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性紫癜臨床診療

    【摘要】 過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為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產生面板、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時伴發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目的  討論。方法  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結合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並治療。結論  防治感染,驅除腸道寄生蟲,避免接觸致敏物品、藥物及食物。
        【關鍵詞】過敏性紫癜 診斷 治療
        過敏性紫癜***allergic purpura***為一種常見的血管變態反應性疾病。因機體對某些致敏物質發生變態反應,導致毛細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血液外滲,產生面板、黏膜及某些器官出血。可同時伴發血管神經性水腫、蕁麻疹等其他過敏表現。本病多見於青少年,男性發病略多於女性,春、秋季發病較多。
        【病因與發病機制】  
        過敏性紫癜的直接病因很難確定。其有關因素如下。
        1.感染  細菌感染、病毒感染和腸道寄生蟲感染。
        2.食物  魚、蝦、蟹、蛋、乳等異性蛋白食物。
        3.藥物  抗生素***青、鏈、紅、氯黴素***、磺胺類、頭孢菌素類、異煙肼、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類、保泰鬆、奎寧等***等。 
        4.其他  寒冷、花粉、蟲咬、疫苗接種等。
        上述因素引起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此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壁和腎小球基膜上,損害毛細血管和小動脈,引起毛細血管炎或壞死性小動脈炎,使管壁能透性、脆性增加而伴滲出性出血和水腫。此種炎症反應除見於面板、黏膜外,尚可累及腸道、腎及關節腔等部位小血管。
        【臨床表現】  
        多數起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首發症狀是面板紫癜。臨床表現分5型。
        1.單純型***紫癜型***  最常見。以面板反覆出現紫癜、瘀斑為主要表現。最多見於下肢,對稱分佈、分批出現,紫癜大小不等,呈紫紅色。可高出皮面,可融合成片,嚴重者可融合成大血皰,中心呈出血性壞死。
        2.腹型  主要表現為腹痛,可呈鈍痛或絞痛,伴有噁心、嘔吐、腹瀉,便血。易誤為外科急腹症。
        3.關節型  以關節腫脹、疼痛為主。多見於膝、踝等大關節。
        4.腎型  最為嚴重,發生率達12%~40%。在紫癜後1周發生。主要表現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伴有水腫。少數可發展為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徵,個別發生尿毒症。
        5.混合型和少見型別  以上型別如有2種以上同時存在則稱混合型。少數可累及中樞神經系統,呼吸系統等,出現相應系統的症狀。
        【輔助檢查】  
        1.毛細血管脆性試驗  半數以上陽性。
        2.尿常規檢查  腎型或混合型可有血尿、蛋白尿、管型尿。
        3.血小板計數、功能及凝血相關檢查  除BT可能延長外,其他均正常。
        4.腎功能  腎型及合併腎型表現的混合型,可有程度不等的腎功能受損,如血尿素氮升高、內生肌酐清除率下降等。
        【診斷與鑑別診斷】  
        1.診斷要點
        ***1***發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前驅症狀;
        ***2***典型四肢面板紫癜,可伴有關節痛、腹痛、尿常規改變等;
        ***3***血小板計數、功能及凝血相關檢查正常;
        ***4***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血管炎及紫癜。
        2.鑑別診斷  本病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鑑別。
        ***1***單純性:與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鑑別,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計數明顯減少,而過敏性紫癜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小板計數、止血功能及骨髓檢查均無特殊發現。
        ***2***關節型:關節痛是過敏性紫癜的常見症狀,因關節部位血管受累而表現為關節疼痛、壓痛及功能障礙,但關節明顯腫脹者少見,多位於膝、踝關節,主要為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內膜,啟用補體,導致中性粒細胞的遊走、趨化及一系列炎性介質的釋放。激素治療紫癜消失,關節症狀也很快消失,無關節畸形發生。
        ***3***腹型:凡以腹痛為首發症狀或腹痛數天後才出現面板紫癜者,應重視腹部和全身多器官的檢查。腹型過敏性紫癜可因腹膜或腸黏膜點狀出血導致消化道功能紊亂,文獻報道,有14%的病人消化道症狀出現在面板紫癜之前,易將腹痛、嘔吐、腹瀉、腹脹等症狀誤診為急性胃腸炎、急性闌尾炎、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等急腹症,因單純性腹痛過敏性紫癜較少,多為混合性,所以應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查體,發現面板、關節改變或尿常規檢查異常者,要考慮過敏性紫癜的可能。
        ***4***腎型:需與急性腎小球腎炎、狼瘡性腎炎等鑑別。
        【治療】  
        1.一般治療消除致病因素  防治感染,驅除腸道寄生蟲,避免接觸致敏物品、藥物及食物。 
        ***1***抗組胺類藥物:鹽酸異丙嗪、氨苯那敏、阿司咪唑、賽庚啶及靜脈注射鈣藥等。
        ***2***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維生素C、曲克蘆丁等。
        2.糖皮質激素  可抑制抗原-抗體反應、減輕炎性滲出、改善毛細血管通透性等。一般用潑尼鬆30mg/d,頓服或分次口服。重者可用氫化可的鬆100~200mg/d,或地塞米松5~10mg/d,靜脈滴注,症狀減輕後改口服。糖皮質激素療程一般不超過30d,腎型者可酌情延長。
        3.對症治療  腹痛較重者可予阿托品或654-2口服或皮下注射;關節痛可酌情用止痛藥;嘔吐嚴重者可用止吐藥;伴發嘔血、黑糞者,可用洛塞克等治療。
        4.其他  如上述治療效果不佳或近期內反覆發作者,可酌情使用以下療法。
        ***1***免疫抑制藥:如硫唑嘌呤、環孢素、環磷醯胺等;
        ***2***抗凝療法:適用於腎型病人,初以肝素或低分子肝素100~200U/***kg?d***靜脈滴注,4周後改華法林4~15mg/d,2周後改用維持量2~5mg/d,2~3個月;
        ***3***中醫中藥:以涼血、解毒、活血化瘀為主,適用於慢性反覆發作或腎型病人。
        【轉院要求】   
        1.一般確診病人,無嚴重併發症者可在門診或當地住院治療。
        2.出現嚴重併發症如腸套疊、腸梗阻,以及嚴重、持續腎損害或中樞神經系統有併發症者預後嚴重,應及時轉上級醫院進一步治療。
        【預後及病人教育】  
        本病常可自愈,但可復發,首次發作較嚴重者複發率較高。本病的病程長短與急性期的嚴重程度、重要臟器有否受累、是否反覆發作有關。病程平均為4周***1~6周***,腎型最長病程可達4~5年以上。本病的預後一般良好,病死率很低,一般低於5%。面板型、關節型預後良好,腹型者若無腸套疊、腸梗阻等併發症者預後良好。腎有病變者大多數經治療後可以恢復,少數可轉為慢性腎炎或腎病綜合徵,個別病例可轉入慢性腎衰竭。因此應預防和治療各種感染,不吃易誘發本病的食物,避免寒冷,加強鍛鍊,增強體質等。在春秋好發季節時更應注意預防病毒和細菌感染。 
參 考 文 獻
[1] 葛卓黎.過敏性紫癜287例臨床分析[J].實用兒科臨床雜誌,2004,19***3***:232-233.
[2] 許偉,盧思廣,等.靜脈滴注丙種球蛋白治療重症過敏性紫癜療效觀察[J].臨床兒科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