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徐禎卿是誰

  徐禎卿是明代文學家,富有“吳中詩冠”、“吳中四才子”的譽稱。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歷史上徐禎卿的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歷史上徐禎卿的簡介

  徐禎卿,生於1479年,字昌谷,一字昌國,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祖籍常熟梅李鎮,後遷居吳縣。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徐禎卿後期信仰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1511年***卒於京師,年僅33歲,為四才子中最早過世和享壽最短的。

  在吳中四大才子中,其餘三人以畫或書法聞名於世,僅徐禎卿以詩歌出名,他在詩壇上有著非常特殊的地位,其詩格調高雅,詩作頗多,有“文雄”之稱。徐禎卿秦漢、詩必盛唐”,在他所作的《談藝錄》中,只論漢魏。徐禎卿的代表作有《迪功集》、《迪功外集》、《談藝錄》、《異林》等。

  徐禎卿的生平簡介

  徐禎卿自小聰穎,在詩詞方面極有天賦,無師自通,文理皆極為擅長,人稱“家不蓄一書,而無所不通”。略年長後文章拜師於吳寬,書法拜師於李應禎,學成之後,青勝於藍,自成一家。與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王九思、邊貢和王廷相併稱為“前七子”,徐禎卿所提倡文學流派,強調文章以秦漢為標榜,古詩則推崇漢魏,近體宗法盛唐。徐禎卿在文章書法上皆有大家之作,他所作詩歌中“文章江左家家有,煙月揚州樹樹花”被無數名家引用,成為千古絕句。

  徐禎卿所撰寫的《談藝錄》,頗多金句良言,見解精闢,是明代詩話史乃至整個古代詩話史中的鳳毛麟角,其詩格調高雅,只論漢魏,重在復古之論,但未失吳中風流之情。

  明朝時期盛行王陽明的心學思想,徐禎卿的思想歷程是與整個時代結合在一起的,從文學轉入道學,繼而轉向心學。他對文學復古的倡導、一生執著於玄學都體現了徐禎卿對時代特徵的一種概念性把握,與拯救“末世”的意圖相關。徐禎卿後期尊崇道教,研習養生,明正德六年,於京師去世,年僅三十三歲。

  徐禎卿的歷史成就

  “吳中四才子”中,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三人,以畫或書法蜚聲於世,獨徐禎卿以詩歌名滿士林。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早期詩作近白居易、劉禹錫風格,及第後受李夢陽、何景明、迪貢等影響,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參與文學復古運動,為“前七子”之一***其他六人為李夢陽、何景明、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所作《談藝錄》,只論漢魏,六朝以後不屑一顧,闡述重在復古之論。其詩格調高雅,縱橫馳騁於漢唐之間,雖刻意復古,但仍不失吳中風流之情。

  清人沈德潛編選《明詩別裁集》,四才子詩,只收錄徐禎卿和文徵明兩人,文徵明僅錄兩首,而徐禎卿詩竟輯錄二十三首之多。他為前七子之一,聲譽僅次於李***夢陽***、何***景明***。《明詩綜》在比較徐與李、何詩歌時曰:“李氣雄,何才逸,徐情深”,一語中的地指出徐禎卿詩歌的基本特徵——“情深”。他雖然與李夢陽同調,但中原習氣未深,江左流風猶存,吳中派清麗秀逸的風格仍有保留,較前七子其餘各家詩作更有自身特點。《明史》用“熔鍊精警”四字概括其詩風格。他長於七言近體,絕句尤精,清詞逸格,情韻雋永。

  徐禎卿所撰詩話《談藝錄》,頗多精闢警策見解,在明代詩話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詩話史中都是屈指可數的精品。且不說前後七子及其追隨者們對此備加推崇,就連以反覆古自命的錢謙益,也對徐禎卿這篇詩論大加讚賞:“專門詩學,究訂體裁,上探騷雅,下括高岑,融會折衷,備茲文質,取充棟之草,刪百存一,至今海內,奉如圭璧”。現代文學大師錢鍾書先生甚至直接將“談藝錄”用作自己的著作之名。徐禎卿作為“吳中詩人之冠”***《明史》卷286***,是當之無愧的。

  徐禎卿的歷史評價

  明代成化、正德年間徐禎卿等四位詩人並稱“吳中四才子”。《明史·卷286》:“徐禎卿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齊名,號吳中四才子。”徐、祝、唐文活躍在前七子摹擬、復古之風大盛之時,能夠不依傍門戶,卓然自立,為詩以抒寫性情為第一義,在當時來說,確屬難能可貴。徐禎卿雖在前七子之列,但其詩多佳作,詩論也有許多獨到之處,論者以為非李夢陽、何景明可比。唐寅、祝允明、文徵明不獨能詩,且擅於書法、繪畫,以多才多藝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