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健康安全黑板報

  食品安全天天講,健康生活歲歲享。關注食品安全,從我做起。小編為大家彙總了一些 ,大家可作為參考,希望大家能夠獲得幫助:

  端午節的到來,大街小巷賣粽子的多了起來。與以前相比,如今的粽子“賣相”越來越好、口味越來越多,禮盒裝、真空包、迷你型,五花八門,更有牛肉、雞肉、紫薯、抹茶、芒果、咖啡等新口味。可是,不論是製作中式點心的“老法師”,還是食品安全專家都說,選粽子不能被“賣相”忽悠,安全、衛生、口感好的粽子,往往是那些“貌不驚人”的產品。

  圖片:

  圖片

  內容:買粽子別被“賣相”忽悠

  “粽子是傳統食品,生產沒有訣竅,全靠手工製作,所以‘賣相好’不是最重要,關鍵要看衛生不衛生。第一道關,在於粽葉用得對不對。”“老字號”王家沙的負責人說。在王家沙南京東路總店門口的粽子專櫃,鮮肉粽、蛋黃肉粽、鹼水豆沙粽、豆沙粽、八寶粽等五種口味的粽子,這些天日銷量四五千只,端午前後預計可達上萬只。但這些粽子每個看起來都“其貌不揚”,且不同口味的粽子外觀有明顯區別:有的細膩光滑,有的很粗糙。營業員說,“這才是粽子本身的顏色,要是顏色鮮豔了,反而不安全。想想看,粽子一般要沸水煮10個小時,再怎麼‘碧綠生青’的新鮮粽葉,被沸水泡了10個小時,怎麼可能還是綠油油的呢?”他們還介紹說,不一樣形狀的粽子用的粽葉種類也不同,比如“枕頭粽”要用箬葉,“四角粽”要用竹葉,“小腳粽”要用蘆葦葉,粽葉種類不同,最後的成品顏色自然不一樣:“比如竹葉煮了以後顏色看起來比蘆葦葉‘老’,這不代表粽子有問題,而是葉子本身的特性。”

  王家沙負責人補充介紹說,這些粽子所用的粽葉都來自於指定供應商,包粽子前,粽葉得經過挑揀清洗、沸水消毒等多個環節,“粽子的各種原料要在粽葉包裹下煮上10多個小時,棕葉的安全性一點也馬虎不得”。但記者也瞭解到,並非所有的粽子品牌都不注重粽子的形象,在部分時尚產品中,粽葉看起來就顏色很鮮豔。據悉,這樣的粽葉多半是用食用色素染色的結果。專家表示,粽葉包粽子,求的是自然清香,而不是色澤好看,所以沒必要新增色素:“就算色素的新增量不超標,吃了對人體也沒有好處。”

  那些新口味的粽子也有薄弱環節,就是原料安全性。市食安辦副主任顧振華告訴記者,粽子不同於其他點心品種,按規定不能新增防腐劑等新增劑。但粽子是各種原料混合而成的產品,所以對生產商採購原料的要求很高:“比如,粽子裡的糯米可能沒有問題,但如果用的豆沙含有防腐劑,那麼這樣的產品還是不合格的。”但在新口味粽子中,餡料往往是企業質量管控的難點,因為很多餡料是生產企業採購而來的,是否符合“無新增劑、無防腐劑”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疑問。可見,消費者在選購粽子產品時,應當注重產品的原料說明,含有防腐劑等新增劑的產品,哪怕口味再多樣,也不是好產品。專家提醒:“粽子不能加防腐劑,儲存期很短,消費者購買後應儘快食用,食用前要徹底加熱煮透。”

  粽子“賣相”好了、口味多了,是企業面對市場需求做出的積極探索,也是消費者“有口福”的表現。但就粽子本身來說,再好的“賣相”、再豐富的口味,也比不上精挑細選、符合標準的原材料以及不偷工減料的製作工藝。業內人士透露說,有些餐飲企業或小型店鋪為了提高生產效率,用高壓鍋取代傳統的水煮方式煮粽子,原本10多個小時的生產時間變成一兩個小時。但是,這種做法使得各種原材料難以在短時間內融合出好口味,有時還會出現“夾生”的現象。可見,生產一隻好粽子,既要對原材料採購把關,也要在生產上講究方式方法,對粽子生產企業而言,嚴格管理始終擺在“賣相”和口味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