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元宵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其習俗活動豐富多彩,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蘭州的元宵節的習俗,歡迎大家閱讀。

  蘭州的元宵節的習俗介紹:

  蘭州的元宵節有四大主題,一為吃元宵,二為燈會、猜燈謎,三為放煙花爆竹,四為鬧社火、唱太平歌,其核心是一個“鬧”字、一個“圓”字,要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盡情宣洩,閤家團團圓圓再團聚一次,節後各奔四方,勤勤懇懇埋頭勞作。

  明清以來,盛行鬧元宵的習俗。據《皋蘭縣續志》載,乾嘉道時,蘭州人於“元宵前後四日,饋元餚,作粉粢,夜煙燈、秧歌、社火、侲童、番鼓、簫管、彩帳、錦屏、侈麗甲於隴右”。

  元宵以桂花冰糖核桃仁餡的居多,有自家滾制的,更多的是甜食店滾制的。店家將一盤盤點有狀元紅的元宵碼成金字塔,聽任顧客購買。為了招徠顧客,特用棉花團成元宵,點上狀元紅,在方盤裡碼成金字塔,掛在店鋪門口,分外醒目。親朋互贈元宵,用以表示百事順遂圓滿的祝願。十五晚宴,每人必品元宵,取意閤家團圓和睦,表達在新的一年裡幸福康樂、日子甜甜蜜蜜、諸事圓滿的心願。

  正月十二三,全城大街小巷張燈結綵,西大街***今張掖路西段***、萬壽宮***今通渭路***、轅門東西柵子***今中央廣場東西兩側***、綢鋪街***中央廣場南至武都路十字***以及廟宇等公共場所,用布幔搭成燈棚,懸掛大紅宮燈、玻璃燈、羊角燈、各色花果動物造型燈與方紗燈,各字號亦懸各種彩燈,並粘有燈謎條,備有元宵、筆墨、小帽等獎品,供人猜射。方紗燈四面多繪連環畫,題材取自《三國》、《水滸》、《封神榜》、《西遊記》、《東周列國志》等,刀馬人物、仕女文士,無不栩栩如生,引人入勝。十三日謂之“試燈”,十七日謂之“殘燈”。

  夜幕低垂華燈齊放,燦若霓霞,爆竹轟響,焰火升空,鑼鼓齊奏,社火穿城,士女傾城而出,金吾不禁,盡情觀賞。道光丙申***1836年***元宵節,甘肅布政使粱章鉅乘興遊賞、與民同樂,他發覺:“蘭州府城西火祖廟,元宵燈火最盛。”火祖廟即早先的臨夏路小學。此廟曾懸乾隆間臨洮詩人吳鎮所撰一聯:“鑽燧木先春,食德飲和,且自披星朝赤帝;觀燈天不夜,衢歌巷舞,何妨捧日待黃人。”上聯歌頌火神教先民鑽木取火熟食而脫盡腥臊的功德,下聯概述蘭州人觀燈鬧元宵,社火、太平歌響徹不夜天的盛況。這表明蘭州元宵節張燈結綵、放焰火的習俗跟酬謝火神,不使發生火災的迷信心理有一定的聯絡。

  清代某年元宵節,坐落於西關十字的陝西商號“泰源永”的東家,見一個壯漢提著豬下水,從西關火神廟出來,走進了他們的商號,他大吃一驚,疑心火神爺要照顧商號,遂從消災免禍的善良願望,每年支銀二百兩,精製花炮,於元宵節在火神廟前大放焰火,用於酬神,也起了擴大商號影響的作用。花炮用層層草紙卷裹藥料而成,粗如有如水桶。夜幕低垂,華燈初上,觀眾早已雲集西關十字,有的人生怕看不清楚,就站在房頂觀看。屆時,“泰源永”的學徒抱出花炮,穩穩置放,引燃火線,剎那間,焰火噴射升空,高達20多米,呈現出各種圖案:有的是一片茂林修竹,有的是當空盛開的朵朵菊花,同時夾雜著陣陣啁啁啾啾的鳥鳴聲,把夜空照得通明。大人們引頸觀看,小孩們試探著朝前看個清楚,又怕火花落下燙著而趔趄不前。其間,“泰源永”多次燃放鞭炮,迎來各路社火隊,做精彩表演。焰火、社火一直持續到深夜。

  而在轅門正中,疊累方桌兩三層,為商號競放爆竹處,商號以每夜放炮時間長短、轟轟烈烈的程度,競爭高低,顯示財力,比拼氣魄,以求來年生意火爆,財源茂盛。一時之間,炮聲轟隆,震耳欲聾,煙霧繚繞,火光沖天,花炮紙碎屑如雨花四散。鑼鼓喧騰,社火狂舞,觀眾如堵,一會兒擁向前去,一會兒退向後去,真是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不愛熱鬧的人擁在金石巷口,隍廟巷中,聽太平歌手大顯才藝。好家圍成堆,唱家在太平鼓與銅鈸的伴奏下,用粗獷高亢激昂的調子,演唱《三國》、《說岳》、《水滸》及秦腔故事。有長篇,也有短歌,多為自編唱詞,合轍押韻,用以勸善懲惡。有的是兩人對唱,唱家甲先唱:“一見兄臺笑開懷,躬身施禮請過來。這幾天沒見兄臺面,好一似烏雲遮青天。”唱家乙接唱:“曹操帶劍入了宮,嚴世蕃搜杯斬莫成。秦檜害死嶽元帥,董卓大鬧鳳儀亭。”唱家甲答唱:“玄郎醉哭鄭子明,伯約受降天水關。關老爺單刀赴江東,飛虎大戰黃華山。”

  清道光、咸豐間已有元宵節唱太平歌的習俗。蘭州回族舉人馬世燾的《蘭山竹枝詞》就有吟詠這一習俗的:“金錢再買樂如何,路轉星橋燈火多。的是人間春不夜,滿城都唱太平歌。”

  元宵節其他的習俗:

  1.元宵節“送花燈”

  “送花燈”簡稱為“送燈”,其實質意義就是送孩兒燈。即在元宵節前,孃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2.元宵節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於很多的地方。

  “耍龍燈”也稱“舞龍”,也叫“龍燈舞”。它是我國獨具特色的傳統的民間娛樂活動。“耍龍燈”在我國漢代民間就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耍龍燈”的表演,有“單龍戲珠”和“雙龍戲珠”兩種。在耍法上,各地風格不一,各具特色。

  在藝術創作中,經過民間藝人的不斷加工創造,“耍龍燈”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形式完美、具有相當表演技巧和帶有浪漫主義色彩的民間舞蹈藝術,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