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大學生創業的故事

  因為舉步維艱,因為四處碰壁,因為創業本身就是從苦澀中創造生活的經歷。看看那些大學生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信念。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一些關於,希望能夠引起您的共鳴。

  一

  90後大學生賣手抓餅 堅持手工製作 年收入250萬

  7月24日,禹化普製作的金黃的臺灣手抓餅。

  大學生禹化普大三時就當上手抓餅小老闆,2年來連鎖加盟店已開遍大學城

  你曾經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吃過臺灣手抓餅嗎?這家不到10平米的小店老闆竟是一位剛剛畢業的90後大學生。禹化普大三時就當上手抓餅小老闆,在兩年時間裡發展了4家直營店、1個加工廠和8家加盟店,年收入達250萬元。

  每天下午4點,在北城天街小吃街店門口,已經有五六個白領在排隊。放麵糰、煎雞蛋、配作料……三分鐘後,兩個手抓餅新鮮出爐遞給了前面的顧客。和傳統烙餅不太一樣,這個餅千層百疊,面絲千連,外層是淡淡的金黃色,內層柔軟白嫩。

  每天能賣400個餅

  這麼多人包圍著店,為什麼還有顧客加入呢?“這五六個客人是活招牌。顧客也許不知道我們,但看著這人氣,就會吸引他們來嚐鮮。”禹化普說,小吃店的祕籍就是要保持人氣旺,排隊人越多生意越好。

  “以前我們追求速度,人多了就一次出6個餅。”禹化普說,在2011年做第一家店時這個快捷的方式並沒有贏來顧客青睞。他特意跑到成都小吃街去考察,發現類似的小吃店老闆總是保持慢工出細活的狀態。即便店外已經排起長龍,也不慌。而前來的顧客絡繹不絕,等待著他們的美食。

  禹化普回到重慶,開始要求師傅一次只做2個餅,甚至有時候做一個餅。這個營銷方式反響很好,餅保持最好的口感,排隊的客人反而更多了,每天平均能賣400個餅。

  加盟店4個月盈利

  禹化普的北城店是兩個月前開的,雖然租金掏了1.3萬元,但是卻成了店裡的活招牌。北城店現在每月能賣1.5萬個餅,憑藉這樣的人氣,禹老闆在月初迎來了三位新的加盟商。

  禹化普說,從去年的5個加盟商情況來看,基本4個月就能盈利。加盟費收1萬元,門店3-10平方米即可,租金價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扣掉原料、房租、水電煤及人工費用,按每家店最差賣300個餅算,一個月的純利潤平均為8000元。

  一開始,禹化普想做連鎖直營模式,但當他們擁有第三家直營店時,開始打磨品牌。想要與大品牌競爭開啟這個細分市場領域,必須吸引加盟商。

  “每賣一個麵糰給加盟商,他們賺8毛,我們只賺五毛,薄利多銷。”禹化普說,按10個月算,5家加盟店每天至少購買2500個麵糰,一年僅靠賣麵糰營業額能達到100萬元。

  連鎖店堅持手工製作

  2011年10月,仍在電子校攻讀資訊管理的大三學生禹化普認識了在大學城西街做手抓餅的許少波。兩人一拍即合決定連鎖經營,許少波專注於技術改良,而他負責開店營銷。

  隨著2012年大學城西街兩家分店步入正軌後,禹化普開始擴張腳步。去年他新增了一家直營店和5家加盟店,殺入了大學城。“大學城八所院校差不多15萬人,70%都吃過我們的手抓餅。”如果說4成靠營銷,那麼口感佔六成。油酥麵糰是手抓餅口感的關鍵,禹化普一直堅持在自建的加工廠裡手工製作,拒絕機器加工。

  禹化普計劃最近2-3年在西南片區開啟手抓餅市場。現在他的困惑是,隨著市場不斷擴大,管理、資金、人員問題就顯得力不從心。

  創業導師點評>

  私人投資者徐揚:

  小吃店要做大,產品要有特色

  不被複制

  小吃店要做大,加盟方向是正確的,但它的核心還是產品。你需要不斷研發、豐富產品系列,避免在擴張建立品牌之前被人複製淘汰掉。比如說臺灣的手抓餅適合搭配怎樣的飲品或是糖水,或是再加些小吃種類。第二,就是管理問題,可以報名學習管理,或是直接請職業經理人,麥當勞、KFC培養了一批具有連鎖管理經驗的人才。第三,做加盟,要一套成熟的人員培訓制度,最好能發展為配送店長、員工的模式。

  二

  未畢業大學生創業2年從零到千萬,看看他是怎麼做的!

  大學生“談”來生意,批發新生用品淨賺16萬高高瘦瘦、戴副黑框眼鏡的鎮小龍,說話簡潔乾脆。

  他隨身攜帶的手提公文包裡,一本16開記事本、4個手機是標配。“每天都有各種談判,一天談八九場是常態,手機不多帶幾個根本不夠用。”鎮小龍直言,目前團隊裡具體事務都已交給其他人去執行,他最主要的工作則是負責跟一些重要客戶談判。

  一個團隊,創始人是靈魂。經過近三年的積累,鎮小龍儼然成了“談判專家”。他的口才和經營管理能力,除了受經商家庭環境的影響外,更多得益於他從大三開始的創業經驗。

  2013年暑假,他打算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賺取學費。像很多大學生創業者一樣,他決定從棉被、床單、熱水瓶等新生用品入手。別人擺小攤,他就搞批發。在七、八月裡,他繞開漢正街商販,直接找到江蘇、浙江的200餘個生產廠家,硬著頭皮談下最低價格,“除了口才外,人家最看重的是武漢百萬學生市場”。

  當時賣新生用品時,鎮小龍還是“光桿司令”,所有員工都得臨時請。“3輛4.2米長的卡車運貨到湖北經濟學院倉庫,從下午4點卸貨卸到凌晨4點。我只睡一個小時,凌晨5點又得起床配貨。”鎮小龍回憶,當時近20人卸貨卸了12個小時,一直沒吃飯,卸完貨所有人都累癱了,倒頭就睡。今年,部分員工成了他的合夥人。

  鎮小龍說起生意經頭頭是道,一些生活用品價格並不貴,拼的就是薄利多銷,要賺錢必須控制成本,進貨渠道十分關鍵。

  一個蚊帳,從廠家直接進貨,比從漢正街拿貨要便宜近一半。床上三件套、蚊帳等商品直接從江蘇南通那邊廠家進貨。棉衣架等小件才從漢正街進貨,運輸方便。

  而宣傳、銷售、物流、記賬等所有環節的工作,全部由他一個人承擔,一個月下來,鎮小龍瘦了20多斤。

  好在,一炮打響。在新生開學的15天內,他做出了200多萬元的營業額,淨賺16萬元。

  創業路上也曾兩次失敗初戰告捷,讓原本只打算小玩一把的鎮小龍信心倍增,他感覺,“大學校園是一個無限大的市場,就像阿里巴巴的寶庫”。

  他決定大幹一場,註冊成立了公司。做大學生用品市場,最重要的是把控成本,“像T恤之類簡單的服裝,我們自己採購了裝置,自己設計生產,成本更低。”鎮小龍談道,在今年的畢業季,他的公司幾乎“壟斷”了武漢高校的學士服租賃市場,利潤相當可觀。

  不過,創業路上永遠不可能無波無浪。鎮小龍並不諱言他遇到的兩次挫敗:“去年10月,我看微信很火,也組織了一個40人的團隊加入進去,我們是武漢第一家可以查課程表的校園微信。

  雖然在一個半月也做到了2萬粉絲,但最後,發現很難用微信變現,於是放棄了;還有一次失敗,是做校園周邊卡,如果學生持卡消費,我公司裡的產品一律成本價賣出,我還說服了周邊100多家商鋪參與,提供打折服務。我的想法是,黃家湖大學城有四所高校,10萬大學生,我一張卡只賺10元,也是個可觀的數目。

  但結果是,買卡雖然只需要20元,但學生並不願意掏錢,他們持懷疑態度;此外,那麼多商家難以管理。這個專案我虧了十幾萬元。”

  成學生創業帶頭大哥,團隊很快達200多人新生用品生意告一段落後,鎮小龍本來計劃按部就班地安心上學,可就在這時,不少大學同學被他的行動力所感染,主動要求他牽頭,帶領大家創業。就這樣,創業團隊很快就發展到200多人。

  可以說,他之後的所有創業專案都是被這200多人的期待推著前行。開學後一個月,他開發了電子產品銷售、服裝貿易、教育、人力資源、旅遊、租車等一系列專案,但是由於經驗匱乏,全部處於虧損狀態。

  幾個月後,他又組織了40多人的研發團隊,開發了“XXX”賬號。通過策劃宣傳,一個月內便吸引3萬多粉絲。

  有了專案,有了網路平臺,如何引爆消費?策劃活動!於是,他又組織了4所學校共120多人執行了周邊卡專案。周邊卡只做黃家湖校區的幾所高校,一張卡在高校周邊店鋪通用打折、積分,通過此專案將之前的虧損全部彌補回來了。

  在經歷過多個專案的歷練之後,鎮小龍覺得校園內的發展有很大的侷限性,於是開始在校外尋找新的商業模式。

  整合百家店“滾雪球”,資產已上千萬很快,他就找準了方向——將商業地產規劃與高階資源對接。

  一開始,開發商都不相信這個年輕小夥,但幾輪談判後,與其說被商業利益誘惑倒不如說被鎮小龍非同凡響的口才、商業模式和規劃所折服,一些老闆寧願捨棄既得收益與他合作,看中的正是這個年輕人過人的經營頭腦。

  比如,黃家湖校區裡一個商業體3000多平方米,他整體中標後先規劃咖啡館、檯球室、圖書借閱等專案,再對外招商,而不是別人租下來由別人設計做什麼生意。僅此一個專案就盈利近百萬元。隨後,他又對這種模式進行復制,先後中標五六個商業綜合體。

  如果僅是傳統形式的招商,那仍是“一錘子買賣”。鎮小龍想到放棄一部分租金利潤,所有店鋪自己均按比例入股。這樣不僅將商家與自己公司捆綁在一起,還有利於他的“大高校消費聯盟”的形成,後期統一活動策劃時也方便管理。

  此間,不斷有實力雄厚的老闆提供資金、資源的幫助,使得他的商業雪球越滾越大。目前,鎮小龍旗下自有實體店30家,參股駕校、檯球館、賓館等商業實體上百家。

  鎮小龍感到很驕傲,短短兩年時間,自己不僅不再伸手向家裡要錢,還積累下上千萬元的資產。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