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學習方法的運用
好的學習方法應用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相信對你會有幫助的。
:教師要樹立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觀念
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實現教育觀念轉變的具體體現。因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過程,就是一個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並以學生自己發展為目標的學習過程。只有培養出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記得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曾作過一個比喻,他把課堂教學比作哄小孩子吃飯,任憑你父母把飯食誇耀得多麼香、多麼甜、多麼有營養,如果孩子不把飯食吃下去,這孩子還是胖不起來的。這個比喻既形象生動,又通俗易懂地告訴我們,課堂教學說到底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活動,課堂教學要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否則,不管你老師把知識講解得如何系統,如何詳細,且再三強調知識是如何的重要,如果不讓學生自己去閱讀、感悟文字,並進行思考、討論、交流和訓練,那麼其結果只能是“少、慢、差、費”。因此教學中必須做到:
1、培養預習習慣,不上無預習之課
每課未上之前,都要指導學生如何預習,並佈置具體的預習習題,以備上課時檢查。這樣既解放了學生,也解放了老師。學生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機會,許多問題學生自己已解決了,老師也避免作一些分析介紹,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課堂上師生的位置也發生變化,學生成了學生的主體。學生會把預習成果拿來交流,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時也會把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拿來討論。在預習中,對同一問題的看法經常發生分歧,經常展開辯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能力和興趣都得到提高。這裡,教師要特別注意設計好預習的題目,它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的效率,這就看教師鑽研教材的功夫了。學生一旦養成預習的習慣,自學的能力也會有相應的提高,他們會懂得不同型別的課文應如何預習。 -
2、讓學生走在教學的前面。
在教學中,老師走在前面,還是學生走在前在 ,兩者有著質的區別。如,一篇文章的教學,老師查字典、找資料,與學生查字典,找資料,大有區別。有的同學經常問老師某字的讀音,他們等待老師的告訴,而我常不告訴。因為告訴他至少會養成他們不查字典的習慣,甚至養成等待告訴的習慣。因此,課堂上,作家背景,可讓學生先介紹,老師只作強調和補充;課文讓學生先讀,老師帶領同學糾錯,然後再作範讀;文言文譯成現代文,可讓學生先口頭翻譯,然後糾錯,如此反覆多次,直到同學們都認為滿意為止,一堂課上完,可試著讓學生來總結,老師在一旁聽,注意學生是否掌握了要點,然後老師再作補充糾正。讓學生走在教學實踐的前面,不僅使同學們獲得了多方面多層次的鍛鍊機會,而且使教學活動變得豐富多彩、生動有趣。尤其重要的是學生學習的情況高頻率地反饋給老師,老師獲得了豐富的資訊,隨時調整組織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使教學活動變成真正意義上的師生的“互動”。
3、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
讓教與學融合到一起,就是讓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參與老師的教學。讓老師參與學生的學習,不僅是老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學問,而且使老師站在學生的位置,站在未知者和求知者的位置去思考教學、設計教學。這樣老師才能選擇準角度,把握住難易,掌握好分寸。讓學生參與老師的教學,內容是很豐富的,方法是多樣的。如讓學生幫助老師作教學前的準備,查資料、製作教具等。教學前或教學後,可經常圍繞“假如是我,我會怎麼教”的話題作交流討論,讓學生隨時寫“給老師的教學建議”。這些交流、討論和建議是來自實踐的活生生的教學法,甚至是書上未曾寫進去的。“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適當的時候,安排學生上走上講臺,老師坐在學生座位上,進行教學,打破老師總是在講臺上講,學生總是在臺下聽的陳規。當然老師的聽又不同於學生的聽,只是換了一個視角,去觀察、體驗、探索指導教學。在這個過程中,老師不僅是一個博學者,而且是一個垂範者、履踐者、學習者。葉聖陶曾說過,教材只是例子。我套用這句話說,老師也應是例子——是學生做學問和做人的例子。
:課堂上教師要把語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
新課程標準要求改變傳統教育中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教師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動者,教師當好課本與學生的中介,引導好學生去學習,去獲取知識。語文課堂教學尤其應該注意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在具體的教學中,我們必須做到:
第一、課堂上多一點時間,讓學生思考。
如何學好語文課?新課標認為學生主動學習是關鍵。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要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一定的時間獨立思考,使學生敢想、敢說,不受約束地去探索、思考,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去“標新立異”、去“異想天開”。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爭論中思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給課堂教學注入生機。例如《凡卡》一課,在教學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補充課文結尾,這就需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從不同的側面去思考,拓展思維空間。
第二、課堂上多一些問題,讓學生解決。
正如歌德所說:“要想得到聰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聰明的問題。”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要深深地體會到:課堂提問是喚起學生求知慾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問題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有效的提問能很好地引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閱讀水平的提高和閱讀技巧的發展。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抓住每一節課的重點,提出有啟發性的、有思維價值和思維容量的問題。如抓住重點詞設問,啟發學生去分析、思考,定能收到“牽一髮而動全身”之效。又如抓重點句設問,讓學生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得深入鑽研課文,理解文字的內涵,故而起到引導性教學的作用。另外可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不同型別的問題。抓住關鍵,設計富有想象力的問題。如《小抄寫員》一課,讓學生想象父親發現敘利奧幫他工作後的情景,這樣既可以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的體會,又可以使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鍛鍊。總之,巧設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有效地實現教學目的。
第三、課堂上多一些機會,讓學生體驗。
新課程強調學生體驗性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去想,而且還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這不僅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的活力,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多創造機會,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去感受,去理解。在教學《“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找出描寫有關人物片段進行精讀,理解人物的語言和行動,讓學生來表演, 既能過足了演戲的癮,也學到了知識。
第四、課堂上多一些空間,讓學生髮展。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課程提倡的學習方式。課堂是師生互動、心靈對話的舞臺,是師生共創奇蹟的空間。課堂上留有一定的空間讓學生髮展,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合作學習,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意見,不僅使課堂上的學習氣氛輕鬆愉快,也使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揮。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知識技能的互補,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啟用語文課堂可以使學生思想暢通,課堂參與積極性高漲,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我們應大膽探索,不斷創新,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精心設計主體活動,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說:“課上得有趣學生就可以帶著一種高漲的波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呢?
就拿閱讀教學來說,在傳統的閱讀教學中,許多教師僅僅把教育文字作為傳授知識的載體,而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而新課程標準更重視了學生獨立的閱讀文字的能力。如何讓學生在閱讀文字中獲得自己的體驗,獲得認識的再創造,從而在閱讀中真正實現學生的主體性作用。這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問題。本人從這些年自身的教學實踐中作了如下嘗試:
1.鼓勵學生張揚個性,尊重學生的創見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有寬容的心態,對文字要有自己的深入理解,並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注意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思維角度。學生的閱讀既是一種以自己的個性去詮釋作品的過程,又是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培養和發展個性的過程。如在《陳情表》教學中,在講到李密為奉養祖母辭官不做,肯定“孝”的同時,一位同學發表了自己的意見,認為李密應棄小家,顧大家,為國效力,做出一番為國為民的大成就。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即便有學生起來提出不同意見,從人情的角度肯定其孝。針對這一新情況,我並沒有武斷地丟擲原有的結論,而是因勢利導讓觀點對立的人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圍繞著中華傳統美德“忠”、“孝”,學生們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賽。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還多次引導學生進行了類似的辯論、討論、研討課,如臧克家詩歌《老馬》中的“老馬”到底是什麼形象,韓東《山民》的寓意到底是什麼;《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被遣與殉情的真正原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作者的“人生如夢”包含了什麼感慨;《祝福》中的祥林嫂究竟是誰害死的等。讓學生的個性在與文字的碰撞中產生火花,點燃學生的閱讀激情。
2.與學生對話,提高理解能力
儘管文藝鑑賞有句名言“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畢竟學生的認知能力有限,有時不免對文字產生一些誤解或曲解。而教師參與的與學生、教材的對話回在相互交流的平臺上對教材進行深入的理解、反思。如在教《信陵君竊符救趙》一文時,一位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侯贏為什麼自殺。我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大家各抒己見:恐魏王怨恨而自殺;信陵君九死一生,侯先死以從,以死謝罪,以償晉鄙。但這些觀點有在同學們的討論之中有理有據的被各個擊破,難以成立。隨後我把李贄的看法——“田光以死激荊軻而匕首發,侯生以死激朱亥而晉鄙椎”介紹給學生,學生經過思考後也予以反駁:朱亥此行任務只有一個“椎殺晉鄙”他心裡是很明白的,若事不成,後果朱亥也很清楚。朱亥與晉鄙也沒什麼交情,所以他既不會喪失警惕也不會不忍下手。況且侯贏要自刎的一番話是對公子說的,朱亥知不知情還在兩說。我靈機一動說,把這句話改為“侯生以死激信陵痛下決心”怎麼樣呢?學生這才點頭稱是。我又拿《赤壁之戰》中孫權抗曹之議已決後,周瑜又見孫權分析操之兵力再堅定孫權抗曹之心為佐證來說明侯贏的良苦用心,同學們對這一問題在交流之中有了共識,加深了對教材的理解,提高了理解能力。
3.積累語言,讀練結合
在學生認真讀書、積極思考的同時,我注意引導學生及時寫下自己在讀書時的感悟、心得,做好讀書筆記在讀練的過程中發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其思想,完善其人格。在詩歌教學中,經常讓學生對一些詩歌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形諸於文,寫詩歌鑑賞。如在講《我願意是一條急流》時,我把裴多斐的《自由與愛情》介紹給他們,讓他們結合詩歌來談裴多斐的愛情觀,學生寫出了裴多斐對愛情的忠貞,他崇高的奉獻精神與為自由獻身革命的精神,在思想上給學生以正確的人生觀教育,陶冶了他們的思想情操。在小說教學中,欣賞小說精彩的人物對話,巧妙的篇章結構的同時讓學生聯絡實際做一些改寫、續寫、評論,訓練其想象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如對《陳奐生上城》的續寫,學生根據對當代農民的瞭解,寫出了陳奐生轉變為新一代農民的歷程,塑造了新的形象。對古典小說中大家所熟知的人物的評論也能各抒己見,自備一說,象《林黛玉進賈府》中對寶玉痴狂的理解,《失街亭》中對諸葛亮用人的見解,都聯絡現實寫出了質量很高的雜文。另外我還多次組織了詩歌朗誦會,又把一些對話體的文言文如《寡人之於國也》、《齊桓晉文之事》、《孟子見樑襄王》等和一些劇本象《雷雨》、《茶館》、《三塊錢國幣》讓學生分角色飾演,培養了學生聽、說、讀、誦記各方面的能力。學生的辛勤勞動也釀出了豐碩成果,至今已有二十四篇文章見於各地市的報刊、作文雜誌上。在閱讀教學中,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注重課內外的結合,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著創造的快樂,並不斷的完善自我,今後將在讓學生自主閱讀發展個性、積極創造的路上繼續探索,讓學生在閱讀中汲取更多的養分。
總之,通過靈活多變的課前安排,採取恰當的手段,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狀態,激發起學習語文的興趣.師生愉快合作,較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重建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學習是從小培養學生合作意識的有效途徑。所謂“合作”,這裡指在學習活動中,逐步建立起新型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生生、學生與家長的合作互助的人際關係。使學生在此氛圍中,不斷培養合作意識、合作態度、合作情感,不斷推動學生合作行為,逐步使學生具有合作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我們要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在語文方面奠定基礎,肖伯納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每個學生都有一些超越時空的思維空間,從中隱藏著許多新異的思維,常會迸發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學習可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讓他們互助互學,集思廣益,讓需要解決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再到學生中去,這不僅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而且在參與互動的過程中增進交流,使其智力品質與非智力品質同步開發,有助於學生從更廣闊的角度去吸取知識、認識世界。小組合作學習正是在這種精神指導下應運而生的一種學習方式。它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青睞,並被廣泛運用。然而,在廣泛運用的同時,又不免會出現“一窩蜂”和“優等生處處佔先,後進生時時靠邊站”的不良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