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什麼材質

  和氏璧,是婦孺皆知的傳說久遠的中華國寶,而與和氏璧相關的歷史故事如“和氏獻璧”、“價值連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在已經過去的2000多年時間裡,感動了千千萬萬華夏子孫。然而,和氏璧同時還是一個謎。那麼?

  一、黃臘石中的達到寶級的,現叫黃龍玉;依據中國玉文化—卡和採玉三清山。史稱懷玉山,因為當時國家都養有玉師,大家都認為是普通的河卵石,才會使卞和二次動刑,懷玉山不產別的玉,所以是黃龍玉,現根據史實專家認定採於現今江西三清山。

  二、變彩。中國寶玉石協會會員,地質考古學家郝用威於1986年在全國地學史學術會上以《和氏璧探源》為題宣佈:“和氏璧為月光石,產於神農架南漳西部沮水之源的板倉坪、陰峪河一帶,那裡是當年卞和抱璞之處……”獲得了我國地質、考古、寶石界學者專家的肯定和好評,而且在海內外引起很大轟動。在1998年《中國寶玉石》上也有專文介紹。

  已故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玉石和觀賞石專家袁奎榮教授經多年研究以變彩拉長石為原料複製了一個和氏璧,重現了千年古璽的本來面目。

  二、綠松石。唐代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說:“藏星之精,墜入荊山,化而為玉,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

  元代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中稱:“傳國玉璽色彩青綠而玄,光彩照人。”中國著名地質學家章鴻釗,根據杜光庭杜光庭的《錄異記》和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對和氏璧顏色現象的描述,認為產自湖北荊州地界的“和氏璧”,可以解釋為綠松石巖,俗名“襄陽甸子”。因為綠松石是湖北特產的玉石,正在古代所謂荊州地界之內,而且,綠松石通常有一層外皮。寶石專家李強和李海負也都主張這一觀點。李強在《和氏璧是綠松石》一文,李海負在《和氏璧不是拉長石而是綠松石》一文中,認為和氏璧就是綠松石。

  三、獨山玉。1988年《南都學壇》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獨山玉的觀點,時任中國寶玉石協會祕書長李勁鬆、著名寶玉石專家江富建教授均認同這一觀點。獨山玉主要礦物成分是斜長石,外表極易風化成璞。獨山玉玉料以色帶產出,即一塊獨玉正面看是一層白玉,側面看可出現呈帶狀分佈的白玉、綠玉、紫玉等,和“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對應。據考證。獻璧者卞和也是南陽鎮平人,原因有四:其一,南陽是楚重鎮,鎮平當時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鎮平的可能;其二,卞和是識玉者,當時鎮平玉人多,識玉者多。其三,鎮平歷史上也曾有“騎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記載,春秋時鎮平所用玉料,多屬獨山玉、藍田玉、綠松石等。其中,藍田玉和綠松石都與楚山、荊山較遠,唯獨山玉與楚山、荊山較近,卞和所得的玉有可能獨山玉或是鎮平所產的某種玉。其四,卞和姓卞,玉為和氏璧,鎮平縣至今仍有卞莊、和營兩自然村,其村民自稱與卞和有親緣關係。

  2008年4月,中央電視臺播出系列專題節目《獨玉春秋》,指出“和氏壁被加工成了玉璽代替丟失的夏鼎成為秦王朝的鎮國之寶,那可能是南陽獨山玉最輝煌的一段歷史了。”

  延伸閱讀

  從《韓非子》中覓得“和氏璧密碼”

  王博士研究了中國歷史上關於和氏璧的幾乎全部歷史文獻證據,對原始古籍資料、派生古籍資料以及後代歷史名家的註釋資料作出合理評定,從而挖掘、評價和確定供學術研究之用的科學證據,最終建立了一個個證據相互支援、相互補充的鏈條。

  經研究發現:春秋戰國時期有關和氏璧的記載最靠譜,因而對學術研究來說價值最大,比如《晏子春秋》、《墨子》、《楚辭》、《戰國策》、《上秦昭王書》、《呂氏春秋》、《荀子》、《韓非子》、《諫逐客書》等都有關於和氏璧的論述,其中特別是戰國韓非所著《韓非子·和氏》首次詳細記載了“和璧三獻”,堪稱經典文獻。韓非子文中的“璞”、“玉”、“寶”、“理”、“璧”五個漢字與“和氏”、“玉璞”、“玉人”、“楚山”、“寶玉”五個詞語構成了差不多全部的“和氏璧密碼”。

  通過挖掘與和氏璧有關的全部歷史文獻證據,王春雲建立了一個個科學嚴密的證據鏈條。的確,也只有依靠這些證據鏈條,才可能在進行詳細的礦物學和寶石學解釋的基礎上,通過“假設——驗證”和“樣本——歸納”的邏輯論證方法來構築一個個邏輯體系,求解和氏璧玉璞、形狀、硬度、顏色、光性、瑕疵、寶玉屬性、玉石分類地位、價值、大小、稀有性、專名性和是否經過琢磨等十三個肢命題,並在這十三個肢命題都得到求解的基礎上,最終得出主命題——和氏璧寶玉材質的最可能的研究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