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是誰發明的
文字,是人類用來記錄語言的符號系統,是文明社會產生的標誌。那麼你知道文嗎?下面是小編給您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字發明的人:蒼頡
在炎黃時代有一個著名人物、也就是號稱“史皇”的蒼頡。有傳說他是黃帝的臣子,有說他是黃帝之前的一個帝。他一生下來,就長著寬大的龍臉,四隻眼睛,幼時就喜歡拿棍棒東塗西抹,長大後又善於觀察思考。
他常常仔細觀察烏龜背上的花紋、鳥類羽毛的文彩、山川起伏的現象、日月星辰的走勢,而且在自己的手掌上現畫影象。時間長了,這些形象便固定下來,最終成了人類可以通用的象形文,文字就這樣被髮明瞭。
蒼頡對文字的發現驚動了天地鬼神,上天下起了雨點似的粟米,鬼驚駭得哀聲啼哭:因為上大害怕人類有了文字就會放棄耕種而貪圖錐刀刻寫文字的小利,所以就趕快降些粟米救濟災荒,以警告世人不要使用和相信文字;而鬼神則惟恐受到文字的彈劾,所以在夜晚啼哭。
可見,文字的發明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情! 蒼頡的墓地就在今虞城縣城西北17.5公里的堌堆坡,墓冢現存高4米,佔地1600平方米。
墓前又大殿三間,建於清康熙四年***1665年***。山門前有一對聯:“天下文章祖,累世帝王師”。另有石碑—通,正面“古蒼頡墓”四個剛勁有力的大字出自哪位書法大家之手已不可考,大殿內“蒼頡”的四目全身塑像更令人肅然起敬。顯然是古代人把蒼頡這位人類的領袖神化了。
蒼頡最早發明的文字是啥樣,誰也無從知道,有人說是圖畫文字和象形文字,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中國的古文字在最初階段本身就和圖畫難以區分,是按其圖形畫上的,到甲骨文時還保留著這些特點。
拓展:漢字演變
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目前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型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鐘鼎,所以也叫鐘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大小篆
我們學過歷史,都知道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呢,就稱為大篆,傳世的《琅邪臺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小篆的代表作。
隸書
文字小篆雖然規範,看起來也漂亮,但寫起來並不容易,應用時不能令人滿意。人們對文字這一傳播思想記錄語言的工具的希望,是越方便越好,於是在小篆的基礎上又產生了新的字型——隸書。相傳隸書的創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監獄,在獄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應用簡便的新字型,被後人稱為隸書。秦始皇很高興,不但赦免了他的罪,還封他為御史。
到了漢代,隸書逐漸成熟,佔據了主要地位,這時由於人們審美意識的提高,隸書已寫得相當美觀,留下了許多名碑,如《張遷碑》《石門頌》《曹全碑》等風格各異的傑作,至今仍是學習隸書的最好範本。
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現代所用的字型,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鐘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草書
下面說一說草書。草書並不是在楷書出現以後才有的。“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型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型,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所以在這兒也不多說了。
行書
最後說一說行書,這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型,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現代仍是最常用的字型。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現代,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