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怎麼形成的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那麼你對太陽系的形成了解多少呢?下面就讓小編來告訴你吧。

  太陽系的形成

  星雲假說

  太陽系七大奇觀

  太陽系的形成據信應該是依據星雲假說,最早是在1755年由康德和1796年由拉普拉斯各自獨立提出的。這個理論認為太陽系是在46億年前在一個巨大的分子云的塌縮中形成的。這個星雲原本有數光年的大小,並且同時誕生了數顆恆星。研究古老的隕石追溯到的元素顯示,只有超新星爆炸後的心臟部分才能產生這些元素,所以包含太陽的星團必然在超新星殘骸的附近。可能是來自超新星爆炸的震波使鄰近太陽附近的星雲密度增高,使得重力得以克服內部氣體的膨脹壓力造成塌縮,因而觸發了太陽的誕生。

  相信經由吸積的作用,各種各樣的行星將從雲氣***太陽星雲***中剩餘的氣體和塵埃中誕生:

  一旦年輕的太陽開始產生能量,太陽風會將原行星盤中的物質吹入行星際空間,從而結束行星的成長。年輕的金牛座T星的恆星風就比處於穩定階段的較老的恆星強得多。

  根據天文學家的推測,太陽系會維持直到太陽離開主序。由於太陽是利用其內部的氫作為燃料,為了能夠利用剩餘的燃料,太陽會變得越來越熱,於是燃燒的速度也越來越快。這就導致太陽不斷變亮,變亮速度大約為每11億年增亮10%。

  再過大約76億年,太陽的核心將會熱得足以使外層氫發生融合,這會導致太陽膨脹到半徑的260倍,變為一個紅巨星。此時,由於體積與表面積的擴大,太陽的總光度增加,但表面溫度下降,單位面積的光度變暗。

  隨後,太陽的外層被逐漸拋離,最後裸露出核心成為一顆白矮星,一個極為緻密的天體,只有地球的大小卻有著原來太陽一半的質量。最後形成暗矮星。

  大爆炸形成假說

  在大爆炸時期,黑洞的爆炸使其核心及外殼物質在強烈的爆炸中,產生裂變反應,在爆炸中形成的碎片迅速膨脹,其體積由幾倍到幾十倍,由幾十倍到幾百倍,由幾百倍到幾千倍,由幾千倍到幾萬倍,由幾萬倍到幾億倍……在裂變過程中,產生了含有大量氕及其它能產生聚變物質的氣團,這些氣團中的可致聚變的物質達到一定量,氣團的體積和內部壓力達到一定程度,該氣團的核聚變產生了。這樣就形成恆星的幼體。幼體在漫長的歲月中,或同其它恆星合併,或吞噬漫長的旅途中所遇到的殘體,不斷髮展壯大自身,逐淅成為今天的太陽。這些碎片的迅速澎漲,其實是一個裂變的過程,在裂變過程中,有的以固態的形式保持下來,這些物質和其它的固態物質隨時相遇,通過相互吸引,發生物理變化或化學變化,合併在一起;不斷的吞噬所遇到的體積小的固態或液態物質,使其體積不斷增加,質量不斷增大,捕捉和吸引其它物質的能力逐漸增強,終於,吸引住了一個體積較大的固態物質,該物質又有一定的反引力的效應,這樣就成了行星和衛星的系統。我們所生存的地球有可能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形成的。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望遠鏡觀測太陽系

  太陽系的第一次探測是由望遠鏡開啟的,始於天文學家首度開始繪製這些因光度暗淡而肉眼看不見的天體之際。

  伽利略是第一位發現太陽系天體細節的天文學家。他發現月球的火山口,太陽的表面有黑子,木星有4顆衛星環繞著。惠更斯追隨著伽利略的發現,發現土星的衛星泰坦和土星環的形狀。後繼的卡西尼發現了4顆土星的衛星,還有土星環的卡西尼縫、木星的大紅斑。

  1705年,愛德蒙·哈雷認識到在1682年出現的彗星,實際上是每隔75-76年就會重複出現的一顆彗星,稱為哈雷彗星。這是除了行星之外的天體會圍繞太陽公轉的第一個證據。

  1781年,威廉·赫歇爾在觀察一顆它認為的新彗星時,在金牛座發現了聯星。事實上,它的軌道顯示是一顆行星,天王星,這是第一顆被發現的行星。

  1801年,朱塞普·皮亞齊發現穀神星,這是位於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一個小世界,而一開始他被當成一顆行星。然而,接踵而來的發現使在這個區域內的小天體多達數以萬計,導致他們被重新歸類為小行星。

  到了1846年,天王星軌道的誤差導致許多人懷疑是不是有另一顆大行星在遠處對他施力。埃班·勒維耶的計算最終導致了海王星的發現。在1859年,因為水星軌道近日點有一些牛頓力學無法解釋的微小運動***“水星近日點進動”***,因而有人假設有一顆水內行星祝融星***中文常譯為“火神星”***存在;但這一運動最終被證明可以用廣義相對論來解釋,但某些天文學家仍未放棄對“水內行星”的探尋。

  為解釋外行星軌道明顯的偏差,帕西瓦爾·羅威爾認為在其外必然還有一顆行星存在,並稱之為X行星。在他過世後,它的羅威爾天文臺繼續搜尋的工作,終於在1930年由湯博發現了冥王星。但是,冥王星是如此的小,實在不足以影響行星的軌道,因此它的發現純屬巧合。就像穀神星,他最初也被當作行星,但是在鄰近的區域內發現了許多大小相近的天體,因此在2006年冥王星被國際天文學聯會重新分類為矮行星。

  在1992年,夏威夷大學的天文學家大衛·朱維特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珍妮·盧發現1992 QB1,被證明是一個冰冷的、類似小行星帶的新族群,也就是現在所知的柯伊伯帶,冥王星和卡戎都被是其中的成員。

  米高·布朗、乍德·特魯希略和大衛·拉比諾維茨在2005年宣佈發現的鬩神星是比冥王星大的離散盤上天體,是在海王星之後繞行太陽的最大天體。

  太空船觀測太陽系

  自從進入太空時代,許多的探測都是各國的太空機構所組織和執行的無人太空船探測任務。

  太陽系內所有的行星都已經被由地球發射的太空船探訪,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各種研究。雖然都是無人的任務,人類還是能觀看到所有行星表面近距離的照片,在有登陸艇的情況下,還進行了對土壤和大氣的一些實驗。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造天體是前蘇聯在1957年發射的史潑尼克一號,成功的環繞地球一年之久。美國在1959年發射的先驅者6號,是第一個從太空中送回影像的人造衛星。

  第一個成功的飛越過太陽系內其他天體的是月球1號,在1959年飛越了月球。最初是打算撞擊月球的,但卻錯過了目標成為第一個環繞太陽的人造物體。水手2號是第一個環繞其他行星的人造物體,在1962年繞行金星。第一顆成功環繞火星的是1964年的水手4號。直到1974年才有水手10號前往水星。

  探測外行星的第一艘太空船是先驅者10號,在1973年飛越木星。在1979年,先驅者11號成為第一艘拜訪土星的太空船。旅行者計劃在1977年先後發射了兩艘太空船進行外行星的大巡航,在1979年探訪了木星,1980和1981年先後訪視了土星。旅行者2號繼續在1986年接近天王星和在***接近海王星。 旅行者太空船已經遠離海王星軌道外,在發現和研究終端震波、日鞘和日球層頂的路徑上繼續前進。依據NASA的資料,兩艘旅行者太空船已經在距離太陽大約93天文單位處接觸到終端震波。

  還沒有太空船曾經造訪過柯伊伯帶天體。而在2006年1月19日發射的新視野號將成為第一艘探測這個區域的人造太空船。這艘無人太空船預計在2015年飛越冥王星。如果這被證明是可行的,任務將會擴大以繼續觀察一些柯伊伯帶的其他天體。

  在1966年,月球成為除了地球之外第一個有人造衛星繞行的太陽系天體***月球10號***,然後是火星在1971年***水手9號***,金星在1975年***金星9號***,木星在1995年***伽利略號,也在1991年首先飛掠過小Gaspra***,愛神星在2000年***會合-舒梅克號***,和土星在2004年***卡西尼號-惠更斯號***。信使號太空船正在前往水星的途中,預計在2011年開始第一次繞行水星的軌道;同一時間,黎明號太空船將設定軌道在2011年環繞灶神星,並在2015年探索穀神星。

  第一個在太陽系其它天體登陸的計劃是前蘇聯在1959年都登陸月球的月球2號。從此以後,抵達越來越遙遠的行星,在1966年計劃登陸或撞擊金星***金星3號***,1971年到火星***火星3號***,但直到1976年才有維京1號成功登陸火星,2001年登陸愛神星***會合-舒梅克號***,和2005年登陸土星的衛星泰坦***惠更斯號***。伽利略太空船也在1995年拋下一個探測器進入木星的大氣層;由於木星沒有固體的表面,這個探測器在下降的過程中被逐漸增高的溫度和壓力摧毀掉。

太陽系的成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