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閱讀答案
保羅·利科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當代最重要的解釋學家。他是一名與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與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閱讀材料
有人說過,法國哲學家保羅·利科的人生就是一部沒有雙親的孤兒的歷史:1914—1918年的戰爭早早就奪走了父親的生命,母親不久也隨之而去。利科由漢納的姨媽們撫養,可以說,他是在對戰爭亡靈的祭奠中長大的,這樣的童年經歷深刻地影響著利科在1930年代的反戰態度,以及他的和平主義、非暴力傾向的形成。
中學哲學老師達利比葉是最早把弗洛伊德介紹到法國的研究者,利科在這位老師的啟蒙下,堅定地走上了研究的探索之路。1939年戰爭爆發後,利科應徵入伍,1940年被俘,被送到波美拉尼戰俘營,做勞工達四年之久。在戰俘營,他得到一冊胡塞爾的《觀念》,他把書藏在床墊下面,並且在書頁的空白處開始翻譯這個譯本在法國解決之時出版,也使利科成為最早譯介德國現象學的學者之一。
1956年以後,利科開始了十年索邦大學的教學。利科在這個時期的思考對於他的解釋學轉向具有決定性的作用。他從現象學開始研究,逐漸深入到對現象學的解釋和批判,進而擴充套件到與各種思想展開“友誼”與“對話”。在二十世紀的法國,各種思潮、流派林立,各路精英、大家迭出,承認“他者”,聆聽“對方”甚至“敵人”,和各種意見甚至是反對自己的意見進行“對話”,能夠做到的人其實是鳳毛麟角。然而利科做到了,他幾乎涉足二十世紀的所有哲學及其他社會科學流派,但他從來不拘囿於任何什麼“主義”,他是一個出色的跨學科和流派的人物。他在和胡塞爾的現象學、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的對話中,從現象學走向瞭解釋學。由此,解釋學這源於聖經註釋,傳統語文學和法律解釋的科學,成為了利科的重要研究主題。
利科在接觸任何著作或思想的時候,都首先力求去理解、闡釋:“更多的解釋,是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獨特在於,他總能一開始就給對話者部分真理。這往往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他同意所有的互相對立的意見或流派。其實不然,他並非全盤同意什麼人,而是表明一種立場,那就是對任何他者的思想,首先不是要表明同意或不同意,不是讚揚或詆譭,而是要在一開始就承認——在多種多樣的思想中,最值得考慮的首先是某種一致,進而從這種承認出發進行“對話”。這種“對話”就是“我思”和“他者”的中介。其實,利科在與各種思想進行對話時,就是在說自己的思想。古往今來的大家,不都是在解釋、評述他人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新意嗎?
而從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以來,利科在法國學界感覺到了深深的孤獨:先是他在法蘭西學院的教職競爭中敗給了福柯,有一些人總是粗暴地指責利科“只會調和各種不同的流派,沒有自己的東西”。更有甚者,他1965年發表的《解釋,論弗洛伊德》一書在英語世界獲得成功,但在法國卻很奇怪地受到名氣極大的精神分析學家拉廉及其追隨者的非難,沒有什麼道理地被指責為拉廉的抄襲者。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廢紙簍”事件,在一次紛爭中,一個左派大學生把一個廢紙簍翻扣在他的頭上。這個事件深深地傷害了利科。但在整個事件中,利科始終保持著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和尊嚴。他在1991年的一次訪談中說:“我總是與他們爭論,我拒絕任何妥協和保護,我的辦公室是開放的,但定期被佔用,但我很耐心,我等著他們離去,我對他們說:‘我永遠將最後一個離開我的辦公室……’”最終他辭去大學的行政職務,隨後離開法國,去了美國芝加哥大學哲學系工作,直到1992年。在此期間,他不斷從英美分析哲學那裡汲取營養,豐富了自己的哲學思考。
1980年代開始,特別是從1990年代以來,利科在法國國內的影響越來越大,他的著述豐富並且備受關注,比如1990年出版的《作為他者的自我》被學界視為法國當代哲學的一部經典之作,其意義尤以融會貫通古今西方思想及其傳統為重。2000年,利科登上在索邦舉行的一年一度的馬克·布羅林講座的尊貴講壇,當環形大廳中層疊的聽眾全體起立為利科晚到的成功長時間熱烈鼓掌時,那莊嚴輝煌的場面不僅僅讓人看到了法國人對優秀學者的由衷尊敬和愛戴,更讓人感受到利科那些苛刻的同胞對他的承認和接受。雖然和那位用廢紙簍侮辱利科的學生二十年之後的當面道歉一樣,這種承認和接受的確過遲了。
***有刪改***
【相關連結】
①無論是學生、同事、記者,還是各種不同流派的學者,都會得到利科的善待,因為他總是習慣說,他不希望有什麼“弟子”和“同道”,而只是希望擁有“朋友”。***張柏林《利科訪談錄》***
②“如果不談到所有對我有影響的人,我就無法說出我是誰”。***利科《作為他者的自我》***
《與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與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利科是一個戰爭孤兒,從小失去雙親,無依無靠。童年的痛苦經歷使他反對戰爭,形成和平主義、非暴力傾向。
B.利科先是胡塞爾現象學的擁護者,然後在對現象學的解釋過程中走向了對它的批判,進而在與各種思想的對話中轉向瞭解釋學。
C.解釋學原本用於解釋聖經、法律,也屬於傳統語文學,利科卻把它作為自己哲學研究的重要主題,這充分證明了利科研究的廣博性和創造性。
D.利科曾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典型,但從法國人對利科由排斥到接受的轉變中還是可以看出法國人對知識才能的真正尊重,也證明“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E.利科對人友愛寬厚。他希望在情感上和他人建立起親密的朋友關係,所以無論何種身份、何種流派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善待。
***2***文章最後說:“這種承認和接受的確過遲了”,為什麼利科遲遲得不到同胞的承認與接受?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3***利科的哲學研究為什麼最終能夠取得成功?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文中談到利科“與各種思想展開‘友誼’與‘對話’”,對此你有哪幾方面的理解?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8分***
《與所有學科對話的哲學家》閱讀答案
***1******5分***C***3分***;D***2分***;A***1分***
***2******6分***①利科研究的獨特性使他易讓人誤解,常被粗暴地指責為“只會講述別人”,“沒有自己的東西”,②當時法國學界沒有包容異見的風氣,很難承認“他者”。聆聽“對方”。③受到國內名氣大的同行的打壓,比如拉康的非難;④利科始終保持著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和尊嚴,不斷爭論,拒絕任何妥協。
***3******6分***①對學術研究的堅定、執著。在戰俘營艱苦的環境下堅持翻譯胡塞爾的著作。②在學術界上能做到相容幷蓄。與各種思想流派進行“對話”,將古今思想及其傳統融會貫通。③能夠推陳出新。在解釋、評述他人的過程中產生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新意。④思想獨立,耐得住寂寞,面對孤獨與傷害,他始終保持著自己作為知識分子的獨立於尊嚴,堅守自己的學術陣地,拒絕任何妥協。
***4******8分***①是一種寬容友善的態度。在接觸任何思想的時候,首先力求理解對方,承認“他者”,聆聽“對方”甚至“敵人”。②是相容幷蓄的研究方法。從不囿於任何“主義”,將各種思想流派融會貫通,並從中汲取營養,豐富自己的思想。③是一種表達自我思想的方式。在解釋、評述他人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觀點、立場和新意。④是一種追求思想平等、學術爭鳴的理念。他不希望有什麼“弟子”好“同道”,而只是希望擁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