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登的歷史百科

  小市民李登是助明軍剿滅寧夏叛亂的傳奇賣油郎,這是怎麼回事?趕緊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

  明朝時,寧夏是九邊重鎮之一,地理位置險要,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寧夏西接甘肅,東接河套,北接蒙古,且地處邊陲,少數民族居多,不便於管理和統治,故明廷採取 “以夷制夷”的策略,招納蒙古降卒委以軍職,以鎮壓當地少數民族。哱拜就是其中一位投降明廷的蒙古兀良哈部人。

  哱拜***1526年—1592年***,嘉靖年間投降明廷,後來官至寧夏副總兵。據《明史》《明神宗實錄》《梅國楨集》等文獻記載,哱拜凶悍、狡詐、殘暴,每受命出塞,輒屠殺無辜“計級受賞”,掠奪財物致“金帛累鉅萬”。其子哱承恩、哱承寵以及幾個養子“皆勇悍難制”。此外,哱拜還私下裡蓄養了一支蒼頭軍,勢力強大,“得專制寧夏”。寧夏巡撫黨馨見哱氏勢重難制,“每事必抑之”,這引起了哱拜父子對明廷和地方官員的仇恨。

  萬曆二十年***1592年***二月,哱拜見明軍兵馬不整,有機可乘,便與結義兄弟劉東暘、許朝等人同時發難,殺死寧夏巡撫黨馨,繳去總兵印信。隨後,劉東暘自任總兵,哱承恩為副總兵,哱拜為謀主,扯起大旗,反叛明廷,企圖佔據寧夏,成立割據政權。同時,哱拜還勾結蒙古諸部大舉進犯,致使河西四十七座城堡“皆望風披靡”,相繼投降,其餘“各地方旦夕自危”,“中原震動”。

  聞訊後,明神宗隨即任命兵部尚書魏學曾趕赴寧夏“相機剿撫”,但圍攻數月無功,朝廷不得不再次派出援兵,到了六月,寧夏已彙集了魏學曾、李如鬆等大軍,梅國楨為監軍。然而,此時的魏學曾卻顯得束手無策,力主招安哱拜,這種萎靡懦弱、不思進取的做法激怒了志在必勝的神宗,於是神宗果斷降旨,令甘肅巡撫葉夢熊趕赴寧夏,取代魏學曾。七月,葉夢熊到任後,與梅國楨等人一起穩定軍心,振奮士氣,“諸將始而狎,中而畏,既而感激,踴躍願為公死”。

  此刻,哱拜也加強防禦,兩軍戰事拉鋸,朝廷軍並沒有佔到便宜。鑑於寧夏地勢低窪,“城如釜底”,“西南為唐渠,東為紅花渠”,梅國楨建議“決水以困堅城,赦降以散脅從,遏寇以絕聲援,行間以相賊殺”。葉夢熊依梅國楨之法,果然奏效,“決黃河大壩水灌之。水抵城下……東西城崩百餘丈”,到了八月一日,水深八、九尺,“城中乏谷,士盡食馬,馬餘五百匹,民食樹皮,死亡相屬”。即便這樣,寧夏叛軍以“樹皮敗靴”充飢,“寧至死弗亂”,仍負隅頑抗。

  到了九月,朝廷軍雖攻破了寧夏城南城,但叛軍退據的大城依然易守難攻,明軍攻勢受挫。遲遲不能剿滅叛賊,明廷又催促甚急,葉夢熊和梅國楨都陷入了兩難的境地。想硬攻卻不進去,想策反也進不去人,朝廷軍一籌莫展。這時,一個名叫李登的賣油郎,挑著擔子在街上邊走邊唱:“癰不決,毒長流。巢不覆,梟常留。兵戈未已我心憂,我心憂兮且賣油。”梅國楨一聽叫賣聲,立刻計上心來,連忙派人將李登請入營中,給他好處,讓他帶著三封書信混進寧夏城。

  在梅國禎看來,能否剿滅叛賊,就在李登一人。李登挑個擔子,跛一足,瞎一眼,走在路上根本不被人注意。進入寧夏城後,李登將一封信交給哱承恩,並向其說明哱氏有功於朝廷,監軍梅國楨對其叛亂深為可惜,勸他可殺劉東暘等人立功贖罪;接著,李登又去見了劉東暘、許朝,將信交給他們,勸他們說寧夏首亂是哱氏,世代為漢人,沒必要代人受過。

  事實證明,梅國楨的這個離間計果然奏效,挑起了諸叛軍首領的猜忌內訌。九月十六日,劉東暘殺叛將土文秀,接著哱承恩殺劉東暘、許朝,投降明廷。九月十八日,朝廷軍順利進入西夏城,全殲了哱拜的蒼頭軍,哱拜自殺,哱承恩等人被押解京城。至此,歷時七個月的寧夏兵變平定,梅國楨因功升遷,而那位賣油郎李登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明神宗朱翊鈞簡介:

  明神宗***1563年-1620年***朱翊鈞,漢族,明穆宗第三子。隆慶二年,立為皇太子,時方六歲。隆慶六年,穆宗駕崩,10歲的朱翊鈞即位,次年改元萬曆。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萬曆前十年,大學士張居正輔助神宗處理政事,更張祖制,社會經濟發展較好。20歲時,張居正逝世,神宗開始親政,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發動“萬曆三大徵”,鞏固了漢家疆土。後期因和文官集團的矛盾而罷朝近30年。在這一時期內,江南一帶的商品經濟高度發達,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全國和經濟總量達到了中國古代的巔峰,但是階級矛盾也日益加劇,文官集團的黨爭使得政治日益腐敗黑暗,東北的女真趁虛興起,因而種下了明朝滅亡的原因。1620年駕崩,傳位皇太子朱常洛。死後葬於十三陵定陵,諡號為“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

  明神宗朱翊鈞是明代歷史中在位最久的皇帝。明代歷史中以萬曆紀元的時間,持續將近48年之久。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神宗的兒子朱常洛在即位一月之後即去世,萬曆一朝應當足足是48年,即從公元1573年至1620年。朱常洛在萬曆四十八年***1620***八月即位,九月去世。大臣們當時建議以萬曆四十八年八月以後為泰昌元年,以紀念這位短命的皇帝。因此萬曆紀元未滿48年。

  明神宗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0歲以前,是裕王子與隆慶朝皇太子時期。從10歲開始登基到58歲駕崩,48年的皇帝生涯又可以分成三個階段:10歲到20歲,小皇帝時期,他只是一個象徵性的權威,凡事依大學士張居正而行;20歲以後,親政時期,他有一段時間勤於政務;後期,雖然並不上朝,但並不代表不管事,親自主持萬曆三大徵,就是明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