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杜威的故事有哪些

  約翰·杜威是美國偉大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他的教育思想一直都到現在都極具影響,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約翰杜威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約翰杜威的故事

  有一天,杜威和一群哲學家在百老匯的大街上行走。百老匯是美國的喜劇活動中心,那邊有著許許多多電影放映的地方。於是,有一個朋友就提議,大家一起去看露天電影。這個想法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由於剛剛還在思考哲學問題的哲學家們,還沒反應細想,就往露天電影院方向走去。走到了露天電影院門口,才突然恍然大悟。現在是白天,而露天電影院晚上才開始營業,那群哲學家才意識到托馬斯·鮑威爾的一句話:“電影是要求黑暗,但是黑暗在這個角落的白天裡,並不是那麼猖獗。”這是一句有著哲理同時也有詩意的話。說明在杜威的生活裡,處處都是詩意化的哲學。他認為,生活的就是哲學的一部分。

  約翰杜威不僅對美國的教育哲學事業有著重要的影響,也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中國學生。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做教授時,有著不少中國求學者。這批學生包括胡適、郭秉文、陶行知、陳鶴琴、張伯苓、李建勳、蔣夢麟等。這些人回到中國以後,影響了中國歷史程序,他們為中國近現代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些人對自己的導師杜威教授,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或許杜威自己也沒想到,由於他的授教,改變了一個國家的教育歷史。

  約翰·杜威簡介

  約翰·杜威,1859年10月20日生於美國佛蒙特州。小時候的約翰·杜威比較內向,很少說話,同時此時的他也不是一個聰明的小孩。不過約翰·杜威很喜歡看書。在中學畢業後,他就進入了維蒙特大學。這是當地的一所著名的大學。在大學中,約翰·杜威學修過不少語言,包括希臘文和拉丁文。同時他也對解析幾何微積分以及自然科學感興趣。

  1879年,約翰·杜威大學畢業,開始了他的教師生涯,並且半工半讀,繼續研究哲學。1882年,約翰·杜威首次發表學術論文。兩年後,他獲得了霍普金斯大學的哲學博士學位。

  約翰·杜威將哲學和教育相結合,提出了特殊的教育理論。他從實用主義經驗論和人的機能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批判了當時傳統的教育,就教育的本質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和“學校即社會”的兩個觀點。

  在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理論中,教學論是一個至關重要的點。約翰·杜威提出了“從做中學”、“思維與教學”這兩個理論,為後世的教育事業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

  約翰·杜威的主要著作有《哲學之改造》、《自由與文化》、《經驗和自然》、《經驗和自然》等,涉及了科學、藝術、政治、教育等方面,開創了教育的新時代。他所提出的實用主義,成為了美國特有的文化。

  1952年6月1日,約翰·杜威因病去世。

  約翰·杜威教育本質論

  杜威認為教育過程本質是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協調或平衡。因此他提出了杜威教育論的三個本質命題,以下三點就是杜威教育論的本質。

  第一點就是“教育即生長”。他認為,教育能夠讓兒童本能的能力不斷生長,那些教育者必須要為兒童的生長提供必要的條件。在他的觀點中,兒童具有很大的依賴性和可塑性,所以有著很強大的學習能力。但是正因為如此,對於兒童的教育,要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

  杜威認為,教育的目的溶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不是讓兒童強迫吸收社會的東西,而是要讓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更好的生長。

  第二點理論就是教育即生活。杜威認為,兒童的教育是從生活中開始的。生活能為兒童的成長,提供諸多的營養物質。生活的本性就是生存,努力生存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教育與生活的關係,就如同營養和生理生活的關係一樣。對兒童的教育,必須同兒童眼前的生活結合起來,要讓兒童適應整一個生活環境,這樣才能更好的被教育。

  杜威教育本質論的第三個觀點就是教育就是經驗的改組和改造。他認為,經驗是教育的基礎,兒童就是不斷在生活成長,不斷汲取生活的經驗。並且將原有的經驗不斷組合和改造,成為自己所需要的營養,這就是教育的最好狀態。在杜威認為,經驗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被修正的過程。經驗不再是看不到的東西,而是變成了一種行為和行動,指引著兒童的成長方向。

  杜威教育論的三個本質,使得這個理論,變得飽滿而富有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