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床觀察
【摘要】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指發生在十二指腸球部的慢性潰瘍,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目的:觀察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發病規律及臨床治療及併發症。
【關鍵詞】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床
1資料與方法
2008~2010年26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均經Olympus GIFXQ 20纖維胃鏡確診,其中男201例,女64例,年齡12~85歲,病程5天~10年。臨床表現為季節性、節律性、飢餓性疼痛和反酸者147例(55.5%);無規律性疼痛、腹脹、噯氣者77例;有黑便者29例(10.9%),其中伴嘔血者77例;不同程度貧血者26例(9.8%);嘔吐宿食者3例(1.1%);無症狀者39例(14.7%)。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檢出情況:2008~2010年每年的總檢出數分別為64例(24.15%)、66例(24.91%)、74例(27.92%)、61例(23.02%)。
胃鏡下表現:26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灶為前壁133例(50.2%)、後壁23例(8.7%)、大彎側54例(20.4%)、小彎側43例(16.2%)、對吻潰瘍12例(4.5%)。潰瘍A1期27例(10.2%)、A2期22例(8.3%)、H1期27例(10.2%)、H2期24例(9.1%)、S1期15例(5.7%)、S2期18例(6.8%)。患者伴胃出血4例、胃黏膜蒼白12例、複合性潰瘍6例、胃瀦留伴幽門梗阻7例、胃癌3例、食管癌6例。潰瘍大小為0.3~1.5cm。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26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取胃竇組織作快速尿素酶實驗檢測,陽性者244例(佔92.19%)。
2討論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一種內科常見病、多發病。隨著對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的逐漸研究完善,制酸藥物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等內科規範化治療,其臨床表現越來越不典型,且併發症發生率和手術率顯著降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見於青壯年,男女之比3.14,本組資料與國內報道相符。男女發病率在15~35歲,差異顯著,可能與女性雌激素的分泌及其對黏膜的保護作用與男性吸菸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有關。
發病的季節性:本組資料表明該病每年檢出率在逐步提高,提示該病在逐年升高,特別是60歲以上老年人。同時顯示該病好發季節為秋冬和冬春之交,特別是激端天氣下,夏秋季節減少。
胃鏡下表現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鏡下球部活動期潰瘍佔多數,為170例(64.2%),其前壁潰瘍131例(49.4%)是其發生率最高的部位,胃鏡檢查也最易觀察,而大彎側、後壁的潰瘍特別在胃竇蠕動快時易忽略。因此,檢查時要注意此部位的觀察,防止漏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92.5%,表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併發症:常見的出血、穿孔和梗阻。本資料顯示胃黏膜蒼白在併發症中仍佔首位。由於內鏡下止血技術的開展,質子泵抑制劑和生長抑素的應用,全部病例均經內科治療後成功止血。極少的潰瘍可發生穿孔,本資料潰瘍發生穿孔的機率很少,甚至為0,本資料未見有穿孔病例。嘔吐宿食伴幽門梗阻3例,多為潰瘍充血水腫,經內科治療後全部好轉。為防止復發和併發症,應注意消除各種以潰瘍復發有關的危險因素,吸菸、胃高分泌、長期病史和既往併發症等。 本資料提示,胃鏡檢查時發現球部潰瘍後,還應仔細檢查胃、食管等部位,必要時活檢和隨訪,以防漏診。
參考文獻
[1]林庚金 實用內科學 消化性潰瘍。作者簡介楊朝敏,男***1981.12.03-***,籍貫:江西安義,2004年畢業江西醫學院,現工作單位科室:安義縣人民醫院內一科,職務/職稱:住院醫生 研究方向:消化、呼吸。
【關鍵詞】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臨床
1資料與方法
2008~2010年26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均經Olympus GIFXQ 20纖維胃鏡確診,其中男201例,女64例,年齡12~85歲,病程5天~10年。臨床表現為季節性、節律性、飢餓性疼痛和反酸者147例(55.5%);無規律性疼痛、腹脹、噯氣者77例;有黑便者29例(10.9%),其中伴嘔血者77例;不同程度貧血者26例(9.8%);嘔吐宿食者3例(1.1%);無症狀者39例(14.7%)。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檢出情況:2008~2010年每年的總檢出數分別為64例(24.15%)、66例(24.91%)、74例(27.92%)、61例(23.02%)。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265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取胃竇組織作快速尿素酶實驗檢測,陽性者244例(佔92.19%)。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是一種內科常見病、多發病。隨著對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及發病機制、病理的逐漸研究完善,制酸藥物及幽門螺桿菌根除等內科規範化治療,其臨床表現越來越不典型,且併發症發生率和手術率顯著降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多見於青壯年,男女之比3.14,本組資料與國內報道相符。男女發病率在15~35歲,差異顯著,可能與女性雌激素的分泌及其對黏膜的保護作用與男性吸菸刺激胃酸分泌增加有關。
發病的季節性:本組資料表明該病每年檢出率在逐步提高,提示該病在逐年升高,特別是60歲以上老年人。同時顯示該病好發季節為秋冬和冬春之交,特別是激端天氣下,夏秋季節減少。
胃鏡下表現和幽門螺桿菌感染;鏡下球部活動期潰瘍佔多數,為170例(64.2%),其前壁潰瘍131例(49.4%)是其發生率最高的部位,胃鏡檢查也最易觀察,而大彎側、後壁的潰瘍特別在胃竇蠕動快時易忽略。因此,檢查時要注意此部位的觀察,防止漏診。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為92.5%,表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密切相關。
併發症:常見的出血、穿孔和梗阻。本資料顯示胃黏膜蒼白在併發症中仍佔首位。由於內鏡下止血技術的開展,質子泵抑制劑和生長抑素的應用,全部病例均經內科治療後成功止血。極少的潰瘍可發生穿孔,本資料潰瘍發生穿孔的機率很少,甚至為0,本資料未見有穿孔病例。嘔吐宿食伴幽門梗阻3例,多為潰瘍充血水腫,經內科治療後全部好轉。為防止復發和併發症,應注意消除各種以潰瘍復發有關的危險因素,吸菸、胃高分泌、長期病史和既往併發症等。 本資料提示,胃鏡檢查時發現球部潰瘍後,還應仔細檢查胃、食管等部位,必要時活檢和隨訪,以防漏診。
參考文獻
[1]林庚金 實用內科學 消化性潰瘍。作者簡介楊朝敏,男***1981.12.03-***,籍貫:江西安義,2004年畢業江西醫學院,現工作單位科室:安義縣人民醫院內一科,職務/職稱:住院醫生 研究方向:消化、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