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心主義簡單介紹

  馬克思主義認為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與唯物主義對立,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或意識為第一性,物質為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應該說,“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但後者已成為通用的詞彙。現在學界將柏拉圖形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觀念是由經驗而來;但是柏拉圖的理型,卻不是由經驗而來的;因此,“理型”會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則認為哲學可分為兩大派別,唯心主義是哲學兩大基本派別之一,是與唯物主義對立的理論體系。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主張精神、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即物質依賴意識而存在,物質是意識的產物的哲學派別。

  用非馬克思主義的話講,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是絕對客觀的,而唯心主義的核心是世界不是絕對客觀的,一切的公理和定理以及人們認為的常識不過都是一些基於觀察的假設,而在這個假設基礎上推匯出的一些定理只是相對於這個假設的定理,所以並非絕對正確,因此可以說在唯心主義者的心中自然科學也不是絕對正確的,而是僅僅是暫時符合人類的觀察,如果以後出現例外則需要改進之前的假設,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核心就是基於唯心主義觀點發展而來的。

  廣義解釋唯心主義

  對praktisch-idealistisch的翻譯和詮釋中可知,唯心主義並不是哲學領域裡獨有的現象。那麼,這個“實踐的唯心主義”是如何定義的呢?它與哲學唯心主義的關係又是怎樣的呢?馬克思***Marx***在《費爾巴哈》中的另一段話為此提供了一個基本的線索:

  對現存經濟界限的這種唯心主義的表達***idealistische Ausdruck***,不僅僅是純粹理論上的,而且也存在於實踐的意識***praktische Bewuβtsein***當中;就是說,使自己獲得獨立並同現存的生產方式對立的意識,不僅構成宗教和哲學,而且也構成國家。

  這裡,人們的社會意識被分成兩大類:實踐的意識和理論的知識。公共權力或國家被歸之於實踐的意識。這個分類對於擴充套件唯心主義這一概念至關重要。因為,既然公共權力的一般本質是意識,那麼,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它就可能變成唯心主義化的權力——國家。唯心主義的概念只有對於意識這種第二性的事物才是有意義的。

  根據這段話所蘊含的廣義唯心主義的定義,與哲學唯心主義定義中的“存在”***自然界***相當的角色是“經濟界限”***社會化的自然***,也可稱之為“社會存在”;而與“思維”***精神***相當的是“意識”,包括理論的意識***如哲學***和實踐的意識***如社會權力***。可以看出,這個意識對社會存在的關係,與狹義的唯心主義定義中思維對自然存在的關係在結構上相似,即廣義的關係是對狹義的關係的擴充套件。因此,可以用這個擴充套件了的思維對存在的關係來定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義。不難設想,在這個廣義的關係中,如果意識的任何一個分支脫離了客觀存在,即實現了“自我獨立”,把自己設想為第一性的東西,便構成了意識對存在的“唯心主義表達”:或者是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如哲學;或者是實踐上的唯心主義,如國家。前者是我們在狹義的定義中已經熟悉的,而後者正是廣義的定義所要規定的。

  總之,實踐的唯心主義就是“主張”實踐的意識決定社會存在的那種唯心主義。這個自以為能夠決定社會存在的“實踐的意識”即國家。由於這個概念對我們來說還比較陌生,因此,在對它的理解上還有一些難點有待澄清。例如,實踐的唯心主義究竟是如何“主張”社會權力為第一性的呢?是否由當權者在群眾集會上大聲宣佈:“公共權力決定社會生活”,這個權力便唯心主義化了呢?果真如此,政治唯心主義同哲學唯心主義就沒有任何區別了。要弄清楚二者的區別***以及聯絡***,又涉及到被唯心主義的抽象定義所掩蓋著的具體內容到底是什麼這一重要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