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經典散文讀後感

  魯迅經典散文風格是委婉嘲諷。那麼,來看看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由於當時特殊的歷史時期和歷史環境,使得魯迅先生的文章總是那麼犀利、那麼悲憤、甚至有點小陰鬱,他確實是用筆來做戰鬥“武器”的,不似我等閒人,每每寫東西都是為了打發消磨時光,總看美好的,總想開心的,不愛看那陰暗黑暗醜陋的慘不忍睹的。因為在我看來,現實已經太骨感殘酷了,所以不想讓骨感殘酷進行到底,我要讓自己的思緒和文字“豐滿美麗”些。可能,這就是男女之差異,連文字表現上也是有絕對的差異的。

  撇開魯迅先生寫的文字內容,單就其寫作手法,是值得借鑑的,之前的《魯迅經典小說全集》是如此,剛剛掩卷的《魯迅經典散文全集》亦是如此。

  讀讀魯迅先生的散文,看看他的生活狀態以及所經歷的生活瑣事;誦誦魯迅先生的《舊體詩》,合轍押韻、有腔有調;品品魯迅先生的《新體詩》,現代氣息和新文風撲面而來;念念魯迅先生的《懷人散文精選》,似是故人來……鑑於魯迅作品的特別的味道,所以我在製作同步廣播時選擇的背景音樂也是帶著點淡淡淒涼、哀婉和陰鬱的。

  花了半個月不到一點兒的時間通讀了一遍《魯迅經典全集之II散文全集》之後,有些文章在學生時代已經讀過並背誦過,譬如《藤野先生》、《記念劉和珍君》等,再來品讀溫故而知新;大部分文章及詩詞都是第一次讀到,可見自己的才疏學淺,之前不務正業白白浪費消磨了很多大好時光。整部作品讀下來覺得只讀到了些皮毛,值得深究的內容很多,怎奈水平有限,智商不高,只有領悟至此了。

  篇二

  首先是被這本書的總序吸引,它給我提了個讓我肅敬的名詞“國學”,並且一句“沒有獲得文化薰陶的人,即使具有一定的科學知識,也不可能真成大器”一舉否定了“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傳統說法,這倒是抓住了我的胃口,一向對文學不感興趣的我這次倒想嘗試被魯迅的思想薰陶一下,呵呵~

  在這精選的31篇散文中,倒是有幾篇是從《朝花夕拾》中選取的,雖然看過,但已印象不深,再次品讀,倒是讓我品出魯迅的風格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極力把百草園寫得很美,三味書屋的生活卻充滿遊戲,孩童的天真,這不得不使我對比起晚年那個寂寞悲憫的魯迅,或許這就是人生如戲,每個人都在上演自己的悲喜劇吧。

  我尤其喜歡魯迅用動物喻人的手法創作的文章,如《夏三蟲》《狗、貓、鼠》,這裡且談《夏三蟲》,跳蚤之於人,一聲不響,蚊、蠅叮咬人前還要嘮叨一番人血給它們充飢的理由,這類比於現在在官場為人民辦事的“正人君子”啊,不挑自明瞭吧。

  傻子付諸行動為奴才好卻還不如聰明人給予奴才的一個幻想“你總會好起來的”,這足見“傻子”這種人在當時的人群和社會且不受歡迎,那現在的這種人情況如何呢?為朋友兩肋插刀換來多管閒事,你說冤乎?《談皇帝》則更是滑稽,君有“***”,百姓也使“愚君政策”,呆不可言的傻子皇帝,一盤菠菜被換了個文縐縐的“紅嘴綠鸚哥”就能被騙住,天下百姓豈能靠這樣的“聖君”統領民族呢?

  “哪怕你銅牆鐵壁,哪怕你皇親國戚”這句勾魂鬼“無常”的經典臺詞,卻道出了民間尚存的復仇意識,值得珍視,隨爽直滑稽,卻極富有人情味,勝過真真正正的人呢~

  和魯迅分享了“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世間這一部活書”的經驗之談,“隨便翻翻”的閱讀習慣,讀江南的雪讓人想起童年的回憶,倍感溫暖,讀朔方的雪讓人想起“大漠孤煙直”戍守邊疆的將士,《古城》裡到底閘門裡是兩個人還是一個人,這話裡的意思卻也耐人尋味,《立論》詼諧的說出人們寧選擇生活在充斥謊言的世界裡,也不想面對所謂的必然,諸如死亡,可以感受到魯迅寫這篇文章時對現實中的人是多麼的諷刺!

  引用一句《20世紀中國文學史》對魯迅的評價:“魯迅是20世紀中國最偉大的作家”,確然如此,他以自身的經驗與廣博的學識,讀懂了中國的歷史和現狀,這不得不讓我對他產生由衷的敬仰之情,因為品讀魯迅的書還甚少,所以還沒有對魯迅更深層次的認識,對他的一些篇章也是不知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