】補脾健胃,止瀉固腸,促進脾胃運化。主治慢性腸炎、慢性痢疾。證見脾胃虛弱,時溏時瀉,脘悶腹脹腹痛,肢倦神疲等。

  【偏方組成】黨蔘、秦皮、炒白朮克10克,炙甘草6克,木香、烏梅、黃連、炮乾薑各5克。

  【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服,分2~3次口服,也可按用量比例製成丸劑服用。

  【加減】如因久作瀉痢,氣虛下陷,導致脫肛者,可加黃芪、升麻;若兼見晨起則瀉,瀉而後安,或臍下時痛作瀉,下肢不溫,舌淡苔白,脾腎陽氣不足者,加補骨脂補命門火,輔吳萸、肉豆蔻暖腎溫脾,五味子澀腸止瀉;如年老體衰,氣虛於下久瀉不止愈,加訶子;因氣鬱誘作痛瀉,症見胸脅痞悶者,加枳殼、白芍、防風以洩肝益脾。

  【病例驗證】李某,男,40 歲,幹部。3年前因外出不慎飲食,出現腹痛下瀉,住醫院檢查確診為菌痢,留住院治療近旬,腹痛下痢明顯好轉,因在外不便調理,返回繼續門診治療。病情時好時發,但發作症狀比初患症狀為輕。遷延至今,近日應酬葷腥稍多,再見腹痛下瀉,日1~2次,便呈黃色稀溏,少有粘液,無裡急後重兼症,自覺食慾日趨減退,食後脹悶不適,精神常感時久不支,舌質淡、苔薄黃,脈弱。綜析是症,顯系瀉痢日久,導致脾胃受損,氣虛不運,兼見未盡溼熱。本益氣運脾、兼清溼熱為治。用上方,去烏梅,加陳皮、厚朴、竹茹、佩蘭,囑服2劑。藥未竟,上症盡為大減,患者以工作開會就醫煎服不便,請開常服藥治療,遂以上方按比例制散或丸與服。服散劑2劑近1個月後,瀉、痛已愈,食慾、精神日漸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