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議論散文

  人生在世,不出一番好議論,不留一番好事業,終日飽食暖衣,不所用心,何自別於禽獸;下面是有,歡迎參閱。

  :知足常樂幸福常駐

  昨天我去看望生病的外婆。一進入那黑壓壓的房間,模糊地看到了外婆痛苦地倚在床邊,瘦骨嶙峋的身軀,一時無語、凝噎。放假那愉悅的心情頓時煙消雲散,取而代之的是沉重的心情。我轉過身,深呼一口氣,慢慢地走到院子裡。明媚的陽光迫使我眯著眼睛,鄒起眉頭。

  驀然回首,“知足常樂”四大金色文字映入我眼簾。我緩緩的轉身,望著嵌在大門石碑上的隸書――知足常樂,我想起了這次話題作文的材料:

  有兩隻老虎,一隻在籠子裡,一隻在野地裡。籠子裡的老虎三餐無憂野地裡的老虎自由自在,他們互相羨慕對方的自由和安逸。最後互換了位置,但不久兩隻老虎都死了。

  原因可想而知,一隻因飢餓而死,另一隻因憂鬱而死。也許很多人會笑話這兩隻老虎:明明活得安逸自由,卻不足,硬是覺得別人的糖比自己的甜,結果被對方的糖噎死了。

  動物既如此,何況是人呢。

  著名作家劉墉對人類的貪婪本性看到了及至:旅客車廂內擁擠不堪,無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一塊立足的地方就好了;有立足之地的人想:我要是有位置做就好了;……直到有了臥鋪的人還會想:這臥鋪要是包廂就好了。

  有位置的站著,有座位坐著,有臥鋪躺著,這是多麼好呀,但人卻總喜歡不停地向上爬,在條件不允許的時候也一直想著,這多影響心情啊。為何不歡喜著:我有地方站,我有座位坐,我有臥鋪躺?!

  小時候,當我已經拿到了一個月餅後,仍不知足地哭鬧著,因為我想再要一個。奶奶會和藹地說:“乖孫女,你哥哥姐姐們有的沒有,有的才只有一半,你都拿了一整塊了,還不知足啊!應該高興了。”

  姐姐看到我拿了一塊,她也哭鬧著要一塊完整的月餅,奶奶仍用那和藹的語氣對姐姐說:“讓著妹妹,她還小,你看,哥哥都沒有,你要知足嘍!”

  大哥哥吵著要月餅時,奶奶微笑了,說:“我們閩南語有句話:人比人,氣死人。你不要跟著小妹們比,讓著她們。對不起,奶奶這次買少了,下次補償你,再說了,從小到大你吃的月餅比妹妹還多,你前天才吃了。該知足了。”

  聽了奶奶的話,我們都知足了,笑了。

  “嬌……”外婆的呼喚聲打破了我的回憶,我匆忙回屋。“耐心”地聽著外婆“嘮叨”。現在我覺得外婆的嘮叨是多麼的甜,它代表著有一顆關愛我的心在我身邊飄蕩。我握著外婆的手,叮囑著:吃好些。趕快把身子養好。不要太擔心我。:我為外婆還在感到十分幸福。想想別人,也許有的人已聽不到自己外婆的嘮叨。

  其實幸福很容易抓住――知足就可。

  :不只為自己而活

  “人類生命和肢體的價值不僅屬於他個人。”確實如此,一個人在世上,就不回是孤身一人,我們的身邊,會有許多形形色色的其他人,認識,不認識,朋友或敵人,你的身軀不是孤立的,那麼你的生命也不是孤立的,你的價值也並不只屬於你一個人,因此,我們註定不是隻為自己而活著。

  不只為自己而活,因為我們背後又父母。從我們赤裸裸的來,到我們赤裸裸的走,我們的父母無時無刻不在愛著我們,即使他們已遠離你而去,他們的愛也從未停息:看看你身上的每一根毛髮,看看你身上的那一塊胎記,那都是父母愛的痕跡。我們的衣服,遂不少穆青“臨行密密縫”的,但也是她用汗水,用皺紋換來的。也許有的家長因工作繁忙而忽視了對子女的表面上的愛,但他們永遠也不會忽視他們心底深層次的愛。他們所做的每一份努力不都是為了孩子?即使是被暫時遺忘的愛,一旦被喚醒也會如潮水一般奔湧而出,永遠也不會乾涸。父母用了他們85%的精力來愛著我們,因此我們的身體有85%的部分時為父母而活。

  我們不只為自己而活,因為我們身邊有朋友。朋友的愛雖無父母那般深層,刻骨銘心,但也是擲地有聲。我失意時,朋友的一聲安慰,讓我熱淚盈眶:我失敗時,朋友的一句勸勉,讓我重升希望;我準備放棄時,朋友的一句“加油”讓我充滿力量;當我像只麻雀在朋友耳邊嘰嘰喳喳著訴說著我的苦處時,朋友的一句“我懂”,使我心中的憤恨化成了一灣感動流了出來。朋友也同樣在我們的生命中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們才一步一步趨向完美。朋友用力他們的99%的精力在我們身上,那麼,我們生命中有99%是為朋友而活。

  我們不只為自己而活,因為我們的眼前有老師有世人。老師和世人對我們雖愛的含蓄,但也不可忽視。老師對我們的希望,使人對我們的尊重,都是他們愛的表現。看著講臺上那不辭辛苦的身影,看到他們晚上仍亮著的燈,我們知道,他們愛我們。他們若用了5%的精力來愛我們,那麼,我們的生命有5%是為他們而活。

  如此看來,生命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只有0。1%,所以我們不可輕視自己,不可妄自菲薄,不可輕易的損傷放棄自己。因為你的任何一個大的動作,大的傷害,都是對你身邊人的傷害。

  要活得精彩,不只為自己,更是為你身邊所有愛你的人。

  :非寧靜無以致遠

  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全國掀起一陣莫言熱。而莫言本人在開完一場新聞釋出會後便消失在大眾的視線,安靜創作新作品。

  在我看來,莫言便是那隻在人跡罕至的山洞中的美麗蝴蝶。人們借諾獎發現了這隻蝴蝶,而蝴蝶選擇的是退居山洞深處,正如莫言選擇遠離公眾。因為那樣的安靜環境才適合這些美麗的精靈,適合莫言。

  非寧靜無以致遠,偉人正是懂得尋找寧靜才能夠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睞內心安寧之人。

  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儘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因而真正的寧靜是內心的平和,這與“大隱隱於市”是一樣的道理。只要內心寧靜便能於車馬喧囂的繁華都市有一個寧靜之所。

  前段時間,于丹北大被嗆一事鬧得沸沸揚揚。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靈雞湯後終於被人轟下臺。這似乎很意外,可是卻又在情理之中。當年的于丹用心靈雞湯撫慰了無數人疲睏的心,可是近年來她不斷商業化,只加湯不加料的心靈雞湯讓人們越來越難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為美麗的蝴蝶被人發現時,不懂得如何退居深處,如何來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們反感,最終失去成功。

  與她不同的是,紅學痴儒周汝昌儘管著作等身卻仍躬耕於紅樓中﹔“國學大師”季羨林一直認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楊絳先生從不開作品交流會,永遠都是默默關注這個社會。大師尚且如此,而我們又有何驕傲的資本?我們又憑什麼藐視一切?我們又怎能不屑那一顆寧靜之心?

  反觀當今,當郭敬明充滿早戀、貪婪、頹廢的作品發行時﹔當韓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論風生水起時﹔噹噹時明月的著作爆棚時﹔當馬諾、芙蓉姐姐在網上受到熱捧時,誰能告訴我,我們那一顆寧靜的心在哪裡?我們現在許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從而變得瘋狂與驕傲,變得目空一切。

  讓我們找回最初的寧靜,讓我們在內心修籬種菊,讓我們懷抱謙卑寧靜的心走在社會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視自己為天地間的一粒塵埃,用寧靜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塵埃,便能開出花來。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