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質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摘要】體質的特殊性是由臟腑之盛衰,氣血之盈虧所決定,反映了機體陰陽運動形式的特殊性。由於體質的特異性、多樣性和可變性,形成了個體對疾病的易感傾向、病變性質、疾病過程及其對治療的反映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因此,體質與病因、發病、病機、辨證、治療及養生預防均有密切的關係,體質學說在臨床診療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體質;中醫
  
  1體質與病因
  中醫病因學對體質決定某種致病因素和某些疾病的易感性和耐受性這一現象早有認識,所謂“同氣相求” 之說,指的就是不同體質對某些病因和疾病有著特殊易感性,如偏陽質者易感受風、暑、熱之邪而耐寒;偏陰質者易感受寒溼之邪而耐熱;肥人多痰溼,善病中風;瘦人多火,易得癆嗽;年老腎衰,多病痰飲咳喘;小兒氣血未充,稚陰稚陽之體,常易感受外邪或因飲食所傷而發病。髒氣偏聚盈虛的改變,形成體內情感好發的潛在環境,使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性增強,使情志症狀的產生有一定的選擇性和傾向性。如《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精氣並於心則喜,並於肺則悲,並於肝則憂,並於脾則畏,並於腎則恐。”[1]凡此種種,均說明了體質的偏頗是造成機體易於感受某病的根本原因。
  2體質與發病
  中醫學認為,正氣虛是形成疾病的內在根據,而邪氣只是疾病形成的外在條件。疾病發生與否,主要取決於正氣的盛衰,而體質正是正氣盛衰偏頗的反映。邪之所客必因正氣之虛。正氣虛,則邪乘虛而人;正氣實,則邪無自人之理。正氣決定於體質,體質的強弱決定著正氣的虛實。因此,發生疾病的內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指人的體質因素。
  3體質與病機
  體質因素決定病機的從化。在中醫學中,病情隨從體質而變化,稱之為從化。人體遭受致病因素的作用時,由於體質的特殊性,病理性質往往發生不同的變化, 不同的體質型別具有不同的病變特點。六氣之邪,有陰陽的不同,其傷人也不同,又隨人身陰陽強弱變化而為病。如同為感受風寒之邪,陽熱體質者得之往往從陽化熱,而陰寒體質者則易從陰化寒。又如同為溼邪,陽熱之體得之,則溼易從陽化熱,而為溼熱之候,陰寒之體得之,則溼易從陰化寒,而為寒溼之證。因稟性有陰陽,臟腑有強弱,故機體對致病因子有化寒、化熱、化溼、化燥等區別。從化的一般規律是:素體陰虛陽亢者,機能活動相對亢奮,受邪後多從熱化;素體陽虛陰盛者,機能活動相對不足,受邪後多從寒化;素體津虧血耗者,易致邪從燥化;氣虛溼盛者,受邪後多從溼化。
  體質因素決定疾病的傳變。患者體質不同,其病變過程也迥然有別。傳變並非一成不變,一切都因人而異。體質主要從兩個方面對疾病的傳變發生作用:其一是正氣的強弱,決定發病和影響傳變, 如體質強壯者則正能敵邪而病自愈, 而體質虛弱者易病情多變甚至發生重證或危證;其二是病邪的“從化”而影響傳變。如素體陽盛陰虛者,感邪多從陽化熱,疾病多向實熱或虛熱方面演變;素體陰盛陽虛者,則邪多從陰化寒,疾病多向實寒或虛寒方面轉化。總之,疾病傳變與否,雖與邪之盛衰、治療得當與否有關,但主要還是取決於體質因素。
  4體質與辨證
  體質是中醫辨證的基礎,體質決定臨床證候型別。所謂“異病同證”和“同病異證”,在一定程度上以體質學說為依據。同病異證是指同一致病因素或同一種疾病,由於患者體質各異,其臨床證候型別則有陰陽表裡寒熱虛實之別。如同樣感受寒邪,因病人體質的不同和所感風寒之邪的偏重,有人表現為太陽中風證,有人表現為太陽傷寒證。同病異證的決定因素,不在於病因而在於體質。又如傷寒的傳變途徑一般是由太陽而陽明而少陽,然後傳人三陰。為何有人從厥陰而熱化,有人卻從少陰而寒化。其原因就在於,從熱化者素體陰虛,從寒化者素體陽虛。異病同證亦與體質有關。
  5體質與治療
  體質是中醫治療的重要依據。在疾病的防治過程中,按體質論治既是“因人制宜”的重要內容,又是中醫治療學的特色。臨床所見同一種病,同一治法對此人有效,對他人則不但無效,反而有害,其原因就在於病同而人不同,體質不同,故療效不一。體質與治療有著密切的關係,體質決定著治療效果。由於體質受先天稟賦、年齡、性別、生活條件及情志所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故“因人制宜”其核心應是區別體質而治療,把“審機論治”、“辨證論治”、“辨病論治”有機的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考慮到“因時、因地制宜”的體質治療的基本原則,從而獲得最好的療效。
  6體質與養生
  中醫學的養生方法很多, 如順時攝養、調攝精神、起居有常、勞逸適度、飲食調養及運動鍛鍊等貫穿於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然而善養生者,無論選擇何種調攝方法,都應兼顧個體的體質特點。如在飲食調養方面,體質偏陽者,飲食宜涼而忌熱;體質偏寒者,飲食宜溫而味厚忌寒;形體肥胖者,食宜清淡而忌肥甘;陰虛火旺者,食宜甘涼滋潤而忌辛熱,陽虛之體宜多食溫補之品。在精神調攝方面,也是根據個體體質特徵,採用各種心理調節方法,如抑鬱質之人,應注意情志的調節,消除其不良情緒。在體育鍛煉方面,要因人而異,不同體質的人,應根據自身的體力和愛好,選擇適宜的鍛鍊方法和強度。在音樂娛心養性時,須因個體心理特徵的不同,而選擇適宜的樂曲。
  總之,中醫體質學作為一門應用性學科,源於臨床,最終也要服務於臨床,並從臨床實踐中獲得自身的發展。中醫體質學的貢獻,不僅在於生命科學,更在於臨床醫學,它將更全面、本質地揭示人類健康與疾病的關係,從而更有力地用以指導醫學實踐。
  參考文獻
  [1]黃帝內經素問 [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 151.
  [2]吳謙,等.醫宗金鑑[M].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 1080~1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