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印章收藏與鑑賞的簡介

  形制各異的古印章包含了歷史長流裡無盡的細節,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己丑歲末,邵磊寄來了新作《古印章收藏與鑑賞》的書稿,希望我寫幾句話。我愛好研習印章已有20多個年頭,儘管大多著眼於印章的“藝術性”,但20多年的摩挲撫弄,對歷代印章的制度、鑄鑿工藝、風格特點等也或多或少有些瞭解。

  古印章收藏與鑑賞的序言

  己丑歲末,邵磊寄來了新作《古印章收藏與鑑賞》的書稿,希望我寫幾句話。

  我愛好研習印章已有20多個年頭,儘管大多著眼於印章的“藝術性”,但20多年的摩挲撫弄,對歷代印章的制度、鑄鑿工藝、風格特點等也或多或少有些瞭解。週末到古董市場轉轉,愛在擺放古印的攤頭駐足逗留一番,對眼前的古物在心裡作出判斷。但是,如果有一個頂真的人要我說出十分精確的判斷依據,我是沒有幾分把握的。

  如此,《古印章收藏與鑑賞》正是“我之所缺”也。

  找了個時間,開讀。文風平易、樸實、自由、簡潔,剔隱挾微、謹嚴不苟,不拈酸賣乖、裝腔作勢,說話均以“證據”為依據,得理不饒人、咄咄逼人的銳氣時見。這絕不是一本一般的“快餐讀本”。

  針對羅振玉之子、印學大家羅福頤先生傳世官印皆為“明器、殉葬物”等非實用器的觀點,邵磊綜合多方面材料,得出了即便是殉葬官印中也應有大量實用品的結論,其中有大膽合理有度的假設,也有小心獨具隻眼的考辨,解決了長久以來眾多傳世官印“來歷不明”的懸疑。

  江蘇揚州發現的“廣陵王璽”和日本九州志賀島出土的“漢委奴國王”兩方金印的印文風格絕似,因而中日學者都不約而同地認為兩方金印當系東漢早期洛陽府監的同一印工所制,稱之為“姊妹金印”。

  古印章收藏與鑑賞的後記

  與大多數關注古璽印的師友一樣,我對古璽印辨偽、斷代以及使用制度方面的一點興趣,也源自早年對篆刻藝術的痴迷。唯所不同的是,我的篆刻以及與之相關的研究,都一無成就,並且早已荒疏到幾乎再不能撿起來的地步。這是一種諷刺,也是一個教訓。本以為就這樣漸行漸遠了,並不曾奢望還會有一個像是謝幕的機會。為此,我非常感謝給了我這個機會的南京出版社與熱心促成此事的李紹斌與徐文舉二位先生。

  本書西漢官印分期方面的內容引用了上海博物館孫慰祖先生的研究成果,新莽官印以及遼、金、元官印部分則參考了廣東省文物鑑定站葉其峰先生的相關論述,明清流派篆刻部分承同事王光明先生協助完成。配合行文用的部分圖例採擇了篆刻家許雄志先生的藏印。既蒙諸位先生之惠,卻格於體例,未能在正文中一一註明,只有在此致以歉意並懇請諒解了。知名書法家楊諤先生不以我鄙陋,在序言中對本書多有謬許,讀來唯有汗顏而已。

  古璽印看起來小,說起來大,內容即使再精簡,也不是本書的篇幅能涵括的。從通史的角度著眼,只能有選擇地談一點主要的發現與收穫。其中,研究工作有所進展的方面就多介紹些研究成果,而有些方面的研究尚未起步,也只能羅列一些材料了。

  儘管是一本小得不能再小的冊子,但要寫得既不墮學術味,又符合叢書的體例要求,是並不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