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貸危機金融創新論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的條件正日趨成熟,但同時金融創新也讓國人看到了它的風險。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從次貸危機審視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
內容摘要:由於金融管制的解除,沒有了國家的密切監管,資本主義的金融部門就會出現內在的不穩定。通過美國次貸危機給予我們的啟示,我們要合理利用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
關鍵詞:次貸危機;金融危機;創新;監管
中圖分類號:D912.28
文獻標識碼:A
一、審視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
從某種角度來看,此次美國次貸危機確實給世界範圍內方興未艾的金融創新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能得到某些啟示。我們要合理利用金融創新,加強金融監管。
第一,我們必須對金融創新利弊可能產生的市場影響要有足夠的思想準備。
透過此次美國次債危機發現,金融創新中類似衍生產品的創新工具確實存在著事前不為人知的巨大殺傷力。我們注意到,次級債在很大程度上的確滿足了美國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要求,尤其是有些中低收入者也希望通過房價的不斷上漲進行博利。儘管美國承受了此次次貸危機的巨大壓力,但美國也通過金融創新方式將次貸風險成功地向全球輸出。因為,美國通過金融創新將次級債的收益與風險轉嫁給全球資本市場投資者,次級債引發的投資風險自然要由全球資本市場來共同承擔。
對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行為是應當充分肯定還是予以徹底否定?或許,我們難以做簡單評判。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因為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所引起的諸多負面影響,放棄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決心或推遲我們的金融創新腳步。
第二,我國金融機構進行金融創新不能脫離中國國情。
事實上,金融創新永遠也離不開一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如美國次級債就產生於“9・1l”事件之後的那個特殊年代。因此,在金融創新過程中,我們必須重視今後一定時期內我國國情變化的幾個基本特點:一是我國的資本市場已形成氣候並逐步走向成熟。隨著我國股票和基金市場的不斷擴大和規範,以及普通老百姓對這個新興市場認知的不斷加深,傳統的銀行業務必將面臨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今後一段時間內,即便資本市場發展還很難從根本上顛覆傳統存貸款業務的壟斷地位,但將會動搖銀行主要依靠存貸款利差過日子的基礎。二是城鎮居民的收入分配和財富結構已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二十多年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我國城鎮居民長期以來的金字塔型收入結構,正在被“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結構取而代之。從國際經驗來看,伴隨著這種橄欖型分配結構的形成,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隊伍也將逐步壯大起來,此時不斷滿足投資者各不相同的投資風險偏好要求,既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十分艱鉅的任務,同時也是實現其業務轉型、全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的必然選擇。三是社會主流消費群體以及消費觀念也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受第三次“嬰兒潮”的影響,與前代人相比,無論是價值取向、生活方式還是消費觀念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金融產品的創新過程中,如何適應這樣的一種新變化,同樣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一個既緊迫又十分艱鉅的任務。
第三,儘管借鑑或引進是金融創新的有效途徑,但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的金融創新工具。
從此次美國次貸危機中,我們也應該清醒地看到,不能迷信,更不可盲從所借鑑或引進的國際金融創新工具。通過房屋抵押貸款證券化的方式,的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解決銀行的信貸違約及房貸的非流動性風險問題。但證券化不等於沒有風險,將風險從銀行內部轉移到社會並不等於風險並不存在。此外,本次美國次債危機的爆發,對於當前我國到***投資於金融創新工具也有積極意義。
第四,金融創新一定要有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
由美國次貸危機顯示,金融創新工具能把本該屬於本國的經營或投資風險,通過風險輸出影響全球資本市場。因此,在經濟、金融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們進行金融創新,一定要堅持視野開闊和高瞻的戰略眼光。鑑於此,我們要特別突出地解決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投向國際資本市場,精心設計一套體系完整、應有盡有的創新操作工具,將遊資裹進風險投資之中;二是必須突破傳統狹隘經營理念的束縛。可以把除房屋抵押貸款之外的其他金融理財產品延伸進中高階客戶群體中。三是要把金融創新的目光指向混業經營。從國際經驗及長遠來看,混業經營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而且也為金融創新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關於完善中國金融監管體系的重要啟示
金融創新的本來目的是為了提高金融運營的效率,而金融運營效率的提高藉助於金融深化來實現。金融深化的實質就是利用金融創新來增強金融體系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效率。即通過利用銀行體系適度的貨幣乘數效應和金融市場槓桿效應,達到推動實體經濟有效增長、加快社會財富積累的動態過程。這個過程中除去金融制度和組織創新以外,微觀層面的金融工具創新其實是通過節約資本的使用以賺取更多的利潤,並實現風險的對衝、管理、緩釋和轉移,這個過程必然涉及金融槓桿的使用、涉及結構產品的使用,涉及不同金融市場之間的聯絡和風險的相互轉移。但是當其中的槓桿率被隨意地、過快地放大,風險在不同市場之間的轉移得不到有效管理和監管的時候,就有可能導致金融氾濫。
關於我國的金融監管,我們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金融監管應該處理好安全和效率的辯證關係。在金融體系中,金融安全的重要性永遠不能夠被忽視,金融市場本質上是對風險進行管理和定價的市場。新金融產品的出現可以提高金融市場的執行效率,但金融創新也是一把“雙刃劍”,在創新的過程中不能忽視金融安全,要把握好安全與效率的平衡。若處理不當,用於防範金融風險的金融工具也有可能帶來新的金融風險。
同時,金融市場的發展目標歸根到底要服務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產品本身和對於金融體系的風險,還要考慮到它對於實體經濟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如果片面追求創新效率而忽視了安全,一旦發生危機,不僅會欲速不達,降低金融創新的效率,還有可能對實體經濟產生傷害,影響經濟執行效率。
其次,金融監管應當隨著市場的發展而不斷調整和優化。現代金融體系的監管應該更多地強化功能監管和事前監管。次貸危機證明,面對日益繁複的、頻繁的市場創新和日益複雜的創新產品,單純依賴資訊披露來保護投資者利益,已經不夠充分。隨著現代金融產品的複雜性加大,投資者越來越難以對其潛在的風險進行識別。因此,監管者僅僅做到確保資訊的真實披露,或完全依靠對透明度的監管,已經不夠。同時,由於金融體系中相互傳導的原因,監管者如果只關注一個產品表面上的風險,也是遠遠不夠的,要求能夠審慎地評估金融產品,洞悉其對整個金融體系的風險,做到見微知著。
對此,監管體系有必要從過去強調針對機構進行監管的模式向功能監管模式過渡,即對各類金融機構的同類型的業務進行統一監管和統一標準的監管,以減少監管的盲區,提高監管的效率。同時,監管者在事前的監管中,應當對創新產品有更深入的
研究,並在此基礎上形成有效的產品風險評估,尤其是對可能引起系統風險性的產品,應當將其相應的監管環節前移,深入分析和評估金融產品可能給監管體系帶來的隱患。
第三,要進一步加強監管的協調。次貸危機充分表明,在金融市場日益全球化、金融創新日益活躍、金融產品日益複雜的今天,傳統金融子市場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跨市場金融產品日益普遍,跨部門的監管協調和監管合作顯得日趨重要。
第四,隨著市場發展變化,金融監管的不斷調整和市場規則的不斷完善將成為一種常態。在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環境中,市場參與者為了提升盈利的能力,在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推動產生創新的同時,必然會不斷挖掘現有市場規則和監管體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陷,而這些行為的存在也促使監管者不斷地對規則進行修改和補充,客觀上推動了金融市場制度和金融監管體系的不斷優化。
三、結語:
尚福林說,一些發達國家金融市場發展的歷程正是一個規則被不斷突破甚至破壞,又不斷得到修補和完善的過程。此次信貸危機引發了全球金融市場劇烈的動盪,但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全球金融監管機構開始重新思考和審視資產證券化產品、衍生品市場監管和協同監管等一系列問題。
在總結我國二十多年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的關係,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是相輔相成的,有效的金融監管能使金融創新減少風險,而且能提升到比較高的層次。如果像美國那樣失去金融監管,那麼金融創新就會過度,就會引發金融風險,就會危及整個金融業和社會的穩定。所以,今天的題目有意義就在於金融創新、開放和監管是一對矛盾,也是一種平衡。我認為,在中國,之所以銀行業沒有受到這次金融危機的直接影響,和長期把握這個平衡是有這個關係的。
參考文獻:
[1]經濟學動態
[2]辛喬利.次貸危機[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 008
[3]馮博.金融衍生工具市場發展存在的問題及法律監管[J].商業時代,2008,29
[4]孫倩.從美國次貸危機看信用衍生產品的風險控制[J].商業時代,2008,7
[5]譚根林.次貸危機的原因、發展及其結果[DB/OL]
[6]《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Gramra-Leach-Bliley Act of 1999
範文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啟示
摘要:文章在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背景下,分析中國金融創新的成果和現狀,並吸取美國金融創新出現問題導致危機的前車之鑑,就中國金融創新在房地產市場的作用提出一些啟示性建議。
關鍵詞:次貸危機;房地產市場;金融創新;證券化;金融風險
一、美國次貸危機的引發原因及房地產市場對危機的表現
金融危機,比較權威的定義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給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短期利率、資產***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其特徵是基於預期資產價格下降而大量丟擲不動產或長期金融資產,換成貨幣。
2001年科技網路股泡沫和“9・11”事件爆發後,美聯儲為了拯救金融系統,提高市場疲弱的信心,連續13次降息,從6%一口氣降低到1%的歷史低點,客觀上造成了嚴重的流動性氾濫。這些滾燙的鉅額流動性逼得資金上竄下跳,去追逐高風險下的回報,在各種新奇的貸款產品和資訊科技的高效運作下,原本良性的資產證券化和結構性融資等金融創新被惡性的流動性氾濫所挾持,對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價格膨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從而營造了次級債問題爆發的溫床。
第一,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問題的根源資產證券化給住房購買者提供過度便利金融槓桿及過度的流動性金融創新的過度發展。這些證券產品以多種衍生工具的方式在金融市場上大規模地進行交易。由於這些衍生品與房地產的價格相互作用,房價越是推高,衍生品交易量就無限放大,風險也最終聚積到毀滅整個市場的量級。但是當房價下跌,房貸成為負資產時,與之相關的證券化產品迅速被市場拋棄,整個證券化產品鏈條斷裂,從而引起市場恐慌性拋售,次貸等產品流動性急劇枯竭且價格急速下跌。
第二,人們為追求最大利益,推出了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從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忽視了衍生品的根本出發點是為了規避風險和套期保值,相反是一味根據風險與收益成正比的原則濫用這一工具,使得衍生品成為他們追逐利潤最大化的投機工具。同時,結構產品在金融動盪階段所導致的實際損失遠超投資者的預期。而且公司內控機制不完善,傳統的風險管理機制相對於高風險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顯落後,無法起到有效的監控、制約和預警作用。從這個角度來看,次貸危機凸現了風險管理手段同步創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三,監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監管部門的失責。金融衍生品市場在美國既不屬於美國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監管,亦不在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監管範圍之內,並且1974年美國的商品交易法***CEA***正式免除了CFTC對金融衍生品市場的監管責任。美國的商品交易法***CEA***將按揭工具、遠期、回購選擇權等OTC金融衍生品定義為非商品,因此免除了CFTC的監管責任。如高風險抵押擔保債券***CMO***、信貸資產的證券化***CLO***、市場流通債券的再證券化***CBO***、信用違約互換***CDS***等市場完全不受監管,也沒有公開的記錄顯示債券違約賣方是否擁有資產進行支付。由於這種OTC交易市場中交易商相互之間持有大量頭寸,從而在該市場上蘊含著極大的交易對手違約風險。
二、中國金融創新的現狀
中國自1978年以來的金融改革,是一項全新的工作。創新金融組織架構,創新金融工具產品,到創新金融巨集觀調控制度,在“摸著石子過河”的思路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的探索,不斷推進金融市場制度建設。可以說,中國近25年的金融改革史本身就是一部金融制度創新史。
中國金融創新主要是政府主導型的金融創新;金融創新的範圍廣但獨創少,並且技術含量低;衍生工具的創新大多歸於失敗。主要是受一些條件的限制:市場外部條件的限制;金融機構內部條件的限制;技術條件的軟環境限制;信用基礎薄弱;風險意識薄弱;金融市場立法不完善,立法缺乏前瞻性;技術水平落後。但中國也擁有一定的優勢。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由集中管制的計劃金融運作向有管制下的相對自由的市場金融運作發展,這樣的金融環境是創新的展開最有利的時機;多元金融機構並存,行業競爭加劇,金融創新的內因增強;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批金融人才,從業人員素質提高;金融業的對外開放和全球化程序加快。
三、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金融創新的思考及一些對中國金融創新的建議
第一,堅持原創性與實體經濟相結合,以滿足需求、優化配置的技術主導型金融工具的創新為突破口。CD***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的基本特性是大額***如美國規定為10萬美元***和流動性強,故能成為銀行大宗定期負債來源和企業各類短期流動資金停靠站而破受歡迎,認為中國在吸納時改變了二個基本特性,面額小和轉讓難,使之成為銀行一種高成本吸收居民儲蓄的工具。
第二,在創新中多多學習成熟市場的經驗,推出標準化產品,也是降低風險的捷徑。只有從簡單、便於套利的標準化產品入手,打好基礎,才能逐漸引入比較複雜的金融衍生品。而現階段,中國還不具備推出自主研發的衍生品的條件。而且“供需平衡”也要建立在真正市場化的基礎上。當一個備兌權證街貨***投資者而非發行商持有的權證***比例過大,引伸波幅難以維持時,發行商便可以申請再發行相同條款的權證,短暫的投機衝擊很容易被平抑。
第三,加速金融創新的另一個前提是優化監管者的職能。多頭監管導致監管效率低下、反應遲緩,甚至出現了監管措施上的真空,這些都促使了風險的升級。完善金融法規的建設,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加強法規和制度建設。中國應改善金融監管的方式和金融監管的重點,把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放在重要位置,形成中央銀行巨集觀監管、行業自律、金融機構自我約束相結合的監管體系,按照國際慣例,從市場準入、市場運營、市場退出各個環節進行有效監管,以降低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種種風險,防止金融危機的發生。
第四,培育競爭性的市場,啟用金融創新的外部環境。要降低金融業的市場準入門檻,使國內金融機構的多元化,鼓勵民間資本和外資進入金融行業,通過設立更多的股份制或其他形式的非國有商業銀行,逐步改變國有銀行的壟斷狀況,形成多種類、多成分金融機構並存的組織結構。
第五,改革金融巨集觀調控體制。金融創新需要有一個寬鬆的政策環境,有較大的自由度,所以,巨集觀上應實行以間接方式為主的調控機制。具體而言,一是調控機制市場化,通過再貼現率、存款準備金比率、公開市場業務等基本工具調控貨幣供給量,間接調控巨集觀總量平衡與結構優化;二是金融資產價格的形成機制市場化,由市場定價,管理當局實行間接調控,不直接干預經濟活動。
第六,大力發展金融技術創新。技術性金融創新代表著當前國際金融創新的主流和方向,現代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金融技術創新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國在技術的應用方面尚有巨大潛力,我們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術創新的科技含量,充分發揮創新產品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邵宇.金融創新――證券設計和體系進化[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5.
2、***美***斯科特・梅森,羅伯特・默頓,安德魯・佩羅德,彼得・圖法諾著;胡維熊譯.金融工程學案例――金融創新的應用研究[M].東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3、***美***Philip Molyneux,Nidal Shamroukh著;馮建,楊娟,張玉仁譯.FINANCIALINNOVATION[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4、華生.中國是金融創新不足而非過度[N].中國證券報,2008-09-26.
5、曹紅輝,劉華釗.美國次級房屋貸款危機分析[J].財貿經濟,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