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源水情調查報告
繼完成對長江三源等區域的考察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夏季考察後,地質生態學家、探險家楊勇1月15日下午在京宣佈,在《華夏地理》等的再一次贊助下,由他帶隊的這支民間考察隊將於近日再赴黃河源,重返長江源區,展開南水北調西線工程的冬季考察。與前次相比,這將是一次更為艱險的考察歷程。 2006年7月——10月期間,楊勇等人在《華夏地理》、保護國際關鍵生態系統合作基金(CEPF)和中國治理荒漠化基金會的支援下,已經完成了對長江源區以及黃河源、瀾滄江源、怒江源、雅礱江源、大渡河源的夏季獨立考察,對正在規劃的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源區生態環境狀況和有關工程技術條件進行了可行性研究,考察的成果引起了包括中央政府、相關區域地方政府及國際保護組織等各方面對調水源區的關注,西線調水和水電建設現狀堪憂,這可能是中國繼上世紀50至90年代森林採伐之後又一次對該地區自然生態系統的圍剿和破壞,所造成的後果將更為深重。 楊勇等人在夏季的考察中還注意到,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調水源區沒有被納入可行性論證的範圍,但更全面的論證和科學合理的規劃是決定這項工程成敗的關鍵。更為重要的是,源區水系和工程規劃水庫壩群都有一個冬季封凍的過程,長達幾個月的河流和水庫封凍會影響調水運營甚至可能斷流,所產生的冰凌現象將產生河流凌汛,危及水壩和輸水隧洞的安全,長距離回水水庫將淹沒當地牧民越冬牧場等,如此重大的問題都沒有被規劃部門所重視。 因此,楊勇等人計劃在這次夏季考察的基礎上,於今冬明春對該區域再進行一次冬季考察,總行程2萬餘公里,涉及區域20萬平方公里,就上述問題進行求證,希望決策部門給予重視。同時,還要對上述諸調水河流的水電叢集式開發態勢與調水規劃所產生的矛盾,並對河流自然生態系統造成的隱患進行評估,力求達到維護河流命運的目的。 由楊勇帶隊的這支民間考察隊展開的是一項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公民社會的科研成果來參與國家重大經濟建設專案的一次行動,其意義和影響是深遠的。 ……江源區冰川儲藏著孕育長江這條大河的淡水資源,根據測算,江源區冰川冰儲量為9.83×1010m3,摺合成水儲量為8.4×1010m3,相當於近了3個三峽水庫的庫容和2條黃河的年經流量。 長江源冰川是青藏高原自然環境演變的晴雨表,近年來全球氣候持續變暖的趨勢在冰川分佈區引起的變化尤為敏感,表現為長江源冰川大部分處於退縮狀態,根據近年來的野外考察和航片、衛片研究對比,自1969年至1986年的17年間,姜古迪如南冰川和北冰川分別退後了154米和125米,近20年來冰川退縮現象還在繼續,冰川冰舌端已完全解體為冰塔林。 長江源冰川的加劇退縮可能會導致“中國水塔”地位的坍塌,改變江源水系的分佈格局,甚至失去源區河流水源的補給條件,使源區自然環境演變向時令河—內流河—荒漠化—沙漠化過程發展,最終形成與可可西里荒漠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羅布泊荒漠戈壁相連的乾旱區。 長江源區自然環境的演變過程是地球在間冰期環境氣候變化的綜合反映,是來自於自然的不可抗拒的因素,並且起著主導作用。但是,越來越多的人類活動進入該地區,和全球co2排量的增長,對脆弱的大氣圈和敏感的冰川及江源自然環境,無疑是雪上加霜,會加快自然環境演變的程序和速度。我們人類應該是覺醒的時候了。