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共產主義背景介紹

  戰時共產主義背景是什麼?什麼是戰士共產主義呢?戰時共產主義就是指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之後蘇維埃政府在國內戰爭時期採用的經濟政策,又稱為軍事共產主義。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望大家喜歡。

  

  在國內戰爭爆發之後,蘇俄的糧食、煤炭等主要產地都陷入了敵手,導致蘇俄當時的處境十分的困難。為了更好的最大限度的將物資集中起來對付敵人,蘇維埃政府實行了一些臨時性的政策,也就是戰時共產主義。如果說得更加具體,其實戰時共產主義就是在蘇維埃政權面臨國內外敵人的進攻的特殊情況下實施的經濟政策,就是為了戰勝國內外敵人從而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更好的實現向共產主義的直接過渡。

  可以說,十月革命勝利之後,國內外敵對勢力一直都不甘心失敗,聯合起來就是想要將這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扼殺在搖籃裡。那麼在那種情況下,蘇俄為了對付戰爭也只能實行這樣特殊的經濟政策。從戰爭的結果來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確為了戰爭的物資和勝利提供了保障,最大化的集中了全國的物資。但在之後的環境下,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卻被用於恢復經濟和經濟建設,這顯然不符合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生產水平,想要一次直接過度到共產主義是不可能存在的;不僅如此,進一步剝奪了農民的勞動成功,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之後,既然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因此促使了工農聯盟的破裂。

  戰時共產主義為什麼不是計劃經濟

  戰時共產主義為什麼不是計劃經濟呢?這兩種從本質上來說並不是一樣的。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絕對平均主義的政治政策,而計劃經濟則可以理解成是一種經濟體制。

  戰時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主義的模式,在遭遇戰爭的條件下所採取的適合當時特殊條件的政策。強令大中企業全部收歸國有,使得很多企業減產甚至倒閉;取消一切私人貿易後之後,合作社和國營商業並沒有得到相應的發展,以致於影響了居民日用消費品和生產的正常供應;特別是餘糧收集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了嚴重偏差,徵收的不僅僅是餘糧,就連必需的口糧甚至是種子都被徵收,嚴重破壞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損害農民的切身利益,也就出現了工農聯盟面臨著破裂。因此在此之後,新經濟政策應運而生。

  計劃經濟,是相對於市場經濟的,指一種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上的新型科學的社會經濟體系。雖然它是共產主義的經濟體系,但他的建立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科學的保證,避免了市場經濟發展的盲目性。而計劃經濟主要就是解決三個基本經濟問題:生產什麼,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些矛頭都直指政府,所以由政府下令分配資源,不必受市場的影響。因此,計劃經濟也被當做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是傳統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原理。

  戰時共產主義內容介紹

  戰時共產主義為當時戰爭的勝利提供了極大地物資保障,那麼,戰時共產主義內容主要有哪些呢?可以從四個方面來分析。

  根據蘇俄當時的情況,在農業上主要以餘糧收集製為中心,這是確保全國糧食可以最大限度的成為軍隊的後勤保障。這涉及到各種農產品,糧食人民委員部和工會派出徵糧隊,專門來收集農產品時,付給農民一定數量的貨幣和少量的工業品,但由於通貨膨脹的關係,農民交出的產品幾乎是無償的。

  在工業上,無論是大中小企業全部變成國有化,工業實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內戰晚期仍然有一部分的小企業在死人手裡。

  商業上政府實行最小限度的商品自由貿易,以及最大限度的國家分配製度。1918年11月,國家甚至是取消了死人商業,全部由國營商業和合作社組織供應,但隨著產品日漸缺乏和物價不斷上漲,政府就開始實行憑證供應。但供應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標準,根據階級和年齡的差別,規定不同規格的口糧標準。雖然火併依舊存在,但已經不具備實際作用了;在勞動方面實行普及一切階級的成年人義務勞動制,實行“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戰爭時期採取的特殊政策,但不適用於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因此,在1921年,蘇俄政府用新經濟政策取代了戰時共產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