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赫魯家族的簡介

  印度尼赫魯家族從當年莫蒂拉爾放棄萬貫家產,毅然帶領兒孫追隨聖雄甘地,為印度民族獨立嘔心瀝血,到印度獨立後,祖孫三代先後執政40多年,推動印度從貧窮落後走向自力更生,尼赫魯家族為印度做出了非凡貢獻和巨大犧牲,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1:莫蒂拉爾

  尼赫魯家族源自遍佈雪山峻嶺的克什米爾,原姓考爾,屬於印度教中的最高等級——婆羅門。18世紀初,家族中一位名叫拉志考爾的學者受莫臥兒皇帝垂青,入德里法院為官,舉家遷往德里運河邊御賜的新居。為此,家族改姓為“尼赫魯”,意為運河。

  若干代後,時任德里警察局長的甘迦尼赫魯在1861年得到一個小兒子,起名莫蒂拉爾尼赫魯。正是他,使尼赫魯家族走向印度政治舞臺的中心。 1857年,在印度反英大起義中,莫蒂拉爾全家為躲避戰火,遷至恆河中部的印度教聖城——阿拉哈巴德。在當律師的哥哥影響下,莫蒂拉爾開始學習法律。25 歲那年,哥哥去世,他毅然挑起了養家重擔。首次承辦案件,他只掙到5盧比。但幾年後,隨著業務不斷精通,莫蒂拉爾漸漸成為全印度最炙手可熱的律師,隨即他修建了一座當地最為豪華的公館——“歡喜宮”。據載,尼赫魯家族是當年聯合省***現在印度北方邦***第一個擁有汽車的家庭,就連英國省督都羨慕不已。莫蒂拉爾應邀加入省立法會議,英國許多達官貴人常為其座上賓。1911年英王喬治五世巡遊印度時,莫蒂拉爾全家受到接見。

  當時,印度民族獨立運動風起雲湧,但莫蒂拉爾仍在歡喜宮裡過著逍遙日子,甚至一度鄙視聖雄甘地。然而,“阿姆利則慘案”改變了莫蒂拉爾—— 1919年4月13日,旁遮普省阿姆利則市的5萬市民舉行和平集會,要求釋放兩名被逮捕的民族運動活動家。英國殖民當局開槍射殺這些手無寸鐵的平民,379人被殺,1200人受傷,直到1650發子彈全部打光才停止射擊。震驚世界的流血慘案,使莫蒂拉爾全家徹底改變了對英國人的態度。

  莫蒂拉爾從此拒赴英國殖民政府的宴會,並辭去省立法會議中的席位,停止律師業務,積極投入爭取獨立的運動。1919年12月,他當選為國大黨主席,從此成為甘地最堅定的戰友。他拋棄了歐化的生活方式,不再穿西裝、戴軟呢帽、打絲領帶,而改穿土布緊身褲和“阿其康”長袍,戴甘地帽。他還關閉了家裡的歐式廚房,拆除馬廄,削減僕役。將從歐洲購置的西服、天鵝絨、綢緞甚至洋娃娃都付之一炬。這一舉動轟動了全國。20世紀20年代,莫蒂拉爾多次入獄。 1930年他再度被監禁,獲釋後不久,於1931年2月去世。

  2:尼赫魯

  新德里莫迪路1號,是印度開國元勳尼赫魯的紀念館。館內,攤開的書卷,發黃的老花鏡,舊式撥號電話……彷彿主人只是暫時離開。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無不放輕腳步,壓低聲音,生怕驚擾了他。一雙雙虔誠眼睛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全都是各地民眾對輝煌一時的“尼赫魯時代”的靜靜追思。

  18***,事業蒸蒸日上的莫蒂拉爾有了第一個兒子,起名為賈瓦哈拉爾尼赫魯***下文簡稱尼赫魯***。“賈瓦哈拉爾”,意思是“紅寶石”。58年後,正是這顆“紅寶石”迫使英國人摘下了“女王皇冠上最為耀眼的明珠”,同意印度獨立建國。

  小時候的尼赫魯在印度完成初等學業後,被送到英國哈羅公學和劍橋大學深造。從學生時代起,他就對政治很感興趣。大學期間,恰逢英國大選,尼赫魯每日翻閱報紙,關注選情。當老師考問學生們對大選的瞭解程度時,尼赫魯竟能說出英國全體內閣成員的名字。

  1912年,尼赫魯學成歸國。1916年,國大黨在北方邦勒克瑙召開年會,27歲的尼赫魯第一次見到聖雄甘地。他眼中的甘地“像一股強大的電流……又像一道閃光,劃破了黑暗,清除了我們眼睛上的翳障”。很快,他投身民族獨立運動。從此,捱打和入獄成為家常便飯。1921年至1945年間,尼赫魯先後入獄9次,共坐牢1041天。

  在嚴酷的獨立鬥爭中,尼赫魯逐漸成熟。1929年冬,國大黨在拉合爾年會上通過了尼赫魯起草的《開闢歷史新紀元》決議,將“完全獨立”作為奮鬥目標。由於尼赫魯有能力調和黨內矛盾,不惑之年的他當選為黨主席。

  1937年,尼赫魯在5個月內,或坐汽車,或騎大象,或乘木筏,幾乎行遍全印度,每天演講10次以上,聽眾達1000多萬。最終,除旁遮普和孟加拉兩省外,尼赫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利用英國殖民當局倡導的議會民主,使國大黨在選舉中大獲全勝,為印度獨立建立了深厚的群眾和地方基礎。 1942年,尼赫魯領導國大黨開展要求英國“及時而有秩序地撤出印度”的“撤出印度”運動。英印殖民當局立即宣佈國大黨非法,並逮捕了尼赫魯等人。這是尼赫魯第9次、也是最後一次入獄。

  尼赫魯身陷囹圄卻毫不悲觀。在獄中,他寫成了《印度的發現》一書:“印度以它現在所處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麼就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要麼就銷聲匿跡。”時至今日,這句名言仍為印度人耳熟能詳。

  二戰後,世界民族獨立運動掀起高潮。英國政府被迫考慮移交印度政權。尼赫魯和英國進行了艱苦的談判,終於達成了承認印度為英聯邦自治領、印度與巴基斯坦分治的蒙巴頓方案。1947年8月15日凌晨,尼赫魯在德里莫臥兒王朝的王宮城牆上,升起了印度第一面獨立的旗幟。此後他三度出任總理,主管政府工作17年。1964年,他在發表一次演說後心髒病突發,不久逝世。

  3:英迪拉

  “我像男孩子一樣長大。我的洋娃娃幾乎都不是要餵奶的嬰兒,而是襲擊兵營和被投入監獄的男男女女。”在接受義大利記者法拉奇專訪時,英迪拉如此回憶童年。

  作為尼赫魯的獨生女,英迪拉自幼深受祖父和父親的影響,5歲時就探過監,12歲時聚集一班少男少女創立“猴子隊”,參加國大黨的遊行集會,幫助散發宣傳品。她早年留學瑞士和牛津大學,攻讀政治、歷史、人類學等,21歲加入國大黨。

  1942年,英迪拉打破傳統,與出身拜火教的新聞記者費羅茲甘地結婚。婚後生有二子,長子拉吉夫***1944年出生***,次子桑賈伊***1946年出生***。婚後不久,兩人就因參加抗英鬥爭一起被捕入獄。印度獨立後,英迪拉常陪同父親參加外交活動,出訪美、中、蘇、法等國,出席英聯邦總理會議,參加萬隆會議,充當印度“第一夫人”的角色。

  1964年父親病逝後,夏斯特里繼任總理,英迪拉出任新聞廣播部長。不到兩年,夏斯特里猝逝,英迪拉被推舉為印度歷史上首位女總理。

  英迪拉辦事果斷,政治鬥爭經驗豐富。在黨內,她縱橫捭闔,擊敗各路政敵。但是,不少印度媒體對其任人唯親、壓制異己的做法頗有微辭。尤其在 1975年,她為打擊反對派,實行長達19個月的緊急狀態,導致大批反對黨人士身陷囹圄,被史學家稱為“印度建國後最黑暗的時代”。

  1984年,英迪拉調兵圍剿錫克教反政府武裝,造成大量傷亡,直接導致了同年10月31日她本人被錫克衛兵刺殺身亡。迄今,在新德里薩夫達章路 1號的英迪拉紀念館內,還有一條鋪滿木板的小徑,盡頭放著一束她平生最鍾愛的紅色玫瑰花。當年,英迪拉正是在這裡中彈倒地的。迄今,這束花似乎在提醒世人:功過自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