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複習

  複習時,要深入研究大綱和教材的知識體系,注意各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因素。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編的,感謝欣賞。

  ***一***

  《夸父逐日》

  夸父與日逐走,入日; , , ;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1.補充文中空白處。

  2.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⑴與日逐走*** ***⑵河渭不足*** *** ⑶北飲大澤*** *** ⑷棄其杖*** ***

  3.翻譯下列句子。

  ⑴夸父與日逐走,入日

  ⑵未至,道渴而死

  ⑶棄其杖,化為鄧林

  4.怎麼看待夸父敢於“與日逐走”?

  5.對於夸父臨死時棄其杖,化為鄧林***桃林***這個情節,你有何感想?

  答:

  6.從《夸父逐日》這個古代神話中,你瞭解到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怎樣的思想願望和精神?

  答:

  7.你認為夸父逐日以至於喪了命,這樣做值得嗎?請簡述理由。

  答:

  8.夸父是怎樣一個人物?

  ★★★《共工怒觸不周山》

  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1.翻譯下列句子。⑴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譯:

  ⑵天柱折,地維絕譯:

  ⑶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譯:

  2.“怒而觸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現了共工怎樣的性格特點?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觸不周山》中結尾的兩句話?

  4.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什麼?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5.對共工與顓頊為帝而“爭”,你是怎麼看的?

  6.你認為共工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7. 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點是什麼?

  ★★★《夸父逐日》

  1、渴;欲得飲;飲於河、渭; 2、***1***競跑、賽跑;***2***黃河***3***向北***4***他的,指夸父的。 3、***1***夸父與太陽競跑,一直追到太陽落山的地方。***2***還沒趕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3***他遺棄的手杖,化成桃林。 4、①積極意義:表現夸父的巨集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氣魄,英勇的氣概。 ②消極方面:比喻自不量力。但這種理解不合乎《夸父逐日》作為神話在本質上所具有的積極意義。5、此情節以富有詩意的高度想象力,豐富了《夸父逐日》這一神話的內涵,豐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現了一種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為人類造福的精神,使整個神話更具有浪漫主義魅力。 6、這個神話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強烈願望和頑強意志。 7、略。***提示:從探索未知世界角度看,他的精神可嘉,值得。也可以從其他角度講。***8、 夸父是一個不怕困難,勇於探索;敢於挑戰大自然;熱愛光明,憎惡黑暗;有理想、有抱負、有犧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觸不周山》

  1、略。2、“怒”字表現了共工的豪氣、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剛烈。3、《共工怒觸不周山》是一個神話故事。它反映了遠古部族間的鬥爭,同時涉及到古代天文學上的蓋天說。遠古的人類顯然還不能解釋日月星辰運動變化的原因,對這一現象的最好解釋就是藉助於神話,通過大膽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來解釋“天傾西北”“地不滿東南”的現象。神奇的傳說中帶有現實主義的色彩。 4、共工怒觸不周山的原因是“爭為帝”,即爭奪部落首領的位置。他的怒觸似乎包含有失敗的憤怒與不甘心,而且,似乎還夾雜著與對方同歸於盡的想法。當然也體現了共工龐大的氣勢5、共工與顓頊之間的戰爭以顓頊勝利而告終,是中國傳說時代最早的戰爭。此時的戰爭已超出氏族部落間的械鬥,而主要是發生在兩個部族集團或部落聯盟之間,戰爭已帶有氏族酋長爭奪統治權***聯盟首領地位***的性質。從戰爭指導上看,已開始注意戰前準備,利用天氣條件和爭取同盟軍等因素。從戰爭結果看,還沒有出現文明時代那種對戰敗者進行奴役的情形,而主要是勝利的一方將失敗一方趕出原住地或與失敗一方結為聯盟。從各部落聯盟不斷交往,發生衝突,而又不斷融合的傳說中,表明各民族祖先在共同締造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都作出了貢獻。6、正面:勇敢堅強、敢於挑戰、自我犧牲精神,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反面: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計後果 7、①他們都是神話傳說中的華夏民族的英雄。 ②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堅強,敢於挑戰權威,夸父敢於與太陽賽跑,共工敢於與顓頊爭帝。 ③夸父和共工願意犧牲自己來改造山河,夸父死後棄其杖,化為桃林,為後人止渴;共工為了廣大人民的利益,興修水利,發展農耕不惜自我犧牲。

  ***二***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一]閱讀全文回答:

  1、本文節選自《 》是清代 編選的 小說。作者 ,字 ,

  人。

  2.給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選擇正確的解釋。

  ***1***會賓客大宴*** *** A.適逢,正趕上 B.會議 C開會 D.會合

  ***2***眾妙畢備*** *** A.畢生 B.畢業 C全、都 D.完了

  ***3***賓客意少舒*** *** A.少量 B.稍微 C減少 D.年輕

  ***4***不能名其一處也*** ***A. 名字 B.名聲 C. 出名 D.說出

  3.把下列兩句話譯成現代漢語。

  ***1***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譁者。

  ***2***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4.“一時齊發”指文中

  5.本文寫到了口技藝人表演的哪幾個場面,請用簡潔的語言把它概括出來。

  6.文中描寫賓客聽表演後神態的句子是

  ,這樣寫的作用是

  7.文中用 寫聲之遠,用 、 和 寫聲之近,用 寫聲之大,用 寫聲之小、夜之靜。

  8.文章正面描寫了 ,側面描寫了 ,都是為了突出 。

  9.在聽口技表演時,本文居然寫道“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你認為這可信嗎?談談你的獨到見解。

  10.口技人在表演時,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圍幕,動動腦筋,想想看,這

  有什麼作用呢?

  [二]閱讀第二段回答: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婦撫兒乳*** *** ***2***既而兒醒*** ***

  ***3***一時齊發*** *** ***4***眾妙畢備*** ***

  2.用“//”將本文段分成兩層,並概括段意。

  第一層:

  第二層:

  3.這段文字描繪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況,主要運用了 、 的描寫方法。

  4.本文段描寫聽眾的情態,有何作用?

  答:

  5.本文段描寫聽眾表現的文字中,說明聽眾入了神,唯恐聽漏,同時還想了解其中的奧妙所在的詞語是 ;表示聽眾心領神會,感到滿足的詞語是 ;說明聽眾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詞語是 。

  6.翻譯:一時齊發,眾妙畢備。

  [三] 閱讀第四段回答:

  1.解釋下列加點字的意思。

  ***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 *** ***2*** 雖人有百手*** ***

  ***3***不能名其一處*** *** ***4***兩股戰戰*** ***

  2.直接稱讚口技者的句子是 ;

  從側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

  3.直接表現火勢凶猛的句子是 。

  4.表現大火中人們行動的聲音是 。

  5.描寫聽眾表現的句子是 。

  6.翻譯。凡所應有,無所不有

  7.按要求填空:文中表示時間的詞是 、 ;文中擬聲的疊音詞是 、 ;文中表示不同聲音的動詞是 。

  《口技》

  [一] 1、《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清 張潮 筆記 林嗣環 鐵崖, 明末清初2、***1***A;***2***C;***3***B:***4***D 3. ***1***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圍幕裡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2***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4.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5.本文寫到了口技人表演的兩個場面:一是一個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復睡的情形;二是發生在這個家庭附近的一場大火災的情形。 6. 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烘托口技藝人技藝之“善”;7.犬吠聲 婦人驚覺欠伸、婦撫兒乳、婦拍而嗚之 兒醒大啼 有鼠作作索索 8 口技者表演的內容 觀眾的反映 “善”9.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認為可信。因為口技人的表演技藝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聽眾帶入了火災的情景之中,就如看電影、電視一樣,明知是假的,我們的心情也常隨著劇情的變化而變化。聽眾有這樣的反應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10.設想合理即可.如:我認為安放圍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這樣圍著,易把聽眾帶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圍,就達不到這樣的表演效果。

  [二]1、餵奶;不久,緊跟著;同時;全,都2、眾妙畢備。∥滿座賓客 第一層:夜闌人靜,一家人驚醒後的喧鬧情景。第二層:描繪了聽眾讚賞陶醉的神情。3、正面、側面4、在於反襯與讚美藝人之技“善”。5、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6、各種聲音同時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1、夾雜;即使;說出;大腿。2、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3、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4、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5、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6、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7、13、忽 俄而 呼呼 許許 呼、哭、吠、求救、搶奪、曳、潑 。

  ***三***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孫權勸學》選自 ,該書是 時期的 家、 家。

  主持編寫的,它是我國第一部 體通史。

  2.下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初***當初*** 當塗***當道,當權***   多務***多事務***

  B.孤***古代王侯的自稱*** 博士***知識高深的人***   辭***推託***

  C.涉獵***粗略地閱讀*** 往事***歷史***   過***到***

  D.見事***認清事物*** 及***到了……的時候***  非復***不再是***

  3.說說下面加點的詞表現了說話者怎樣的語氣?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

  4.翻譯句子。

  ⑴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⑵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5.孫權指導呂蒙讀書的方法和目的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方法: 目的:

  6.本文主要通過 來刻畫人物,表現人物鮮明的性格:孫權是 ;呂蒙是 。

  7.魯肅的話表現他 的感情,也從側面寫出了 ;文末“ ”更進一步表現了呂蒙才略的驚人長進。

  8.孫權是如何勸呂蒙學習的?

  答:

  9.寫出自本課的成語:

  答:

  10.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11.找出魯肅讚揚呂蒙的語句,並指出這裡是什麼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答:

  《孫權勸學》

  1.《資治通鑑》 政治 史學 司馬光 編年體2.B 3.***1***表反問語氣,可譯為“嗎”。 ***2***表阻止語,氣,可譯為“罷了”。 ***3***表感嘆語氣,可譯為“啊”。 4.⑴孫權對呂蒙說:“現在你當權掌管軍政大事,不可以不學習!”⑵***魯肅***很吃驚地說:“現在你的才幹和謀略,不再是過去的吳縣阿蒙了!”5、但當涉獵 見往事耳6、 對話 睿智、關心下屬;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讚歎 呂蒙學有所成 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8.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說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結果看也可說明孫權善勸。***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身說法。***9.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開卷有益 10.要想讓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於學習,並學有所成。  11.“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側面描寫。作用是:突出表現呂蒙修業,學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