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的歷史

  自朱元璋晚年,明朝即已重用宦官,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任何事物都有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明代的宦官也是這樣。明太祖朱元璋坐上大明王朝的交椅後,“收天下之權以歸一人”,以歷史上宦官禍國亂政為鑑戒,曾感慨系之地說:“吾見史傳所書,漢唐末世皆為宦官敗蠹,不可拯救,未嘗不為之惋嘆。”因此他對宦官作了種種限制,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穿戴外臣衣服、帽子,官階不得超過四品,政府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等。

  朱元璋仍不放心,又特地在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這十幾個大字,以示震懾。洪武四年***1371***五月,有個宦官因久侍內廷,仗著老資格,議論政事,結果當天就被朱元璋打發回老家,下令終身永不敘用。

  但是,宦官的發展,是不以朱元璋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宦官是高度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的產物,只要封建專制主義存在,皇帝繼續搞個人獨裁的寡頭政治,遲早會走上重用宦官、使刑餘之人干政的道路,當然,這是重蹈覆轍的回頭路。朱元璋正是這樣,特別是當他廢除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後,成為空前——當然不是絕後——的封建專制獨裁者,對功臣宿將、包括自己的親侄子與外甥都心懷疑忌,必欲一網打盡、斬盡殺絕而後快。這樣以朝夕與共的宦官作為心腹,則顯然是意料中事。

  如果說,洪武初年,朱元璋對宦官嚴加防範,宦官主要服務於宮廷生活,其活動很難越出森嚴的宮牆之外,那麼,在朱元璋執政的中後期,特別是在他的晚年,宦官就又重新走上政治舞臺,扮演著各類干預國家大事的角色了。如:洪武八年***1375***五月,朱元璋派宦官趙成往河州市馬。朱元璋知道“西番”向來產馬,曾派人去買,但因使用的貨幣不同,買到的馬很少。這次,他讓趙成帶了很多羅綺綾帛及四川的茶葉去換馬,並命令河州守將對番人善加撫慰,“以通互市”,買到的馬逐漸多起來。

  洪武十年***1377***三月,戶部奏請派宦官、國子生及部委官各一人,到“天下稅課司局徵商不如額者一百七十八處”,加以核實,確立定額,朱元璋“從之”。這是宦官參與稅務的明證。洪武十六年***1383***九月,奉旨去琉球買馬的宦官樑珉返京,共買馬983匹。洪武二十五年***1392***二月,朱元璋派尚膳太監而聶、司禮太監慶童齎敕到陝西、河州等衛,向所屬番族宣諭,命令他們賣馬,給以茶葉。結果,這次得馬10340餘匹,交換出去的茶葉達30餘萬斤。這些馬後來被分配給河南、山西、陝西衛所的騎士。這些都清楚地表明,早在洪武中,宦官便已被委以重任,如到邊疆從事對明代國防至關緊要的茶馬貿易。

  不僅如此,宦官還不斷被朱元璋派為特使,參與國內、國外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動。如:洪武十二年***1379***三月,朱元璋派宦官陳景及校尉,向靖江王朱守謙宣讀諭旨,告誡他乃父朱文正當年在江西“恣意放縱,視人如草木,作孽無休。其不仁者甚,奪人之妻,殺人之夫,滅人之子,害人之父,強取人財。事覺,教之不聽。未幾,謀奔敵國,又覺,而方囚之,然後而歿”,要他“再休與一個小人閒戲”,致蹈乃父覆轍,並當場逮捕了朱守謙身邊一些為非作歹的人。洪武二十六年***1393***二月,發生藍玉謀反大案,三月,朱元璋派宦官而聶與駙馬梅殷去山西,傳旨晉王朱:“說與王,把那三個侯砍碎了,家人、火者、成丁男子都砍了。家財頭口交與王府。

  婦女,王府差內使起解。欽此。”由此可見,宦官已經參與了多麼重大的政治機密!至於讓宦官飄洋過海,奉使外國,成了外交上的要人,更是屢見不鮮。如:早在洪武二年***1369***四月,即派宦官送高麗流寓之人歸國;洪武十一年***1378***正月,派宦官陳能至安南國弔祭國王陳之喪;洪武十六年***1383***正月,派宦官樑民等人至琉球國,賜給中山王察度鍍金銀印;洪武二十八年***1395***十二月,派宦官趙達、朱福等使暹羅斛國,祭奠已故國王,並賜給新登大寶的國王文綺四匹,以示祝賀。如此等等,都明確記載於《明太祖實錄》中,是毋庸置疑的事實。這些都清楚地表明瞭,在宦官問題上,打破朱元璋種種禁令的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自己。惟其如此,洪武時期宦官的人數,在不斷地明顯增多。

  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一次便“增設內使三百六十人”,而洪武二十四年***1391***,竟向高麗國要閹人達二百名之多,安南國也不斷向朱元璋進貢閹人,每次動輒幾十人,總數雖無確切數字可查,但為數肯定相當可觀。朱元璋還曾親筆諭安南國王,指出他不允許安南進貢的閹宦回國,是錯誤的,提出“今後凡有省親懷舊欲歸者”,應當允許他們回安南。

  也正因為宦官人數日益增多,需要加強管理,洪武十七年***1384***,朱元璋才特地更定內官諸監庫局品職,設下九監、二庫、六局,即:內官監、神宮監、尚寶監、尚衣監、尚膳監、司設監、司禮監、御馬監、直殿監;內承運庫、司鑰庫;巾帽局、針工局、織染局、顏料局、司苑局、司牧局,另設宮門承製等官。這就為後來管理宦官的龐大機構二十四衙門——十二監、四司、八局,奠定了基礎。***註釋按慣例引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