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小球技術講解
所謂小球,並不是指球比平常的小,也不是場上都是小個子打球,而是一種打法,一種如今在NBA盛行的風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NBA賽場為何盛行籃球小球打法:
小球戰術就是像太陽的那種快打旋風式打法,跑著打,稱為小球戰術;像火箭,馬刺這種注重防守,半場進攻的就是大球戰術,不過一般好像不直接叫什麼大球戰術,這樣的打法一般要有強力中鋒或是大前鋒!
所謂小球,並不是指球比平常的小,也不是場上都是小個子打球,而是一種打法,一種如今在NBA盛行的風格。可以稱為小球的球隊,該隊中球場上肯定沒有具有統治力的中鋒,因此全隊基本上不打慢節奏的半場進攻,如果必須得打半場進攻的時候,球場上的五名隊員位置比較散開,多利用傳球、擋拆、跑位來製造出投籃出手的機會。
小球在聯盟中的盛行,與NBA中優秀中鋒越來越少的原因有著極大的關係,奧拉朱旺、羅賓遜、尤因和奧尼爾、莫寧這些優秀的中鋒僅剩奧尼爾一個人在球場上殘喘;而聯盟中全能球員則越來越多,場上五個人個個都能運球、能突破、能在外線遠投,這就是全能球員盛行的代表。
"小球"是美國人喊出來的,英文直譯smallball。小球的意思,當然不是球比通常的小,也不是小個子打的球,而是一種打法,更是一種風格。對"小球"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必須有如下特徵:一、場上沒有具統治力的中鋒,也不圍繞這樣的中鋒打籃下的個人戰術;二、攻守轉換快,不打慢節奏的半場進攻;三、在被迫打半場進攻時,五人位置分散***spreading***,多傳球,多跑位,擋拆、空切非常頻繁,普遍第一時間出手搶投。
這三種特徵帶來的直接結果,便是比賽節奏快,場面好看,配合出神入化。太陽和小牛因此一度成為聯盟平均得分最高的球隊,在球迷心中頗有分量。當"小球"成為風潮,NBA的得分普遍提高,四年前,NBA各隊平均每場得93.4分,上賽季達到97.0分。上賽季最終有五支隊伍平均得分為"100+",新賽季開始兩週,有十支隊伍"100+"。打"小球"時,由於內線大個多飄在外線,三分球出手數也明顯上升,四年前平均每場14.9次,上賽季達到16次。
"小球"風潮獲得了NBA高層的支援,因為好看的場面能吸引觀眾,提升收視率,所以NBA不惜改變規則來鼓勵"小球"的生存,比如外線不許用手接觸持球進攻隊員,允許有限的聯防。大衛·斯特恩說:"規則改變鼓勵各隊吸收全能球員,一旦允許聯防,你最好讓五人都參與進攻,參與推進和傳球。只有多傳球,找到投籃隊員,才能打敗聯防。"
籃球小球的盛行:
"小球"盛行,與幾大因素有關:第一,NBA優秀的中鋒越來越少,10年前還有奧拉朱旺、奧尼爾、"海軍上將"羅賓遜、莫寧和尤因這幾大中鋒,如今奧尼爾也在走下坡路,真正具有統治力的中鋒只有姚明一個。一旦你沒有優秀的中鋒,只有增加速度,希望以多打少,以外打內。
第二,"全能球員"越來越多,身高與技術、身高與攻擊範圍甚至身高與速度都不再成為必然矛盾。其實早在上世紀80年代,"神運算元"帕特·萊利帶湖人隊開創"表演時代",就是一種"小球",當時的模板球員是"魔術師"約翰遜。萊利說過,未來的籃球,各位置的區分將變得模糊,可能場上的五人身高都和"魔術師"一樣是2米06左右,人人都能控球、運球、傳球並在各種位置投籃。萊利所言似乎過於理想化,然而不到10年,諾維茨基、迪奧、小鄧利維、基裡連科這樣的球員一一出現,未來正在變成現實。
第三,美式籃球在世界屢遭"滑鐵盧",歐洲籃球、南美阿根廷籃球給美國人的思維造成極大衝擊。在美國人看來,歐洲和阿根廷籃球雖然也劃分位置,但每個人的活動範圍都很大,大個都能投三分,擋拆、空切、傳球如此普遍,那正是萊利所說的"理想國"。NBA湧入大量歐洲白人球員,也給各隊打"小球"創造了條件。太陽是"小球"特徵最明顯的球隊,主教練丹東尼正是在義大利建立了自己的戰術理念。
但太陽並非第一個倡導"小球"的隊伍,聯盟中真正第一個堅決打"小球"的教練是老尼爾森。以前聯盟由中鋒統治,老尼爾森從金州到達拉斯,一直苦於沒有優秀的大個,而他和兒子小尼爾森是走出美國、接納歐洲風格的先行者。即使離開小牛隊,老尼爾森也沒有放棄他的理念,他用"小球"改造勇士隊,現在平均每場得102分,名列聯盟第七,並且在與小牛對戰時佔取上風。
小牛隊打進總決賽,太陽隊連年在西部打出好成績,納什連續兩年被評為MVP,都是"小球"流行的證明。這個賽季增加了勇士隊,奇才、掘金、黃蜂、老鷹都在打"小球"。
籃球小球的困惑:
不到半年前,小牛還在打總決賽,太陽隊逆轉淘汰了湖人進入西部第二輪,人見人怕。然而只過了一個夏天,彷彿遭了霜打,太陽、小牛、掘金紛紛跌入低谷。而姚明的爆發帶領火箭連勝,熱火隊只要有"鯊魚"歸來就能勇往直前,爵士靠兩大內線獨霸西部第一。"小球"怎麼了?
其實,無論太陽、小牛還是掘金,成績低迷都有各自具體的原因。太陽和小牛都換了替補陣容,需要時間磨合;小斯歸來,使迪奧的機會明顯減少,狀態不佳;掘金隊馬丁要做手術,這套陣容並非他們之理想。這些,和"小球"本身無關。
只有姚明帶領火箭狂掃小牛"30+",才體現了"大球"和"小球"的根本區別,暴露出"小球"的本質缺陷。以NBA籃球的賽制,本身對內線大個是保護的,允許聯防以後,新的"防守三秒"規則也沒有讓籃下單打過時。只要你有好的大個,你不必跟風去打"小球",所謂的"小球"流行,不過是各隊沒有優秀中鋒時無奈的選擇。以灰熊為例,加索爾健康時,速度很慢,半場倒手必然會把球給到他手中完成單打,加索爾受傷後,灰熊提速打起"小球",但效果不佳。上賽季迪奧表現出眾,當選"進步最快隊員",可太陽還是希望小斯在內線挑起大梁。小牛隊雖有諾維茨基在外線神準,然而對手一旦以小防大,"德國戰車"效率必打折扣,總決賽六戰平均只有不到23分,所以"小將軍"逆老尼爾森意志,降速並加強防守。
"小球"有其致命缺陷,季後賽越往後越明顯,事實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支完全以"小球"為打法的球隊能拿到總冠軍,如今的太陽隊最好也就打到西部決賽。
作為一種風格,"小球"可以豐富打法,改變節奏。比如火箭隊,由於穆大叔老邁,又不可能讓姚明從頭打到尾,所以范甘迪也備有"小球"陣容,讓海耶斯、巴蒂爾、麥迪、海德和阿爾斯通打速度。其他球隊,也都有這樣的陣容用來改變節奏,打亂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