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怪壺教育孩子
導讀:孔子周遊列國。乘坐的馬車突然被兩個孩子攔住了。那兩個孩子問他關於讀書的問題,然後孔子就用一個怪壺解了他們的問題。
春秋時期,孔子經常乘著馬車周遊列國。一天,他來到一個地方時,乘坐的馬車突然被兩個孩子攔住了。
孔子問:“你們看見馬車為什麼不躲開呀?”
“聽說你是個有學問的人,我們想請你替我們評評這個理。我認為,知識越多越好,因此我整天讀書,你說這樣做對嗎?”一個孩子說。
另一個孩子反駁道:“不對,整天死讀書,不求甚解,與不讀書又有什麼區別?”
孔子笑笑,從車上拿出一隻橢圓形的木壺。這壺口很小,底也不大。孔子說:“我用它做個實驗,你們就會明白了。”說罷,他將壺往地上一放,壺立即就倒了。他將壺扶起來,一鬆手,壺又倒了。
“我有辦法讓它站起來。”孔子說。他舀了一瓢水,扶著壺往裡灌,當壺裡的水灌到一半時,孔子鬆開手,壺果然穩穩當當地站住了。
“是不是站住了?但它馬上還會倒下來。”孔子說著,又繼續向壺裡灌水,壺裡的水漸漸地滿了,壺卻突然倒下了,水也流了出來。
這時,孔子才語重心長地說:“知識就像這壺裡的水,不可沒有,但也不是多多益善。如果一味死讀書,貪多而囫圇吞棗,不求甚解,是沒有益處的。必須留有思考的空間才是啊!”
“這話有道理,不過我不明白,你這木壺不裝水、裝滿水時都倒了,裝半壺水時卻能立住,這是個魔壺嗎?”第一個孩子說。
“是不是魔壺,你自己看吧!”孔子把壺遞給孩子。
孩子仔細端詳著壺,終於明白了:原來這個壺是木頭做的,半實半空。木頭比水輕,壺站立時的重心是隨著裝水多少而不同的:裝半壺水時,重心在壺中心,木壺不會倒;裝滿水和不裝水時,重心偏向壺中線一側,所以壺就倒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